【音乐赏析】《马勒第三交响曲》
关于马勒,话题颇多,争论也颇多,在他身边始终环绕着两个旗帜鲜明的阵营,拥趸们视之为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反对者们也阵阵有词,说听不惯他的滔滔不绝和不着边际,其实,马勒从本质上并非一个“复杂”的人,或者更准确地说,简单与复杂在他身上奇妙地“中和”,他终生致力于对人生的探索,而命题有时则简单的像个孩子,他会发问出“人是什么?人为何而活?”这样看似简单实际却复杂无比、永远没有终结答案的问题,在对人生的探求上,他集中于“生与死”这样的哲学命题,在对情感的寄托与描述上,他集中于“爱”,他的音乐同样如此:命题并不复杂,表现的形式“超复杂”,情感并不复杂,描述与召唤的路由“超复杂”,音乐动机并不复杂、由此展开的旋律与结构“超复杂”,因此,听好马勒绝非简单之举,我不认为听马勒必须要借助于大量辅助性文字,因为马勒的许多“复杂”是被人“读”出来的,而没有几个人着眼于马勒音乐中的“简单”与“单纯”,单靠读“读”不懂马勒,要想了解一个真正的马勒,还得回到他的音乐中,那里才是真正的马勒。 |
力渲染他“苏醒”的过程是暗喻大地将从绵绵严冬中复苏,这一乐章共有四个主题,乐思之繁缛、配器之华丽、色彩之绚烂、幅度之宽阔,都令人瞠目,然在这缤纷多彩的音乐下,似乎凝视着一双孩提般单纯的眼神,马勒将单纯与丰富、坦荡与神秘、简单与复杂、赤诚与多思奇妙而又了无痕迹的融合在一起。
第一乐章由八支圆号开启的第一主题雄壮而冷酷,透着岩石般的坚硬与阴冷气息,1.13分在低音英国管映衬下、由圆号和小号开启的第二主题在整个乐章中具有“提纲掣领”的意义,它在大提琴群严峻声调对应中,发展成具有狂势般喧嚣的动态效果,消隐后,分别在3.48分和5.41分进入第三、四主题,其中第三主题是第二主题的调性变异体,它的作用在于将第二主题引向“深化”,6.52分进入展开部,需要关注的是,展开部始于由冷酷长号展开的第二主题,并在此再一次掀起乐队合奏的高潮,随后的“展开”,重点围绕第二主题与第四主题进行,特别是第二主题堪称这一乐章的“脊梁”,展开部丰富的变化多由它开启,马勒其实是在强调它的关键作用,第二主题的多维性特点使它在结构布局上伸缩自如,后面的两个主题均由它引导而来,由它既能顺利开启随后多彩多姿、令人震奋的“巴克斯队列”,又具有大自然空灵难测的神秘影射效果,同时又能表现出岩石般的坚硬与开阔的空间感,此乐章最早的标题是“岩石和群山告诉我”,但后被马勒弃之不用,但第二主题与之相符的基本特质仍被完整保留下来,接下来具有进行曲风格的巴克斯队列将马勒音乐中的交响性、浪漫色彩、丰富的想像力与高超的配器本领展示的淋漓尽致,在大地复苏、万物欢腾的队列中,仿佛能感受到古罗马酒神节上巴克斯极其追随者们的放浪与狂欢,音乐在23.59分进入到再现部,作为极富于浪漫色彩的创作手法,这个再现部是“规距”的,依次再现几个主题,在迟续的高潮中结束。布列兹这一乐章演奏令人满意,它几乎能满足你全部的期望值,铜管部分一沉不染、干净至极,尤其对速度与节奏的把握甚好,我个人对其展开部与再现部尤其赞叹不已,长大的展开段落与再现部再现第二主题时布列兹高度的控制力令人难以忘怀。
后五乐章原有标题分别是:二乐章、草原的花朵告诉我,小步舞曲速度,扩大三段体,/音乐很形象,A段就是一个花的世界,千姿百态、温馨和熙、风情迷人,所谓扩大的三段体,是说B段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1.59分,骤然加快的节奏如一股疾风在草原上划过,第二次出现在5.02分,如一快速驶来的牛铃车,为静态的花草世界增添了几分动态的色彩,但此时的马勒醉心于美若天堂的花花世界,两次三声中部都一掠而过,疾动之后仍是阿娜多姿。
三乐章:谐谑曲,森林的动物告诉我,自由三段体,音乐灵感来自《少年魔角》中“夏末”的歌词,/ 这一乐章充满着A段的喧闹与B段宁静之间对比的美感,开始由木管陈述A部主题后,由各声部表现A部主题的变异体,色彩形态各异,这一多样的“主题变异”确是显出马勒在一个主题上丰富的变化能力和想像力,B段在5.09分首次出现,它的中心乐段在邮号,邮号乐器本身就擅长于宁静与空旷场景的表达,在这里,它表现了清晨中大森林的宁净与神秘,仿佛一层薄雾在渐渐消散,之后是A,B段的重复出现,B段在12.17分再现时已经注入了一丝温暖的情感色彩,马勒此时的眼神已经指向了情感丰盈的末乐章。它当然结束在A部华丽的动静中。后两乐章的歌词网上不难找,不再赘附。第四乐章:人类告诉我,女低音独唱,歌词来自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分“醉歌”,/第五乐章:天使告诉我,童声合唱与女声独唱,歌词来自《少年魔角》中“三个天使在唱快乐的歌”/
六乐章:爱情告诉我:慢板、自由回旋曲式,这是整部作品的“点睛之作”,在从第一乐章带有泛神色彩的苏醒,大地回春复苏、人间万物的喜悦狂欢,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周游、思考、纯真的回味,最后归结到“爱”上,“爱”是马勒人生态度的中心,他把爱看作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凝聚,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音乐感染力与优美的乐章,透过音乐,你仿佛能看到充满爱意的眼神!听后很难有人能不为之动容,篇幅计,不再多言。
布列兹是诠释后浪漫主义时期与现代音乐的一员主将,他直到很晚的时候才碰马勒,而一碰就是“满堂彩”,他的马勒普遍受到高度评价,但《企鹅》持不同看法,认为他的马勒偏冷,而我反到认为这恰是布列兹诠释马勒的优势所在,这版“马三”理性、精辟、冷峻,同时沉着自信,从布列兹对作品巨细皆优的演奏与对管弦乐高度的控制力能看出他的胸有成竹,马勒作品的长大篇幅与复杂的曲式结构,也恰恰需要布列兹这样长于结构的理性的指挥家将其理缕清晰,他的“马三”显然与伯恩斯坦不顾一切的充分浪漫化,与滕斯泰特率直质朴与坚硬的风格都明显不同,他在并不失却壮美与狂势的基础上,以冷峻精辟的笔触将马勒刻化的异常清晰与条理,在对“马三”与以理性与感性优异整合这一点上,布列兹表现出自己突出的优势。而维也纳爱乐团在布列兹棒下仿佛换了一付姿容,音色要冷有冷、要暖有暖,动态与细节兼优,特别是铜管十分突出,奥特的演唱也足够好,她并未着力刻画音乐中的阴郁气息,而以充沛的情愫感人,稍显不足在于低音区下潜的不够,音色偏亮了些,嗓音略显单薄。
--------------------文:长桥卧坡
专辑试听链接:http://www.weamea.com/music/music.do?musicId=bd069b1b21a52f2a0121ac5346920c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