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ÉLINE推了第一条微信,这跟DIOR换老板有关?
11月14日,一个名叫“CÉLINE思琳”的微信号推送了第一条消息。
这个号是加V认证了的,账号的主人是思琳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时装圈的顽固分子,曾宣称永不触网的CÉLINE,终于开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号。
这其实是个“服务号”,一个月只能推送4次,但据说更适合做电商。
11月15日,她们又推了一条,推荐自己的皮具概念店,先后开在北京SKP和深圳万象城。
然后,我们又搜了一下,她们还没有开微博。
在CÉLINE的微信号上翻翻,可以稍微窥探一下这个向来神秘孤傲的品牌。
比如,CÉLINE是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的。
而这个公众号是2017年9月11日注册的,半个月之后加上了V。
所以,今年9月之前,CÉLINE就已经决定了,要触网。
也是在最近这几个月,CÉLINE创意总监、灵魂人物Phoebe Philo又一次被传要离开CÉLINE,这个品牌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
CÉLINE 1945年创立于巴黎,今天和LOUIS VUITTON,DIOR一样,是LVMH集团旗下品牌。
时装圈提起CÉLINE,必谈Phoebe Philo。
她2008年加入CÉLINE,此后推出一个又一个爆款,粉丝对设计爱不释手,CÉLINE被塑造成“高级感”的代名词。
Phoebe对互联网的厌恶和她的才华一样出名,她觉得在社交媒体发帖就像不穿衣服走到大街上,她还说过永远也不想做电商。
很多天才设计师都有些小古怪,Phoebe那种略羞怯、社交恐惧的个性给她带来了更多的迷恋者。
CÉLINE的品牌形象非常鲜明,她是性冷淡的、品质精良、廓形挺刮的,穿CÉLINE的一定不是时装菜鸟。
在中国,时尚爱好者们深深记住了穿CÉLINE的,爱谁谁的天后王菲。
今年夏天,袁泉马伊俐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从头到尾穿戴CÉLINE,将这个没有社交媒体账号的品牌搜索指数推高了一倍。
CÉLINE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Instagram账号,熟悉这个品牌的人,看到昨天这条官方微信,想必大吃一惊。
看文字,CÉLINE对发微信这件事是有点紧张的。这第一条推送的标题是《关于CÉLINE》,正文写道:
“勇于尝试是品牌文化的一部分……总之,CÉLINE并非一个固定模式。”
像是在向粉丝解释,为什么之前明确排斥社交媒体,今天又开了微信号?
推送里不仅大赞Phoebe的才华,还配了她的大幅照片,至少目前她还没离开CÉLINE。
///
CÉLINE推了第一条微信,看似事小,背后却是LVMH集团战略的变化,这事和DIOR还有点关系。
DIOR的公司结构略复杂,但不管在哪个状态下,最近二十年来,都是Sidney Toledano担任DIOR时装的CEO。
这个人帮助DIOR克服了不少危机,比如在John Galliano当年反犹举动闯大祸后迅速把他赶走,又比如在Raf Simons短短三年的任期前前后后保持了DIOR的稳定。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最近一两年,我们已经多次写过DIOR换设计师、全面年轻化的多个大胆举措。
这个神奇CEO最近升职,成为整个LVMH时装部门的掌门人。
也就是说,他管理的不仅仅是DIOR,而是整个部门、一大堆时装品牌,包括CÉLINE,LOEWE,GIVENCHY这些小品牌。
还有年轻化策略非常成功的FENDI,是集团里仅次于LV和DIOR的第三大时装品牌。
CÉLINE的潜质不比FENDI差,需要权衡的是,如何保持CÉLINE神秘、冷傲的独特个性,留住这些致命的吸引力,又不会造成品牌固步自封、和数字时代脱节?
Sidney Toledano的升职意味着DIOR的做法被大老板认可了,也就是积极商业化,保持高曝光度。
“Sidney Toledano是 Christian Dior 时装在全球大获成功的主要推手。”LVMH的老板阿诺这样说。
可见,集团旗下的小品牌将不同程度地效仿DIOR。美国媒体评论指出,以往那些比较低调的小品牌将被推动,目标是全线的胜利,LVMH集团眼下的基调就是强势进攻。
今年前三季度,集团业绩红火,排除其他影响,收入同比上涨12%,达到301亿欧元。
美国媒体说Sidney Toledano既懂得手袋设计,又非常清楚全球的战略,他来做这个职位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已经打破社交媒体沉默的CÉLINE,原有的“小众”稀缺性会不会丧失?品牌会不会“过度曝光”,从而失去原有的魅力?
CÉLINE就像王菲,越不搭理人,有些粉丝就越迷恋她。但她继续没动静,年轻人可就不认识她了。
从去年开始,CÉLINE的存在感有所增强,比如赞助了王菲演唱会,比如在《我的前半生》里的大规模露出。
也许过不了多久,时尚博主就会集体写CÉLINE的各种单品,电商?也不再是绝对不可能了。
LVMH曾在财报里透露,CÉLINE的Classic和Belt 包大受欢迎,未来品牌将继续扩张市场。悬念还是Phoebe会不会离开CÉLINE。
拥抱社交媒体,是否就会损害品牌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