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对发热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些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特列出常见的 9 点误区,供大家参考。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 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 1℃。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不同类型体温升高的区别)
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 39.0℃(口温 38.5℃,腋温 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但我们知道,体温每升高 1℃,基础代谢率提高 13%,心率约增加 18 次/分。对于发热可能加重病情或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威胁生命的那些患者,应充分评估退热治疗的获益与风险,不失时机地及时解热。以发热儿童为例,退热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当出现活动、睡眠以及行为改变时,可使用药物退热。重点强调的是整体舒适性和危重疾病的症状,并非一度强调正常体温。经常有医师将「糖皮质激素 抗生素 维生素」作为发热患者的常规处方。尽管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但其可能增加诊断难度、诱发二重感染、致使感染播散,指南明确指出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药物使用。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维生素 C 作为人体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之一,有其固有的生物学功能,大剂量维生素 C 治疗发热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属于 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超说明书剂量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将增加对肝肾功能损害的风险,严重可致死。(呼吸时间过往文章《患者将这两种药物混合服用,结果住进 ICU!》中就有类似案例。)酒精擦浴禁用于儿童!因为高热时行酒精擦拭,会使患儿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大量的酒精。儿童因为肝功能不完善,对酒精代谢能力差,易导致血中酒精浓度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对于成人,尽管酒精擦浴可促进散热以降低体温,但对于正在使用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等抗菌药物的患者将增加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风险。临床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NSAIDs 退热药物,因抑制环氧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白三烯生成过多而诱发哮喘。哮喘患者应避免或慎重使用该类药物,还应告知患者不要自行购买及服用此类药物。
参考文献:
[1] 罗双红, 舒敏, 温杨, 等. 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标准版).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J], 2016,11(2):81-96.
[2]《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 35(11):641-655.
[3] 杨树升, 林丽. 36 例阿司匹林哮喘回顾性分析 [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2, 11(5):448-451.
来源 :呼吸时间
【版权声明】 图文及视听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传播而发,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投稿、合作与联络微信:dengyl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