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古老又常新的实用智慧,做事循序渐进,慎终如始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一直有“万经之王”的美誉,它内容丰富,大到治国理念,小到个人修身处世的行为原则,无所不含,无所不包,内容广博,常读而常新。
其中第六十四章是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内容,它是对成功做事的具体理论指导,其中包括了对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详尽剖析。
一、其安易持。
这句话在有的版本中是独立出来的,有的版本中则和下句连接共用。
如果单独成句的话,可以理解为对事情状态的整体概括。
“安”,即是指安静,安定。人在安静的时候最能够把持住自己;在思绪纷乱的时候容易迷失,从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决定。
同样,当局面安定时,很容易保持和维护,当局面开始动荡之时,再想去控制就会困难得多,事态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会陷入不可控的状态。
二、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这里的“未兆”、“脆”、“微”,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未兆,事情还没有出现要发生变化的迹象;脆,力量比较薄弱的时候,微,事情只有极小发展苗头的时候。
任何事情在它还没有出现变化迹象的时候,是比较容易谋划的;而当事物已经向某一方向发展之时,想把它扭转回原来的状态就会比较困难。
同样,事物脆弱之时最容易消解,细微之时容易散失。
这几句提醒我们要重视事物的初始阶段,在开始之前就要有好的计划;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调整,发现不好的发展倾向要及时进行自我纠正。
事情发展往往瞬息万变,所以不管在处理任何事情之时,都要随时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尽量在还没有出现任何苗头之时就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所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接下来的这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是同样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及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时机。
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大的树木,往往生长于极其幼小的萌芽之中;
九层的高台,也需要起步于并不起眼的泥土或者散沙;
再遥远的路程,也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出,都需要开始于迈出的第一步。
任何事情,即使是看起来很伟大的工程、事业,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不要忽视每一个不起眼的开始。
再微小的努力,在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之后,也能够有所成就。
大道原本至简,做好日常中的坚持,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做事,终能达成期待的目标。
这几句话提示我们的是:想要做成大事,就不要害怕从最微小的开始入手。
四、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里的“为”字,是指肆意妄为,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执”,是指偏执,固执地按照个人主观意识、而不是尊重客观规律办事。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只有尊重发展规律做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如果肆意妄为,固执地按照个人主观意识胡作非为,就容易导致事情失败。
圣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做事始终遵循客观规律,不固执己见,所以才不会导致事情失败。
五、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前面几句话,讲的是做事情要从最微小的部分开始,这两句则是讲做事要能够坚持做到最后,而不是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坚持做事做到最后,仍然保持着刚开始做事时的认真、细致,保持着原来的新鲜劲儿,始终热情、慎重如初,那么事情就容易取得成功,不易失败。
六、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有道之人,自然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欲不欲”,他所做的事,可能是别人出于私心不愿意去做的、或者不屑于去坚持的,但是却恰恰是成功所需要完成的重要部分。
有道之人,不会看重别人所看重的那些功名利禄、或者浮华外在,而是充分体现了道的朴素精神,没有任何偏门爱好,这样才会很好地引领别人,形成良好风气。
“学不学”,知识需要全面、广博,所以一个有道之人会学习别人不乐于去学习的东西,这样才能够“复众人之所过”,在需要之时补充别人容易缺失的那部分知识或者技能。
做到了这些,仍然需要顺应规律做事,而不是肆意妄为,这样才容易取得成功。
本章内容注重的是事情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应该采取的措施:
事情还没有发现任何苗头的阶段,“其安易持”,要注意好好把持这种状态;
萌芽阶段、或者出现问题的阶段,“未兆”“脆”“微”之时,要注意谋划、及时消除不良倾向的苗头,把握好时机解决或者消除问题;
事情进展过程中的“循序渐进”,注意从小到大的积累,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
事情即将完成之时的坚持,“行百里者半九十”,当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往往是人最容易疏忽、从而导致功败垂成的时候,所以要注意“慎终如始”,保持着刚开始时的谨慎态度。
《道德经》因为成书很早,随着几千年时间过去,很多人会认为它晦涩难懂,但是当我们每天花一些时间去读它的时候,其中蕴含的那些道理总会越来越清晰,天地万物的运行之“道”即呼之欲出。
这些自然之理从来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过时,反倒是常读常新,总会对我们的生活、行为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