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文学.散文】白桂珍||与黄土地同呼吸共命运 ——回忆我的叔叔

与黄土地同呼吸共命运
——回忆我的叔叔
 文/白桂珍
又是一年清明节,外甥开车带我们姊妹几人踏上了那片黄土地,祭奠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我们路过黄土坑村,村子已经移民了,变成一片耕地,再也找不到叔叔住的房子。一股心酸涌上我的心头,止不住热泪夺眶而出。透过模糊的双眼,我仿佛看到叔叔在那片土地上,带领乡亲们耕耘劳作的背影;仿佛看到一名共产党员在黄土地上留下的平凡的人生足迹。
解放前,十八岁的叔叔随爷爷从河北赤城老家,迁徙到了沽源西辛营乡黄土坑村。村里住着不到二十户人家,孟姓是大户,村里的耕地都归属孟姓家族。爷爷眼神不好,不能干田地里的农活,叔叔在孟家当了长工,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他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把汗水洒在了黄土地,从此与那片黄土地缔结了不解之缘。
土地改革之后,有了大集体,叔叔年富力强,勤劳朴实,为人憨厚,吃苦耐劳,生产队的农活样样干在前,被村民推选为大队长,同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叔叔仅上过私塾,念过夜校,怀着满腔热情,怀着对黄土地深深地热爱,在“农业学大寨”年间, 响应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带领全大队三个自然村的村民起早贪黑搞农田基本建设,打井筑坝、平整土地、修方块田。大队的三个自然村相距二里多地,叔叔每天“马不停蹄”往来在各村的工地上。
一次叔叔患重感冒发高烧,家人劝他在家休息,不要下地干活了,他执意地说:“我是一名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点病算不了什么。”吃了两片安乃近,依旧带病和村民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他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
黄土地适宜种山药(土豆),但是山药的亩产量上不去,村民们辛辛苦苦地春种、夏锄、秋收,盼来的每亩地只能起四五百斤。叔叔和大队书记商量,去外地学习经验引进新品种。
第一年引进的紫色、红色山药品种好吃,但不易储存,容易腐烂。第二年又引进了“虎头”、“黄斑头”山药品种,那两种品种只是个头大,产量还是上不去。叔叔听说张北县三号乡有一种“小白花”山药,既产量高又实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叔叔决定亲自走访。第三年春天,叔叔徒步到六十里外取经。一路上饿了吃自带的锅饼子就咸菜,口渴了在路过的村子讨口水喝。叔叔到了当地,首先通过村民了解到“小白花”山药的亩产量确实很高,就找到当地的村支书说明来意,得到了村支书的支持,派人送去“小白花”山药品种。秋后山药的亩产量果真创造了奇迹,达到四千多斤,叔叔和村民脸上洋溢出丰收的喜悦。
黄土坑村,有着黏度性较强的黄土。七十年代初,县城建委在村西办起砖瓦厂,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生产热潮,支援城乡建设,每天生产的砖瓦供不应求。1975年春天,我经叔叔介绍在砖瓦厂当了一名临时工,我每天除了上班吃住都在叔叔家。叔叔和我说:“工作中要任劳任怨,服从领导分配,时刻要注意安全。吃饭堂的饭菜不顺口,来家里吃饭,别作假,随茶就饭。”叔叔简短的话语,饱含着对我的关爱。我们每次吃饭时都看不到叔叔的身影,等他回家了,饭菜早已凉了,婶婶一遍遍地重热。
改革开放后,农民包产到户种上了责任田,叔叔家也有了自己的田地。但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和责任心从来没有改变。他除了种好自己家的农田,闲时,每天还在那片黄土地上来回的转转,看看各家各户的庄稼长势怎样,关心谁家的粮食亩产量高了,谁家的粮食亩产量上不去。生怕谁家养的牲畜,跑到地里糟蹋了庄稼。
叔叔把黄土坑当成自己的命脉和归宿。在耕耘好每一块土地的同时,还选择后坡一片向阳之地栽植了柳树。爷爷奶奶去世后,就埋葬在那里,叔叔说自己百年后也要葬在那里,他离不开那片毕生热爱的土地。飘落的树叶,最终要落在树木的根部。我的父母、婶婶相继去世,都埋在黄土坑后坡的坟地。叔叔老了、累了、与世长辞了,长眠在爷爷奶奶的脚下,永远守望那片热爱的黄土地。
2017年清明节,我去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上坟,在坟上碰到两个堂弟也在上坟。他们在坟前来回踱步,深情地说:“这里是我们祖辈几代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我们未来的归宿地。”是啊,新陈代谢、生老病死,乃是人生的必然规律。那片黄土地,永远是我们最亲最热的土地。
二堂弟指着黄土坑村说:“县政府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作了统筹规划,要新建一个大村子,把原来的小村子都集中到一起。这里很快要移民了,移民到西辛营村西。”
我望着眼前熟悉而又亲切的村子,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怀。黄土坑村如今旧貌新颜今胜昔,村子已经移民了,在那片土地上种上了庄稼。庄稼长势很好,当年叔叔栽植的小榆树已长成大树,树上有筑巢的喜鹊,仿若也在“守望”那片土地。二十四个春夏秋冬啊,叔叔长眠在那里,与黄土地同呼吸共命运,像“守护神”一样,永远守护在那里,福佑那方土地年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愿已故的亲人在天安好,我在有生之年,会常去祭奠你们。我无论身在何方,都忘不了那片黄土地,那里是我永远眷念的地方。
作者简介:白桂珍,网名墨缘,河北沽源人,久居张家口市。爱好书法,爱好文学,喜欢临摹碑帖,喜欢用文字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抒发情感。近年来,散文作品经常发表在微信公众平台,经常发表在地方文学刊物上。文字质朴,真情实感,接地气。

▼热文榜▼

颍州区“初心永向党”庆祝主题征文活动启事

《颍州文学》内部纸刊征稿启事

【建党百年征文.散文】郑宏光||党史映我心 奋进新时代

【建党百年征文.散文】田琬琪||致中国共产党的一封信

【建党百年征文.诗歌】马贺||我很遗憾——参观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有感

【建党百年征文.散文】王文明||战友陈军

【建党百年征文.纪实】葛继红||蒙洼的春天

【建党百年征文.诗词】胡枫||满江红.百年华诞

【建党百年征文.诗歌】张抱岩||倾听一百个春天的绽放

【建党百年征文.散文】苑祝标||杏林春暖

【建党百年征文.散文】刘荫满||一筐银杏果

【建党百年征文.诗歌】金浩||《百年征程 风华正茂》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

(0)

相关推荐

  • 乡土散文:一抔黄土

    一抔黄土 ,两行清泪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因为出生在哪里是祖辈的恩赐,无论你是生在江南水乡的苏杭,还是白马秋风的塞北,先辈都在我们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地域烙印. 我的家乡,甘肃静宁,祖国的大西北,一 ...

  • 【颍州文学.散文】连璧||在时光里研药作引的诗人

    在时光里研药作引的诗人 文/连璧 时光是最难熬的一味药 研多少相思作引,也未必倾满 这浅浅的一盏 我的月光之盏啊,比纸还薄 她透明的心让尘世羞愧 却依然夜夜磨洗 比翡翠还硬的光泽 这是细阳瘦马发表在中 ...

  • 【颍州文学.散文】葛继红||凤台,那棵千年的银杏

        凤台,那棵千年的银杏                        文/葛继红 凤台,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古称州来,又称下蔡.千里淮河,自西向东再向北,把凤台宠溺地揽入怀中.岸边,高 ...

  • 【颍州文学.散文】邝万梅 ||小草

    小草 文/邝万梅  认识小草有十年了,小草是朋友店中的营业员.在外打工,我每月回家看望妈妈,必然会到朋友店中小歇,和小草就有了些交流.小姑娘漂亮.热情.干练.十年间家中所需物品,从床上用品到衣服鞋子都 ...

  • 【颍州文学.散文】崔红旗||难忘跟父亲解馋的时光 ​

    难忘跟父亲解馋的时光 文/崔红旗   在今天,城乡百姓吃穿不愁.在吃的方面,平时跟过年没什么太大差异,餐桌上花色品种日丰,香味四溢.抚今追昔,脑海就时常浮现小时候为吃不惜挖空心思黯淡而又不失快乐的岁月 ...

  • 【颍州文学.散文】小草||谷雨随想

    谷雨随想 文/小草      2021年4月20日4时33分,我们终于迎来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谷雨时节,春色如许,姹紫嫣红早已开遍,人间锦绣尽收眼底,春色已阑珊,暮春回望,你可曾辜负春光? 回首2 ...

  • 【颍州文学.散文】张坤堂||​多情的雨衣

    多情的雨衣  文/张坤堂 雨衣,司空见惯.可我对雨衣却一往情深.岁月回眸,粗略算来我经历了三种样式的雨衣. 小时候,我穿的雨衣叫蓑衣,现在这种蓑衣在农村也难以见到了.孩子们只好在柳宗元的<江雪& ...

  • 【颍州文学.散文】韩光||千里赶赴十年约

    千里赶赴十年约  文/韩光 按照G7736次列车购票信息提示,距离临泉站还有半个小时车程.望着灰蒙蒙的天色,考虑到站后不一定有公交车了,便给刘霞女士打了个电话.她说正从新蔡去临泉的路上,稍等去接你! ...

  • 【颍州文学·散文】金浩‖坐上时代的高铁

    坐上时代的高铁                                 文/金浩 第一次坐高铁,有点小激动,早就听说了高铁的各种传说,速度快还非常平稳.有一老外,还做个试验,把一枚硬币倒立在车 ...

  • 【颍州文学.散文】陈侠||陪着父母逛阜城

    陪着父母逛阜城 文/陈侠 父母前不久从青岛来到我家,天气一直不赏脸,春雨连绵,也没能带他们出去逛逛.清明节那天太阳朗照,一切都变得光明而温暖.吃罢早饭,爱人开车带着我们驶向城南新区. 公路上车水马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