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苦心孤诣的马扎然
马扎然作为法国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实权在握的红衣主教。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第一,他为路易十四的绝对君主主义集权打下了牢固的根基。马扎然在担任摄政政府首脑时期,路易十四不过是个孩子,当时无论是孔代亲王还是加斯东德亲王德都对法国的王冠蠢蠢欲动,而马扎然则软化掉了这些贵族们的野心,并且慢慢的将他们架空——他堪平了福隆德运动(Fronde)。
法国的国家权力正是在马扎然的主导下才完成了集权的。第二、归根结底上来说马扎然只不过是一个摄政政府的核心,他只是一个红衣主教,最后亲政的人必定还会是国王,在对国王的教育方面,马扎然是下了很大心血的,他认为法国需要一个太阳,那么他就要把路易十四塑造成太阳,甚至要让他认为自己就是太阳。也正是因为他一直苦心孤诣的培养,太阳王路易十四才会出现在欧洲的历史舞台上。法兰西的绝对君主主义才能在其统治时期达到巅峰。
最后,马扎然为法国迎来了和平。法国这个国家在百年战争结束之后就一股脑扎进了80年战争的泥潭中,再之后又是胡歌诺芬战争,也就是法国内战。亨利四世建立了波旁王朝之后,没多久便死于暗杀。他的儿子路易十三更是直接把法国扔到了30年战争的里。
百年战争、80年战争和30年战争都是欧陆大战。在马扎然担任红衣主教前,法国这个国家不是正在进行战争,就是准备进行战争。马扎然给法国带来了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和平。他结束了30年战争,30年战争结束之后,直到9年战争爆发前。法国的国内经济都在稳健的发展,而这个发展经济的外部环境,是他马扎然一手缔造的。
结束30年战争
30年战争是一场欧陆大战,发展到最后,就是法国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殊死搏斗。30年战争到了最后也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泥巴战争,在马扎然执政时期,法国根本看不到赢得战争的丝毫希望,对于哈布斯堡王朝来说,获胜的希望也极为渺茫,但是双方又根本无法停止战争,30年战争就像一个沼泽一样把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都深深的拉到了里面,而且越陷越深,即便双方都不想也无力再战,也拿不出办法让战争停止。而将这两者从沼泽中拉出来的人就是马扎然。
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没完没了。要知道早在80年战争时期,即便弗朗西斯一世被俘,法国人还能继续打下去。到了30年战争的时候也一样,法国军队前一年占领的土地,可能到了第二年初就被哈布斯堡的军队收复,然后哈布斯堡王朝进行反攻,波旁王朝再收复失地再反攻。如此往复循环那是任谁也架不住的消耗,当时的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都因为战争而濒临破产。
即便当时法国的孔代亲王拥有封建采邑权,而且又有数量众多为其效力的附庸。但是因为30年战争,他也不得不向王室讨要战争拨款,而且即便是孔代亲王本人也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30年战争不能再打下去了。但是孔代亲王只是一个军人,并不是外交家,他拿不出什么有效办法来结束战争。
对于马扎然来说,他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任务就是要立刻结束30年战争。人类可以在战场上获得领土,获得财富,也可以遭受无尽的损失,但是战争唯一不能给予人类的就是和平,和平只能够通过对话来实现。马扎然要的就是这个对话,所以马扎然所采取的策略就是借30年战争的战场形式来寻找谈判的时机,或者说是利用战争本身来结束战争。
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是你来我往的,马扎然利用了30年战争的这个特性。他示意加斯东德亲王和孔代亲王在德意志一代和西班牙进行大规模进攻。在短时间内,法国军队获得了洛克卢瓦尔和狄永维尔两大战役的胜利,在1644年又获得了弗莱堡战役和菲利浦斯堡战役的胜利,在1645年又获得了诺德林根战役的胜利,1646年的诺敦刻尔克战役以及1648年的朗斯战役的胜利。当然这些胜利是马扎然孤注一掷的结果,西班牙和德意志一代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军事力量可以说随时就能让这一切胜利化为乌有。
为了能够进行和谈,马扎然一是继续维持和土耳其签订的法土同盟条约,使奥斯曼土耳其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在一定程度上让哈布斯瓦王朝不轻举妄动。在1646年,马扎然又安排了内维尔公爵家族和波兰国王的婚事。马扎然又不断派出使者,分别同西班牙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进行谈判,当时波旁王朝孤注一掷的进攻让它获得了很多土地。但是它没有能力守住这些土地,所以早晚会被反攻。
但对于哈布斯王朝来说,反攻也是需要兵力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而马扎然开出的条件的诱惑力可以说极大了,说白了就是,你哈布斯堡方面不需要再反攻了,也不需要你付出任何代价了,法国人可以主动撤离,然后我们签订和平条约好不好呢?在当时,无论是波旁王朝还是哈布斯堡王朝都不会拒绝这个机会,因为双方从上到下都已经厌倦了这种没有休止、没完没了的战争。
于是从1644年开始,30年战争的交战双方就开始在维斯特法利亚的两个城市展开谈判,天主教阵营的会议地点在明斯特(Munster)。新教阵营的会议地点在奥斯纳布鲁克(Osnabrtick)。这实际上也说明了一件事,在宗教改革之后,欧洲的政治分野仍然要顺着教派来确定,这种情况大致一直持续到后来的拿破仑时代。1648年马扎然终于成功的让各方签署了具有全面重要意义的维斯特法利亚合约。
根据合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会受到削弱,在面临重大问题时,皇帝必须将之交由帝国议会进行裁决。但要知道的是,神圣罗马帝国本质上就很松散,帝国议会就是一大票选帝候和自治市所控制的一个咨询机构。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本质,即为经济发展靠自治城市,军事力量靠选帝侯。马扎然也是吃透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这个本质的,所以在30年战争条约签订上,马扎然不遗余力的保护德意志一代大选帝侯的政治军事利益。在经济上,他则倾向于将一些实际好处让给德意志一代的自由市。这样,对于法国来说,30年战争的东部战线,也就是对德意志一代的矛盾被解决了,和谈可以顺理成章的进行了。
但是西班牙问题就比较复杂,要知道法国当初在参加30年战争的时候,就没准备一直打下去,路易十三可以说是极度讨厌他的妻子,但是一直没有离婚,根本原因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利用王后作为一个政治砝码来进行和谈。但这个事儿到了马扎然身上就变得棘手了,因为当时的西班牙王国的王子于1646年11月突然死去,且这位还是个独生子。其结果就是,当时的西班牙公主玛丽.特雷莎(Maria-Teresa)成为了西班牙所有领土的继承人。这个时候统治西班牙的是哈姆斯堡王朝,女性是拥有继承权的。
如果按照传统,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几乎一直是和波旁王朝进行联姻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位西班牙公主嫁给了路易十四,那么对于西班牙人而言,他们所冒的风险将是不可控、也是不能承受的。当时来看路易十四尚且年幼,但他早晚会成为法国真正意义上的国王,而他成为国王之后会做出何种举动则是完全不可测的。也正是因此,虽然法国与荷兰在1648年1月30日签署了合约,但法国和西班牙的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双方的战争依旧在持续,而且当时的西班牙人已经开始反攻,并且在米兰一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胜利。法国需要的是一场胜利和一个和平,在实际利益上则是可以退让的。最终马扎然用一系列的妥协换取了对西班牙的和平。
对国王的希望和培养
马然然和安娜对路易十四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既然上帝已将君主的权威赐予了他,那么当路易十四在执行这一权威的时候,就应该对上帝负有一种责任感。另外,法国有着各种各样约定俗成的做法,有着多种多样的权利机制和结构体系。一个多世纪以来,法兰西这个国家就是在这样一种框架这样运作的。
马扎然和安娜也希望路易十四尽最大的可能的去尊重这些既有的习俗和权力结构。在历史学上,我们称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君主制为绝对主义,之所以要将他和专制主义区别开来,就是因为在绝对主义框架下的国王在实行自己权利的时候,会受到某些或者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路易十四绝对不可能任命一个新教徒为重要官员,这是他不能碰触的禁忌。他可以公开的认领私生子,但是绝对不能让他们拥有对王位的继承权。他可以通过官僚化的手段,让贵族和中央的利益一致,但是他无法随意解除大贵族的兵权。因为对于法国来说,这不仅仅是传统,也是实际需要,毕竟法国国王不是将军或者经济学家。
路易十四也需要去尊重最高法院,他可以限制最高法院的权利,但不能剥夺之。因为最高法院拥有对王室的建议权和对国王遗嘱的登记权,这对法国波旁王朝维持稳定是极为重要的。最高法院对王室政令甚至拥有有否决权,这意味着当时最高法院可以及时的否决错误的决定,即便它已经执行,最高法院也可以宣布其为非法,这相当于一个消防员的角色。马扎然和西班牙的安娜是极力希望路易十四在在成人之后遵循这一系列游戏规则的。
从17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马扎然几乎天天都要把路易十四带在自己身边,而且每天至少都要和他直接交流一个小时左右。谈话的内容基本都是国内外大事,马扎然要教育路易十四该如何去理解该如何去应对。马扎然一直在不停的引导,他经常会拿出一些公文急件,直接放到十多岁的路易十四面前,要求当时还不满15岁的国王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耐心的和国王进行讨论。
结语
在马扎然在世的最后几年时间里,路易十四已经开始主持各种行政会议,虽然决策权最终仍掌握在马扎然手中,但国王的行政能力已然完备。这是马扎然希望看到的,也是当时的法国所需要的。法兰西未来的国王绝不能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但也不能胡乱插手什么都管。
参考文献
The Military Enlightenment: War and Culture in the French Empire from Louis XIV to Napoleon
被'制造'的路易
《法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