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绵之教授治疗高脂血症学术思想及经验 2024-04-20 21:35:47 王绵之教授治疗高脂血症学术思想及经验 郑贵力 王煦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名词, 但用中医理论从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分析, 属气血津液病变范畴,与痰浊、瘀血等证相似。王绵之教授认为, 本病病机虽错综复杂, 但不外虚、痰、瘀、滞四字, 可以虚实两端概括之。虚乃脾弱气虚, 实即痰瘀气滞。脾虚气弱为病之本,痰瘀气滞为病之标。1 方证相合治有缓急针对本病病程较长, 本虚标实, 虚实互呈之特点, 导师认为把握虚实之轻重, 标本之缓急是本病论治之关键。立消补兼施, 标本同治之大法。尤其重视对病之本脾虚气弱的治疗, 补气健脾每每重用生黄芪、党参, 生姜亦为必用之品。导师对黄芪与生姜的作用, 体会颇深, 认为生黄芪补气而升, 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 正合“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之性, 又能“逐五脏恶血” , 对脾胃气虚, 不能散精, 膏脂滞留营血者尤宜;生姜性温而散, 化痰健胃, 既助脾胃“游溢精气” , 又利药物有效成分溶出, 促进人体吸收, 对痰多热象不明显, 或脾胃因虚而寒者颇为适合。如此配用, 意取“四君”而胜于“四君” , 于本病甚为含拍。对痰浊、瘀血、气滞之标实证, 导师主张在补气健脾同时, 用渐消缓散之法, 不宜攻伐, 以免耗伤正气。治痰常以温胆汤加减, 常用清半夏、化橘红、桔梗、茯苓、大贝母等, 若痰浊壅盛, 标实偏重者, 多权宜合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胆南星、白芥子等, 一俟舌苔由紧腻变松浮、由厚变薄, 即改用他药, 中病即止;理气多用制香附、枳壳、桔梗、木香等, 量取适中;活血化瘀善用桃红四物汤组方之法, 常用桃仁、红花、丹参, 适当配伍当归、白芍、地黄等阴柔补血之品, 使祛瘀不伤正, 又防理气耗气伤阴之弊, 破血逐瘀之虫、水蛭、虻虫等, 尽量少用或不用。导师强调本病治疗当缓急有序, 虚实兼顾, 不可急于求功, 应着眼于调理脏腑气血的功能, 使气血阴阳趋于平衡, 津液、膏脂代谢恢复正常, 不可妄用峻烈之品, 或滥投重剂, 徒伤正气, 使旧疾未去新患又起。这些均体现于导师以上的一法、一方、一药之中。2 衷中融西师古求新导师在临床实践中, 十分重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现代医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继承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升高, 每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呈现高粘、高凝状态, 导师认为这是痰瘀互结的最好见证。因此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 适当选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降脂作用的药物如泽泻、黄芪、半夏、薤白、桑寄生、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以及具有降脂和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粘度的活血化瘀方药如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提高疗效。如气虚而血脂升高者, 可用黄芪、黄精;痰湿兼食滞者, 可用泽泻、半夏、山楂;肾虚者, 可用何首乌、桑寄生、杜仲。导师临证, 善用“组药” , 药物选择注重其各自特点及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如治脾虚气弱, 痰浊内阻之证, 常用“组药”为黄芪、半夏、茯苓、制香附。生黄芪大补脾肺之元气, 可使气旺血畅水行,《名医别录》谓:“黄芪逐五脏间恶血, 补丈夫虚损, 五劳羸瘦。”清半夏主入脾胃, 兼入肺, 能行水湿,降逆气善祛脾胃痰浊, 茯苓专入脾胃, 兼入心肺, 色白入肺, 味甘入脾, 味淡渗湿, 书载上渗脾肺之湿、下伐肝肾之邪, 其气先升, 以清肺化源, 后降, 以利水,佐半夏祛痰湿。香附入肝经而疏肝解郁, 入三焦而除气滞, 为理气佳品, 可使黄芪补而不壅, 又助苓、夏祛痰化湿。诸药相合, 肺脾并治, 兼畅气机, 脾气健则化源充, 肺气旺而津液布, 三焦畅则气化正而水道疏利, 何虑痰浊不去。药用平和, 平中见奇, 非上工不能为。对活血化瘀之品, 导师用之颇为严谨, 总以祛瘀不伤正为原则, 凡见瘀血之证, 每桃仁、红花相须为用以活血化瘀, 必配当归、白芍补血养血、寓养于活, 常入怀牛膝通利血脉以引瘀血下行;若瘀血甚者, 酌加虫、乳香、没药;血虚明显者, 多配熟地、麦冬、阿胶;气虚血瘀者, 必加生黄芪补气行血;偏热者, 加赤芍、丹皮;寒象明显者, 加桂枝或肉桂;疼痛明显者, 加郁金、延胡等。对女性患者, 导师主张利用经期活血祛瘀, 可使瘀血随经血而出, 效捷而不伤好血, 常用茺蔚子、桃仁、红花、当归等, 经期一过, 即改用养血益气之品, 以达祛瘀生新之目的, 这些均是导师几十年临床经验之精华。3 组方严谨 遣药精当 王氏降脂方基于本病虚实挟杂之特点, 针对脾虚气弱, 痰瘀气滞而设, 标本兼顾, 消补并施, 重在补虚治本。主要药物有生黄芪、党参(气虚甚者用人参)、半夏、泽泻、茯苓、丹参、何首乌、当归、怀牛膝、制香附等。方中重用生黄芪脾肺并补, 补而不守, 人参大补脾肺之气, 补而不走, 两者相须为用, 走守结合, 培补后天以治生痰之源;泽泻、茯苓、清半夏燥湿化痰, 渗利水湿, 使邪有出路,“一味丹参, 功同四物”与怀牛膝、当归、何首乌相配, 活血祛瘀, 通利血脉,补血养血, 祛瘀不伤正, 更有制香附疏肝理气解郁,调畅三焦气机, 与补药相合, 补而不壅;与化痰药相伍, 气顺痰自消, 与活血相配, 气畅血行。其它药物亦围绕上述病机而设。诸药相合, 标本同治, 消补兼施, 消不伤正, 补而不滞, 组方严谨, 遣药精当, 立意深明, 为导师治疗本病经验特色之体现, 临证用之,每获良效。导师反复强调, 人自身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每个脏器, 每个组织器官无不互有联系, 同时又与天地相应, 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所以治病不能单纯顾病, 要时时刻刻牢记是在治病人, 这个人不仅是生物人, 更是社会人。“三因制宜”之理易知, 用于临床实践甚难, 它体现于上工的一方一药之中, 本方中配伍疏肝理气、调整情志之品, 体现了这一学术思想, 给学生以启迪。4 节食安居 以利康复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高胆固醇及脂肪类食物比重增加, 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对此, 导师每每嘱托病人饮食宜清淡, 量要适中, 荤素搭配要合理, 忌食生冷辛辣, 尤忌肥甘油腻, 少饮咖啡, 禁止饮酒;谆谆告诫病人, 生活要规律, 惜精神, 除妄念, 节房室, 戒恚怒, 免忧虑, 如是方可助药生效, 利于康复, 防止复发。正如《灵枢·本神》所说:“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 赞 (0) 相关推荐 #了不起的医生# 中医对肺间质纤维化的认... 肺间质纤维化是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喘息.气短.干咳.喘憋为临床表现.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特点的肺间质性疾病. 中医认识肺间质纤维化病名 肺间质纤维化是西医病名,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4) 十桃仁 桃仁,苦辛之性,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而行瘀涩,破血而化癥瘕.通润结躁,清化脓血.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桃仁,以木气之精,克杀恶血,苦以阴行 ... 王新志教授治疗郁证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探讨 2常见证候共见证候37个,其中出现较多的是肝气郁结证(50次33.33%).肝郁脾虚证(17次11.33%).肾虚肝郁证(8次5.33%).肝胆湿热证(7次4.67%).证肝郁化火(5次3.33%)3 ... 『名医经验』王绵之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家学渊源,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不局限于内科疾病,在儿科疾病方面,其造诣也颇深.上世纪50年代,王绵之教授将其祖传治疗小儿咳喘发热.消化不良的秘方,亲自敬献给国家,命名为王氏保赤丸.其独特 ... 『名医经验』卢传坚教授治疗痤疮学术思想探析 卢传坚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卢传坚教授业医二十余年,致力于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研究,对痤疮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临床诊治效 ... 王绵之教授治疗月经不调处方用药特点探析 总结王绵之教授治疗月经不调的用药特点.[方法]从1990至1992年间王绵之教授临床处方中选取主治月经不调的全部338张处方,筛选其中常用中药,并将药物类别.使用频次.用量等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结果] ... 首届全国名中医韩明向教授治疗失眠学术思想及数据挖掘研究 结果:本课题收集了101例失眠患者共271诊次的病案资料,并对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按从高到低的出现频次,主要得到的中医证型依次为:肝火扰心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痰火扰心证.中气不足证等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毛德西教授治疗便秘学术思想研究 共搜集病例107例,处方271个,出现药物196种.频数分析结果显示: 1.所有常用药物按用药频次从高到低排序,排在前20的药物分别是:白术.甘草(毛德西教授喜用甘草,为了数据更客观,现将甘草纳入,不 ... 田玉美教授治疗不孕症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研究结果1.所涉及不孕症的中药药性描述有9种,按照其出现频数的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为温(50).平(37).寒(32).微寒(26).微温(12).凉(7).热(4).大热(2).大寒(1).2.所涉及 ... 探讨王绵之教授治疗月经病的处方用药规律 目的:探讨王绵之教授治疗月经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王绵之教授治疗月经病的处方87首,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 ... 钱英教授治疗肝性脊髓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 肝性脊髓病(HM)是各种肝病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双下肢活动障碍并逐渐发展为痉挛性截瘫,病变不可逆.HM疾病本身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具有致残性,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