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吃馄饨

今日阳历4月14日,阴历三月初三,算某种“数字上的巧合”。上海话里“月”字如何读法,是有点说头的,读成类似“额骨头”的“Nge”,更有苏白的韵味,更传统听着更风雅一点。当然读成“Yue”也没错。三月初三说起来也是个节日,叫“上巳节”。《论语》中曾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上巳节野外踏青游赏,那是春秋时代的事了。辛弃疾《鹧鸪天》中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民间传说三月初三是荠菜花的生日,无锡乡间至今仍有在上巳节用荠菜花除毒驱虫的风俗,女人拿来插在发髻上,据说可奏目明眼亮之效。荠菜本是不起眼的野菜,后来变得身价百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馄饨。近年来上海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甚巨,年轻人过节但知要吃饺子,全然忘了江南自有千百年来的旧俗,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包馄饨。其实和馄饨对应的动词不是“包”而是“裹”,三月初三正清明,家家户户裹馄饨……咦,想起来了,沪剧《陆雅臣卖娘子》中有一段经典唱段,不就是唱的三月初三裹馄饨吗?

小筱月珍:陆雅臣-馄饨赋 戏痴海棠之秋 - 海上沪剧

三月初三正清明

罗家村家家户户吃馄饨
我家人多更闹猛

大显身手裹馄饨
有的裹荠菜肉馄饨

有的裹香干青菜素馄饨
有的裹猪油夹沙甜馄饨

有的裹皱沙皮子肉馄饨
大家裹馄饨

下馄饨

下馄饨 吃馄饨

吃馄饨吃得正高兴

谁知吃出祸殃根
长工之间吃食不均匀

闹出了一条人性命
苦主上告县衙门

凶手畏罪潜逃遁
逃脱仔和尚逃不了庙

拿捉倷爹爹顶罪名
可怜我女流之辈难把丈夫救

急断肝脏哭断魂
多亏陆家老爷陆宪文

与倷爹爹有交情
亲赴衙门把冤鸣

搭救侬爹爹出监牢门
你爹回家三天后

大摆筵席谢恩人
陆家轿子来到我家大门口

一顶轿子里走出二个人
一个是陆家老爷陆宪文

一个是年方九岁陆雅臣
他长得面清目秀相貌好

对答如流人聪明
你舅公谢恩席上作陪客

一见雅臣喜在心
酒过三巡做媒人

把你终身许配陆雅臣
你父亲含笑跑到厨房里

悄悄问我可赞成
我说道响档不出响档子

怕只怕是女儿错配要苦一生
你父亲怪我说话不吉利

笑容顿收不出声
常言道 天字出头夫作主

称砣虽小压千斤
为娘不敢再多嘴

女儿就此定终身
这都是吃馄饨吃出的好姻缘

如今女儿吃苦娘痛心

小筱月珍

(1920-2017)

《陆雅臣卖娘子》是沪剧的保留剧目,这段《吃馄饨》(也叫《馄饨赋》)很多名家唱过,小筱月珍的这个版本是现场录音,唱的时候已经年逾古稀,但唱来字字清晰、轻松自如,不得不感叹老艺术家的深厚功底。《吃馄饨》中唱馄饨,只是个“由头”,为了带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但“三月初三正清明,家家户户吃馄饨”的唱词,凑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清明前后老上海的民俗。唱词不长,但值得咀嚼的内容不少,荠菜肉馄饨、香干青菜素馄饨,这些至今仍很普遍。但猪油夹沙甜馄饨究竟是个什么鬼,恐怕就少有人知道,反正我不曾领教,也不敢领教,馄饨芯子猪油夹沙,甜的,想想有点“吊恶心”。唱词中还有一句“响档不出响档子”,也值得回味。无锡话有俗话“先生儿子不识字”,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很多厉害角色为了“实现自我”而日夜奔忙,疏于照顾家庭、教育子女,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最终被不成器的后代吃喝嫖赌挥霍一空,“响档不出响档子”,唱得真是有意思。

三月初三吃馄饨

上海人家家户户都有自己裹馄饨的配方,一家有一家的风味。近年来上海开出许多馄饨店,很多以“老上海”命名,说起来凡是叫“老上海”的,肯定不是老上海,味道总是不正。在我看来食无定味、适口者珍,馄饨也一样。评价馄饨的优劣,无非“新鲜”二字。肉可有可无,素馄饨也是极好的,但凡有肉,决不能用冰冻货,否则不要说“十三香”,哪怕“三十香”放进去,那股“肉夹气”也是盖不住的。菜呢,荠菜也好,青菜也好,马兰头也好,哪怕香椿头也好,都要是当季鲜菜,稍一焯水,生青碧绿,现包现吃。大白菜卷心菜这些,就不太“着调”了。间或有以皮蛋、咸蛋黄等加入馄饨馅子中的,偶尔尝尝也吃得过去,却总是“非主流”。“新鲜”两个字,看似简单,能做到的店家并不多,所以很多人说最好吃的馄饨是妈妈包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绉纱皮子小馄饨

馄饨分大馄饨和小馄饨,老底子讲起来,大馄饨是当饭吃的,注重实用功能,要“挡饱”。小馄饨是垫垫饥的,北方话人说话有劲,用“喝”,说明蚊子脚那么一丁点肉,未在他们眼里,嚼都不带嚼的,囫囵吞下去拉倒。从品格上来说,小馄饨是“无用之物”,有点耽美,审美品格上要比粗枝大叶的大馄饨略胜一筹。也有上海的“百年老店”开发出所谓“全家福馄饨”,大馄饨小馄饨外加汤团,夯不啷当装在同一个碗里,有点上海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海威”,也有点“调和鼎鼐、和光同尘”的浆糊,总之样样鲜头侪要搭,算“海派文化”的某种风格吧。

合肥路顺鑫里

小筱月珍旧居

文章开头用了小筱月珍的音频,倒想起老人晚年居住在合肥路靠近顺昌路的顺鑫里,早就动迁了,以小筱月珍的名气,想必将来不会有人去立块“旧居”的牌子,若干年后这里是国际广场也好,购物中心也好,总之光阴流水匆匆过,小筱月珍在这里住过?Who Cares。倒是马路另一头卖馄饨皮子切面的小店,本来倒也寻常,因媒体的报道而红了起来,将来有望成为卢湾文化的标志而让人铭记,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时也命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