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在中子星里的黑洞,体积虽小,却能吞噬整个中子星

大约50年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他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有大量的原初黑洞存在。
和普通的黑洞通过大质量恒星的坍缩而形成不同,这些原初黑洞都是在宇宙刚刚诞生时物质密度过高而形成的,因此,原初黑洞对于质量没有最低的要求。虽然有些原初黑洞可以达到数十亿吨的质量,但是其中最小的甚至只有质子那么大。
这个理论虽然很有根据,但由于原初黑洞实在太小,我们目前完全没有可能观测到它们。因此,直到今天,原初黑洞仍然只停留在概念中。甚至有科学家提出猜测,认为原初黑洞可能是我们所谓的暗物质。
我们知道,根据科学家的观测,很多天体集团的引力远远超过了观测到的天体所能提供的极限。也就是说,可能有一种我们观测不到的物质,能够提供宇宙中的引力,这就是所谓的暗物质。而且,根据现有的理论,暗物质占了整个宇宙总质量的85%左右,远远超过了可见物质。暗物质不发生电磁辐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目前的手段都发现不了它。
关于暗物质的本质,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种猜想,有的认为中微子是暗物质,有的认为轴子是暗物质。同时,也有科学家提出:或许原初黑洞才是暗物质的本质。
实际上,在这些候选者中,原初黑洞的竞争力绝对算不上强的,因为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如果说原初黑洞真的只有质子那么大,那么根据霍金辐射的原理,它们应该早就蒸发了,今天的宇宙中不会有这样的黑洞;当然,也有比较大的原初黑洞,但是如果是相对较大的黑洞,我们今天应该是能够观测到的。这样的矛盾,让很多人对原初黑洞提出了质疑。
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原初黑洞可能就是暗物质。毕竟我们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它们并不存在,只要它们存在,那就很有可能解释暗物质的原理。因此,直到今天,还有人试图寻找这些神秘的黑洞。
最近,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宇宙中的原初黑洞可能并不是全都在宇宙空间中漂荡,有一些可能会隐藏在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中子星的核心。你可能觉得这件事过于神奇,但科学家们是有根据的。
他们不仅提出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并且还罗列了两种可能的情况:
  • 原初黑洞:虽然密度极大,但是质量较小,会被中子星捕获,然后逐渐下沉到中子星核心;
  • 暗物质粒子:同样是被中子星捕获,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在中子星内部聚集在一起并坍缩成为黑洞,下沉到中心。
虽然这些黑洞原本很小,但是中子星的内部可以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生存地。这些黑洞就像是寄生虫一样,从此可以开始吞噬周围的物质,不断地成长。
来自于美国鲍登学院以及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科学家团队对这个猜想非常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本次研究中,他们研究了黑洞的吸积率,来了解一颗中子星被它内部的黑洞完全吞噬的速度。
在这个计算过程中,他们将黑洞和宿主中子星的质量比进行了范围约束,最小为10^-9次方,最大为10^-3次方。考虑到中子星的质量不超过太阳的2.3倍,因此在这个计算过程中,有的黑洞只有冥王星这样的矮行星那么重。
以一颗不旋转的中子星为例,如果它的内部有一个不自转的黑洞,那么其吸积过程就是最简单的球对称吸积。研究团队的计算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一颗质量为10^-21太阳质量(约20亿吨)的黑洞足以在宇宙寿命(约138亿年)内将自己的宿主中子星完全吞入腹中。
这意味着,在宇宙诞生之初,如果真的有原初黑洞,并且被中子星吸收到自己的腹中,那么到了今天,这样的中子星应该已经完全被吞噬了。而实际观测结果表明:宇宙中有大量的老年中子星,它们并没有消失。换句话说,原初黑洞隐藏在中子星内部并将宿主吞噬的可能性并不大。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论述了利用现有的中子星群来解释原初黑洞所贡献的宇宙暗物质含量,或者是暗物质粒子在被中子星吞噬后形成黑洞后沉积在中子星核心的观点。”
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有趣的想法,或许并不是宇宙中的真实情况。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严谨地指出,他们的本次研究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否认中子星内部存在黑洞的可能性。他们说,如果此刻宇宙空间中有一团暗物质被中子星吞噬,那么它们还是有可能在中子星内部形成黑洞的。
也许,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些中子星的内部正在形成黑洞。不过,这就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观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