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确诊医务人员此前已完成 2 针新冠疫苗接种

西安确诊医务人员此前已完成 2 针新冠疫苗接种

3 月 18 日凌晨,西安市第八医院隔离区一名检验师刘某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普通型),此前,刘某已完成新冠疫苗 2 针接种。

图源:央视新闻

针对西安检验师已接种疫苗却发生感染新冠病毒事件,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从国外目前已用的疫苗上市后评估结果看,在接种疫苗后,仍有个别人发生保护失败的情况,失败原因仍需要研究与调查。

疫苗的作用是保护大多数人,通过接种疫苗把免疫屏障建立起来,疫苗的保护作用就能达成。(来源:央视新闻)

我国新冠疫苗产量可满足全国接种需求,接种后仍需佩戴口罩

3 月 21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冠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等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源:央视新闻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会上介绍,当前,国内低风险地区持健康通行「绿码」,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有序出行,各地不得擅自加码。

针对疫苗的产量是否可以满足接种需求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毛俊锋表示,按照现有的生产安排来看,全年的疫苗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接种需求。

毛俊锋还介绍,目前,我国有 5 款新冠疫苗,包括 3 款灭活疫苗,1 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和 1 款重组蛋白疫苗,获批了附条件上市或是获准了紧急使用。

其他技术路线的疫苗随着研发也会陆续上市;疫苗的产能建设工作已基本准备就绪,一旦产品获批,就会启动生产、上市供应,给民众提供更多的选择。

针对打过疫苗是否可以摘掉口罩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我国在人群疫苗接种达到较高免疫水平之前,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的室内或封闭场所,仍然需要继续佩戴口罩,并遵循各地的具体的防控措施要求。(来源:央视新闻)

九部委联合发文,2021 年 40% 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

3 月 18 日,国家卫健委、教育部、财政部、公安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2021 年重点工作任务》。

图源:国家卫健委

文件指出,辖区 100% 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 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机构数为 11885 家,这意味着全国近 5 千家医院均需要设置精神(心理)门诊。(来源:国家卫健委)

我国获批紧急使用第四款新冠病毒疫苗,目前 III 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3 月 21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等有关情况。

图源:央视网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合作企业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获批在国内紧急使用。会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在发布会上对这款疫苗进行了介绍。

严景华表示,这款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为重组蛋白疫苗,是将最有效的抗原成分在体外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体外细胞中来表达,细胞通过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蛋白,最后制成疫苗。

此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已发表通知称,3 月 10 日,该疫苗获得紧急使用批准准许,成为国内第四款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是国际上第一个获批临床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

图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通知表示,该疫苗已于 2020 年 10 月完成 I、II 期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该疫苗全程接种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符合亚单位疫苗不良反应小的特点,且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与目前国际上重组蛋白疫苗、mRNA 新冠疫苗相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知称,疫苗于 2020 年 11 月起陆续在国内及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多国启动 III 期临床试验,计划接种人数 29000 例,目前 III 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通知还称,该疫苗生产采用工程化细胞(CHO)生产重组蛋白,不需要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产车间,生产工艺稳定可靠,可以快速实现国内外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显著降低了疫苗生产成本,且存储和运输便捷。(来源:央视网、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Cell:现有新冠疫苗产生抗体对部分变异毒株中和效果欠佳

近日,美国 Ragon 研究所核心成员 Alejandro Balazs 博士的研究团队发现,接种 2 款新冠疫苗后产生的中和抗体,针对目前流行的一些新冠变异毒株,中和效果欠佳。

图源:Cell

该团队过去在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候选疫苗的工作中,建立了高通量测试中和抗体的方法,他们将这一现成的方法应用于 COVID-19。

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假病毒,模拟了 10 种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株,对 99 名接受了一剂或两剂新冠疫苗(分别来自辉瑞和 Moderna 公司的两款 mRNA 疫苗)后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进行了检测。

中和抗体的作用是与病毒紧密结合并阻止其进入细胞,从而防止感染。这种结合只有在抗体的形状和病毒的形状完全匹配时才会发生。如果病毒变异后,其蛋白在抗体附着位置(就新冠病毒而言就是刺突蛋白)发生改变,抗体可能无法识别并中和病毒。科学家们将病毒出现的这种情况称为具有「抗中和性」。

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新冠病毒相比较,在英国首先发现的 B.1.1.7 病毒株、在美国加州首先发现的 B.1.429 病毒株等,仍然可以被疫苗诱导的抗体中和。

然而,最早发现于巴西和日本的两个病毒株 P.1 和 P.2 抗中和性增强了 5~7  倍。而在南非首先发现的 B.1.351 病毒株,抗中和性增强了 20~40 倍,所测抗体对这类新冠病毒株的中和能力甚至比对非典病毒(SARS-CoV)的中和能力更差。

尽管新冠疫苗在人体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对几种变异病毒株的中和能力出现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就不能保护我们了。「接种疫苗后,除了产生抗体外,人体还有其他免疫保护方法。」Balazs博士解释说,「我们的发现并不意味着疫苗无法预防 COVID-19 ,只是表明免疫应答的抗体部分可能难以识别一些新的变异体。」(来源:Cel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