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品人,文笔通春秋||陈军

作者:陈军

我是个崇尚职业理想的人。

这一点是不能强求所有人,因为人各有志是天赋的。而本文讲述的主人公名不见经传,全文下来就像发现个宝似的,隐于我市某医院的一位厨师,且是一个名副其实具有职业理想的人。

就由这一点深深的吸引着我。

本文作者谢志明,我认识他时间不久,因缘相识,相处舒服。他在市公安局基层工作,从一名警察做到领导岗位,但没有社会易有的习气。他中等身材,肤色黝黑,体格结实,对他不了解的绝不会把他与作家划等号。

有位“万物上志 ”的读者在文后留言栏里写道:

“把做菜比作写字,实在是确(恰)当巧妙。的确,使烹饪程序化的,是印刷体;能随心而为的,才是艺术品。”

我对此涉及文笔的评述觉得很有点意思。我记得钱钟书在《管锥集》里有这么一段话:“文长于丽事,笔工于记事。如记事以文,则难征实情;若丽事以笔,则词终不达。文笔分工,各专其职,可以结合,不拟混合。”

志明的文章,文与笔自然得当,有自己的行文主张,白话、通俗、易懂,不做作,不矫情。还发现他讲故事的能力堪称一流,一旦捧上他的文章,便欲罢不能,直往你心坎去,而你的心总有地方让它搁放。殊不知,这是大家的本事啊!

志明的文章,取材本土化比例很大。我个人认为:他爱这片土地,他更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他熟悉的市井民俗,都是浓墨饱蘸,痛快淋漓止。他每次总能找到就存在我们身边,而被我们视而不见,经他一讲,便让你或耳目一新,或醍醐灌顶,或振聋发聩。

毋容置疑,他的写作是用心的、敏锐的和深刻的。

有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让你的语言失去灵敏性,所以,要纤弱,不是那种收缩的干枯,而是纤维一般具有弹性且尖锐的纤弱。光线一般刺入所写的世界。”志明的语言特点比较鲜明,将日常中的字、词语、句子、俚语,按淮安当地人习惯运用自如,强调得当。他直接中透着流畅,朴拙中透着精巧,幽默中透着雅趣,凝练中透着文理。文章读起来有筋拽拽的感觉,让土得掉渣的本地话不再被人嫌弃。我看到志明在努力,无限地靠近上面作家描述的语言境界。同时期望江淮语音大放光彩。

现今社会,找个称心职业不容易,一般的是职业找人,要想按自己所求去选择职业,真的少之又少。而文章没费多少笔墨,通过厨师对“天”的看法,另辟蹊径,凸出了沙师傅的职业理想,呈现出沙师傅的高尚情怀。正因为有了职业理想,孕育出高尚情怀也就顺理成章,免去读者心头疙疙瘩瘩的想法。

文章中有大段精妙绝伦的平铺,让我又震了一下,把你平时心上的不解、疑问、迷惑,都一一熨平。如下:

“实际上啊,我们中国人做菜,心里明镜儿似的,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放多少,脑子里清楚着呢,听声音,看颜色,闻味道,凭手感,那可是调动了周身所有的感知系统在做菜。

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食无定性,适口者珍;不知道什么叫量体裁衣;不知道什么叫照人兑汤;不知道什么叫天人合一;不知道有一种体验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知道一种技术到了一定的程度,叫做炉火纯青;一门技术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上升成了艺术。

而掌控这一切的主体就是:人!”

我想,这是一段迄今为止,鲜为精到的慧识!

厨师高妙之处,不在于厨艺,而在于他对人的认识,和具有职业的理想。志明描写的沙师傅,确是一位高人,通过他让人看清了社会责任的神圣。也让我看到了志明的文责。

在此,我可以这样说,志明写的文章,不是鸡汤,不是通俗的美文。一眼望去,好像尽写吃吃吃,待你深读后,哪一篇不是主写藏在“吃”身后的“人”:人物、人品、人格、人伦、人性。他这些年矢志不渝地写家乡的故事,已有醒世警世之功。

(2021年6月23日)

附:

小厨师的大情怀||谢志明

作者简介

陈军,笔名蓝色微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信摄影协会江苏分会理事,淮安市手机摄影协会常务副主席。
往期荐读

▼▼▼

清江浦闸口瑞雪图

清江闸:古运河上凝固的画卷

天又瑞雪,再观闸口

灯会,点亮千年的祈盼

庙会——梦回清江浦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