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丛林法则下人类得以崛起的资本,是语言和文字

论凶猛,我们比不上老虎;论力量,我们比不上大象;论灵活,我们比不上猿猴;论速度,我们比不上猎豹。这些生理特征的弱势在远古时代的祖先们身上就已存在,更何况如今衣食无忧的我们。

在极为残酷的丛林法则支配下,为何人类能够站上地球食物链的顶端?

是命中注定,还是生物进化?

有一种结论至今仍广为流传——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智慧,人类有着足够高的智慧用于制作工具、团结狩猎、聚成群体,故早期人类又被成为智人。

但说起智慧这个概念,就显得过于笼统和宽泛。

鸟类会用泥土、杂草混合着唾沫筑巢,变色龙会随着周遭环境变换色彩规避危险,和我们最类似的灵长类还能够使用现成的工具,这也算是一种智慧。动物们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生理特征,这是适应和进化,也是生存的智慧。

另一说是合作和声音改变了人类,让我们一跃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合作使得微弱的个体联合起来,结成小队甚至可以对付大型猛兽;声音让基本的沟通得以实现,让人类趋吉避凶。

动物中也不乏群体存在,鬣狗群会进行群体狩猎和御敌;为了给群体示警,很多动物都会发出短促的叫声提醒同伴逃走,团队合作保持生存从来都不是人类的专属。

改变人类的开端的确是声音,一种源于对声音的深层次的渴望。

基础的威吓、预警类的叫声已经不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他们渴望更丰富的音节来准确地描绘存在的东西和不存在的东西,正是因为语言的广义才能够满足人类对于信息的理解和传递。

他们不再通过呼呼的叫声示意有危险靠近,而是通过不同的语调和发音表达“这里有一只体态凶猛的狮子靠近,我一个人难以应付,但我们如果有7个人合作,每个人都有一根木枪就能够尝试击杀它”。

有了语言之后,人群变得更为正式和稳固,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为密切和频繁。

但这时候的人群只能算是一种更高级的“猴群”,算不上什么正式组织,他们无法将个体的经验和技巧汇聚成集体智慧,只能是极个别的突出者和不完整的经验流传。

生物的本能来自于基因,但制作、采摘、构建和语言并没有刻入我们的DNA里。

每个个体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重新学习口口相传的不完整的经验,这对于群体的进化是极为不利的。如果人类只走到这一步,也只能成为丛林举足轻重的一部分而已。

在经过结绳、符号等简单记号的时代后,文字终于被创造了出来。

文字的最大意义,在于增加和推进。将前人们的生存经验记录下来,将同伴们的生活技巧描述出来,这种横向和纵向的交错参互,让集体智慧得以累积和便于系统地学习,以至于如今的人们需要面对是庞大的信息量。

有了文字,新诞生的个体不需要再付出大量不必要的学习成本,他们能够在较高且不断发展的起点之上发掘更多的东西。

语言让人类从丛林中站了起来,而文字则是让人类从丛林里走出来

在生存环境得到保障之后,人类不再谨记动物的本能,开始研究自我和超我。

有人开始寻找生与死以及生存的意义、有人开始探索环境的奥秘和规律、有人开始研讨群体的构造和发展,这一切都被文字准确地记录下来。后人们在这更高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推翻和重建,各种认识开始分枝发芽。

从此,我们和丛林分道扬镳。

组织、国家、战争、文化等由此衍生,人类进入了统治阶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