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
“ 阅读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与厚度。”
豆瓣把一月书影音总结给发了来(在本文末)。不知不觉间,一月份读完了6本书,和8部影视(电影和电视剧都有)。
其中,《上学记》是我多次阅读的一本书,也经常向人推荐阅读它。
作者本身就是西南联大当年的学生。有部电影叫《无问西东》,大部分情节,都与本书相合。要了解西南联大那段历史,要涉及民国学术大师的话题,这本书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亲身经历。
对东野圭吾先生的喜爱不减。竟然三个5分中,有两个是分别给了他的小说《白夜行》原著,和根据小说改编的韩版电影。根据我的观点,韩版电影比日版更出色一些,更能体现出原作的精髓。当时针对日版,韩版都写了影评,其中对韩版的影评,我还给发到了公众号里。
01
—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文学巨匠莫泊桑的这句名言,每天听广播的时候,作为节目前面的开头语,都会听到,就记住了。
根据一个公开数据的统计,世界各国人均年读书量:
以色列人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60本,排在世界第一位。以色列也是全世界唯一没有文盲的国家。日本排第二,人均40本。随后第三第四分别是法国20,韩国11。
现在的人都太“忙碌”,都在忙着“正事”,因此读书便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了“不正”的事情。万一要读,也是各种励志书,成功学。
忙碌到不要说是一部大部头,就连一篇中篇、短篇,都未必有兴趣把它从头到尾看完。
也不要说是一篇中篇、短篇了,就算在微信交流群里,很多人连别人发言的短短几行字,都没有兴趣认真看完。往往在没有完全看明白别人发言的意思时,忙不迭地做出自己的理解,并据此做出反应。
千万不要犯以臆想为必然,并根据自己臆想的“事实”做出互动这样的愚蠢事情。
02
—
以臆想为必然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也是一种傲慢的习性
倾听他人意见,是一种尊重,在社交上,也是一种涵养。
在通过社交软件进行字面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注意阅读(倾听)变得比以往用电话进行交流更加重要。因为文字比语音在逻辑表达上有优势,但是在情绪表达上有劣势。因此在做出反应之前,认真阅读他人的文字,是一种尊敬。
很多人习惯于对方还没有说完、或者还没有完整看完别人的文字发言,就匆忙互动的,既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一种下贱相,也透着来自骨子里的傲慢。
傲慢是最损福的一种行为(业)。
这种“以臆想为必然”的习惯,常常会把自己推入到尴尬的境地,譬如:
他人在发言中,说“此事我们可以采取A方案”,张三没有看明白,以质问的口气,“凭什么要听你的,我们就不能采取A方案吗?”
这就尴尬了。明明对方说的就是A,你却义正词严地指责别人“难道我们不能A”吗?你要反驳别人why not的事情,本来就是对方说yes的事情。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令人羞愧得无地自容、恨不得上吊的事情吗?
这种无地自容,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羞辱。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教导我们,“吾我恭高者,受卑使下贱报。”
要破除这种“下贱相”,最好的训练,就是培养阅读习惯。
所以,有句话叫做:阅读不能改变你生命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与厚度。
说白了,阅读不仅能让你开智慧,从人生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也对治人们身上那种傲慢、无知、肤浅、浮躁的下贱相。
我们都看到过一些虽然从事着比较底层工种的人们非常热爱阅读的案例,甚至还配有他们在阅读时候的照片。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照片中,看到他们身上充斥着一种淡定、祥和的“贵气”?可见,一个人是否有贵气,与他所从事的工种是底层还是高层,没有关系,与他的阅读有关系。
03
—
我的阅读习惯
说起来惭愧,我是个非常不善于学习的人。正因为如此,我特别在意自己在阅读中的态度。因为我比较早的时候就知道,如果我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就可能一直愚痴下去。
我的阅读习惯是这样的:
如果阅读对象是一篇时事小文----譬如公众号里的文章,我一定会把它从头读到尾,把基本意思理解到位。即使我对文中的观点不赞成,我也当作一个借鉴。毕竟所花的时间并不多。哪怕当作一个阅读习惯的训练呢!
面对一本篇幅中等的书,遇到我实在看不懂,或者看不下去,必须要放弃的时候,我对这本书就不做评论,算作没看过。
大多数情况下,不大会去打开一本压根看不下去的书的,譬如满是化学元素表的书,我看不懂。一般情况下,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书,不存在能不能读懂的问题,顶多遇到可读性差一些的。针对这类书,我最浮皮潦草的做法,也会把书快速浏览至尾,类似于学生时代的泛读。读完后把目录重新审视一遍,在目录中间找找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看懂本书立论时的逻辑关系。这样大致把“这本书要讲什么”就理解了。如果要对本书写阅读体会,会很坦诚地表示自己读不大懂,或者特地注明自己本次阅读是“浮皮潦草”的。
大部头的书,做一个比较长远的计划,并且同时期与其他书穿插着读。长篇巨制《李自成》12册,我读过至少3次。黎汝清先生的红军三部曲,至少读过2篇。其他很多历史书都至少读过2遍或以上。这些书,有在一个时期内集中读的,更多地,是与其他作品穿插。譬如读黎汝清先生的三部曲,我就会与寻淮洲、粟裕等率领抗日先遣队先行北上的作品对照着读,延展再阅读方志敏烈士的遗作,这样就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描述的整个背景,甚至当时的整个历史时代。
同时期历史为背景的作品相互穿插着读,对于丰富自己的历史想象,在脑海中构筑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沙盘”,有很好的作用。也容易产生“兑入感”。体验好的文学作品,最佳的办法,不就是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吗?说到底,不就是“兑入感”吗?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