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巧,角度新,方法奇,效果好 ——《庖丁解牛》悬念教学实录

前言

有不少朋友听过我的《庖丁解牛》公开课。那是2017年4月27日,在深圳市高中语文名师和青年教师“异课同构”研究课活动中所上的一节公开课。来自广东省各地上百所学校的1100多名教师前来观摩听课。

课后,老师们反响强烈。他们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从来没有听人这样解读《庖丁解牛》,切入巧,角度新,方法奇,效果好。

人教版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收录了《庖丁解牛》,本学期一开学就要讲到这篇课文,听课的老师们又想起了我的那节公开课,于是有不少老师向我索要当年的教案和课件。

现将当年的课堂实录整理出来了,并且收入了我刚出版的一本专著《扣人心弦的精彩——何泗忠语文悬念教学实录》一书中(这本书收录了本人在全国各地所上的20节奇奇怪怪的公开课),现将实录发于公众号,谨供朋友们参考。



实录

上课时间:2017年4月27日

上课地点: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二楼报告厅

听课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教师共约1100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一篇散文《庖丁解牛》。(教师出示幻灯片)
师: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先自由的阅读课文,古人读书是摇头晃脑的,下面请同学们读起来,看谁摇头的幅度大。
(在老师的鼓动下,学生摇头晃脑地津津有味地自由读起来。)
师:著名教育专家程少堂教授说过,任何文本,都有一体四面。(教师出示幻灯片)
师:这节课,我打算采用悬念教学法,从四个维度来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出示幻灯片,并指着幻灯说)
师:我们先开始第一个步骤来学习这篇文章,初读课文,品味《庖丁解牛》的语言艺术。(教师出示幻灯片)
(一)初读课文,品味《庖丁解牛》的语言艺术
师:刚才同学们齐读得很好,下面,看哪个同学来单独读一下,看哪个同学能自告奋勇地读起来。(一女生举手)
师:好,你来读。大家认真听,看她读得怎样?读得是否流畅,字音读准没有?
(女生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学生热烈鼓掌)
师:她读得怎样?
生1:整体来看,读得很好,读出了一种庖丁解牛之美。但有一个字读错了。
师:哪个字?
生1:“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的“技”,她读成了技(ji),此处应读技zhi。
师:为什么读技(zhi)?
生1:“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师:嗯,确实应读“技” (zhi),其实课文中有注释,看了这个注释,就不会读错。
好,刚才同学们自由地读了此文,又有同学单独朗读了此文,对文本内容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了。请问,这篇散文,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齐):两个。
师:哪两个?
生2:一个是庖丁。
师:庖丁姓什么?
生2:姓庖。
师:是姓庖吗?
生3:错了,姓丁。
师:确定吗?
生4:错了,既不姓庖,也不姓丁。
师:那庖丁解牛,庖丁肯定是人,我们作何解释?
生4:庖,是厨师的意思,丁是名。“庖丁”意思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
(此处教师采用问题诱导法设置课堂悬念,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己搞清了“庖字”的含义。)
师:对了,他的理解十分正确。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其职业的词。如师旷,师,乐官的称谓。一个名叫旷的乐师。奕秋,奕,下棋的高手,一个名叫秋的下棋高手。
好,刚才同学们知道了庖丁一词的含义。书中两个人物,除了庖丁,还有一个是谁呢?
生(齐):文惠君。
师:对了,文惠君在本文中说了几句话。请同学们找找看?
(生好奇地在文中寻找,一会儿有学生回答)
生5:两句话。
师:哪两句,读给大家听听?
(生5读)
师:对了,就这两句。(教师出示幻灯):
师(指着幻灯):两句话都用了“善哉”这个词,但前面一句在“善哉”前面用了“嘻”字,“嘻,善哉!”后面一句没用。那么,我觉得,前面那句话的“嘻”字,也可以去掉。“善哉!技盖至此乎?”,你们说,去掉“嘻”字,行不行?(教师出示幻灯片)
生6: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6:加了“嘻”字更真实,第一段说庖丁解牛非常厉害,文惠君看到这种高超的解牛场面发生了感叹,这个“嘻”字有一种惊叹和由衷的赞扬之意。
师:这个“嘻”字,相当于想在的什么感叹词?
生(齐):哇!哇塞!
师:哇!哇塞!善哉!“善哉”什么意思啊?
生(齐):好啊!
师:哪位同学把文惠君这句话读一下。读出惊叹感来。
(学生纷纷举手)
生7(摇头晃脑地读):“嘻,善哉!技盖(gai)至此乎?”
师:她读得怎样?
生8:稍显平淡了些,没有读出这种惊讶和赞叹的情感,另外,“盖”字读错了,应读“he”音。
师:为什么?
生8:因为它是通假字,通“盍”。
师:嗯,“盖”字确实应该读“he”,你说他读得平淡了些,那你来读一下好不好?
(生8摇头晃脑地声情并茂地读,听课师生发出由衷的微笑)
师:他读得很好,“何”字重读,“乎”字拖长并升高,读出了一种惊叹感。下面全体同学齐读,读出惊叹感来,在读“乎”字的时候,都要摇头,好不好?
生:好。
师:全体同学站起来读这句话。
(生站起来,齐读,当读到“乎”字时,同时摇头,听课教师为此教学设计惊叹不已。)
师:那么,庖丁解牛,文惠君为何会发出“嘻”如此惊叹之声?请同学们研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庖丁解牛到底有什么特点?到底值不值得文惠君来一声“嘻”的赞叹?
(学生认真研读,约3分钟过后,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生9:庖丁解牛的每个动作都十分优雅。
师:在第一段中能找到依据吗?哪个地方看出来很优雅?
生9: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师: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是什么意思?
生9:“中”是合符的意思。就是说,庖丁解牛合乎音乐的节拍和节奏,解牛发出的响声有一种音乐的美。
师:理解正确。文惠君感受庖丁解牛,除了用听觉去感受庖丁解牛,还通过什么感官去感受庖丁解牛呢?
生9:还通过视觉去感受庖丁解牛。
师:正确,通过视觉去感受庖丁解牛。那么文惠君看到庖丁解牛用了哪些动作呢?
生9: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庖丁解牛,用到手、肩、脚、膝盖,而且动作十分熟练、协调。
师:分析十分精彩。那么,“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中的“所”是什么意思呢?
生9:所,是“什么什么的地方”的意思。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
师:嗯,所,什么什么的地方,我们以前学过没有?
生9:学过,在韩愈的《师说》中学过。
师:对,你能说出那句话吗?
生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庖丁解牛有什么特点(教师出示幻灯片):
师(指着幻灯):同学请看,庖丁解牛,动作舞蹈化,响声音乐化,这些,刚才我们同学都提到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我把“庖丁解牛”的“解”字换成庖丁“宰”牛、庖丁“杀”牛、庖丁“屠”牛行不行?
(教师采用词语替换法设置悬念,学生兴趣盎然,认真思考,有的同桌不禁窃窃私语,相互讨论起来,约3分钟后,学生自动举手回答问题)
生10:我觉得可以换成宰牛、杀牛、屠牛,因为庖丁是一个屠夫,他干的就是宰牛、杀牛的事情,我们平时也都是这样说的,倒是很少说解牛。庖丁解牛,其实就是说的庖丁杀了一头牛。
生11: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里不能换?
师:为什么?
生11:因为庖丁不是一个一般的屠夫。他的技艺特别高超,对牛的结构十分了解。解,是解剖,必须懂得牛的结构,才能去解剖,普通的屠夫,他只是杀牛。
师:他解释得非常好(教师出示幻灯,并解释《说文解字》对“解”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判也,从刀,判牛角。本义,剖牛,取牛角。
所以,的确如刚才同学所说,庖丁不是一个普通的屠夫,他懂得牛的结构,他不是一般的杀牛,而是解剖牛,所以这里不能换成庖丁宰牛、杀牛、屠牛。同学们,你们看过杀猪吗?看过杀鸡吗?
(学生兴致非常高,大声回答“看过”,听课教师也发出了笑声)
师:杀猪、杀鸡的时候,你们听到的声音,会是什么声音?
(有的学生答会听到惨叫的声音,有的学生还模拟猪惨叫、鸡惨叫的声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对了,就这惨叫的声音!
(听课师生大笑)
师:然而,庖丁解牛,我们听到了牛的惨叫声吗?
生:没有,听到的只是音乐的声音。
师:对了,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到达了至高境界。(出示幻灯片)
(听课师生发出会心的微笑)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描绘一下庖丁解牛这种境界,好不好?
(学生纷纷举手)
生12:庖丁解牛炉火纯青。
生13:出神入化。
生14:随心所欲。
生15:登峰造极。
生16:登堂入室。
师:很好,这些成语都能概括庖丁解牛的境界。其实,庖丁的这种至高无上的解牛境界,从庄子的语言表现形式也可以表现出来。这种诗意的美,从庄子的语言形式外化出来了。(教师出示如下幻灯):
师(指着幻灯):同学们看看,我这样排,这像不像诗歌呀。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描情状物多姿多彩,句式整齐,读起来,声调铿锵,富有诗意。所以,通过庄子语言的外化,也可以看出,庖丁解牛这种出神入化之美。同学们,君子远厨庖,但庖丁解牛,我们都想看。我们现在来美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来领略一下庄子的语言艺术。(教师出示幻灯片):
师(指着幻灯):请一个同学朗读,遇到红字句子,全班同学加入读。你们发现没有,最后三行红字句子,字型由小到大,你们读时,声音也要由小到大,以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文惠君的惊讶赞叹的情感。
(教师对这个精妙设计击节赞赏)
(教师通过奇妙的板书设置课堂悬念,激起学生极大的朗读文言文的兴趣,使文言文教学有趣有味又高效,果然,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兴趣盎然地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教师也手舞足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听课教师对这个精妙设计击节赞赏。)
师:美不美呀,美,怪不得文惠君看到庖丁解牛以后会发出“嘻”这样赞叹的声音。好,我们以上初读了课文,品味了《庖丁解牛》的语言艺术。接下来,我们再读课文,探究《庖丁解牛》的文学形象(教师出示幻灯片)
(二)再读课文,探究《庖丁解牛》的文学形象
师:同学们,这篇散文是放在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这篇课文,创造了庖丁这个艺术形象。前面讲了,庖丁解牛艺术高超,但世界上没有天生的人才,庖丁成为解牛高手,也不是天生的。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第三自然段,寻找庖丁的成功密码,谈谈庖丁为什么能成为解牛高手?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为什么能成为大国工匠?
(教师在此处,采用问题诱导法设置课堂悬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深度思考,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真阅读第三自然段,探究庖丁成功的原因,有的同座位展开讨论,约3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生17:我觉得庖丁勤于思考。他喜欢的是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师:道,是什么东西呀?
生18:道教。
(师生笑)
师:是不是道教?
生18:错了错了,应该是事物的自然规律。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他遵循自然规律。
师:你的意思是说,庖丁能成为解牛高手,是因为他遵循自然规律。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她发现了庖丁成功密码之一。
生19:我认为庖丁成功,还因为他善于总结。他解牛达到如此境界,经过了三个阶段。
师:哪三个阶段?
生20:目有全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师:你能具体说说这三个阶段的内容吗?
生2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这是第一阶段,意思是说,刚开始杀牛时,见到的无不是一头完整的牛,也就是目有全牛。
师:目有全牛,这不是挺好吗?说明庖丁胸有成竹嘛!
生21:不是这么理解,我的理解是,说明庖丁这时对牛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只是牛的表象。
师:你的理解有深度,不错。继续说。
生2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是第二阶段,意思是说,过了三年,庖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终于弄清了牛的内部结构,出现在他眼前的牛,不是一头完整的牛了,这是目无全牛的阶段。
师:你的理解有道理。三年之后,他了解了牛的结构,所以目无全牛了。这是对的,就好像医生看人一样。我们不懂医的人,看到的无非是一个完整的人,但是医生,尤其是学过解剖的医生,他看人可能就看到了人的五脏六腑。这个时候,说明庖丁对牛体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不错,理解很到位。那么,第三阶段呢?
生2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是游刃有余的阶段。现在庖丁杀牛,凭直觉,根本不用眼睛看了。
师:“神遇”,就是用精神去接触牛,这是一种杀牛的至高境界了。我们的同学理解透彻呀。你们看过朗朗弹钢琴没有?
生:看过。
师:朗朗用手弹钢琴时,他的眼睛看不看键盘啊?
生:不看。
师:对啦。朗朗弹钢琴时,声情并茂,眼睛根本不看琴键。(教师边说边模仿朗朗弹钢琴动作,引得听课师生大笑)。这就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啊!刚才两位同学已发现了庖丁成功的两个密码,一是有理想的追求,臣之所好者,道也;二是不断探索、善于探索规律;好,不错,这些都是庖丁取得成功的原因;还有新发现吗?
生22:做事谨慎,不骄傲。
师:哪里看出?
生2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这里可以看出来。
师:不错,那么,刚才你说的这段文字里,有些古今异义词,你发现了没有?
生22:我觉得“虽然”算是一个,虽然,现在是表转折的连词,这里应该是“即使这样”之意,还有“行为迟”的“行为”,现在是“行动”,这里是“动作因此”的意思。
师:很好,的确是这两个词是古今异义词,那么,你能不能把这段文字翻译出来呢?
生:22:好的。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格外小心谨慎,目光因此而集中,动作因此而放缓。动起刀来非常轻。
师:翻译做到了字字落实,高考文言文翻译是一个常考题目,10分,他就要求字字落实,凭你的实力,假如你今年参加高考,翻译估计可以得满分。好,他又发现了庖丁成功的密码。做事谨慎,不骄傲。
生23:老师,我也有发现。
师:哦,好啊。说说看。
生23:庖丁成功,我认为他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能不能稍稍展开一点?
生23:庖丁说,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专心做一件事情,十九年,而且杀了几千头牛,几十年如一日,专心做一件事,而且长期反复练习,不想成为专家,也会变成专家。
师:说得多好。现在有一种说法,一项技能反复练习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我看,庖丁就是这样炼出来的。你这个发现了不起。
生24:老师,我也有新发现。庖丁解牛时,注意方法,不去碰硬骨头。
师:哦,不碰硬骨头?在哪儿?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24读:“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师:找对了。庖丁解牛是按照牛的天然结构,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所以,他的刀具总是保持锋利无比,杀起牛来,也自然比别人干脆利索。确实是庖丁成为大国工匠的原因。
生25:(迫不及待地)老师,我也有新发现。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庖丁能成为大国工匠,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喜欢自己的事业,他陶醉在自己的事业中。
师:何以见得?
生25:庖丁解牛成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他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打内心喜欢热爱自己的职业,没有这种对事业的热爱,即使练习10000个小时,也不可能成功!
(听课师生为学生精彩的发言而热烈鼓掌)
师: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有些看法,我都没想到啊!我们说,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基本上找到了庖丁的成功密码。(教师归纳总结,出示幻灯片)
一是庖丁成功,有理想的追求。
二是庖丁有坚持不懈地探求精神。这种探求经历了三个阶段:(教师出示幻灯)
解牛的三个阶段: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

师:由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我由此想到另一个大学者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教师出示幻灯片)

师: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正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相对应。一个人在事业上,要取得成功,必须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三是庖丁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四是庖丁谨慎行事,绝不莽撞,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五是庖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我想,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庖丁,其实,庖丁形象的内涵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探究到这儿。
同学们,庄子在塑造庖丁形象的时候,他还用了许多成语,请同学们再度阅读第三自然段,从中找出一些成语,看谁找得多,我们来一个找成语比赛,好不好?
(此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理,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斗志,学生再度迅速进入文本,研究文本,寻找成语,把握形象,约2分钟后,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回答问题)
生26:目无全牛。
师:正确,你能用“目无全牛”造句吗?
生26(略作思考):只要肯下功夫,你的技艺日后必能达到庖丁目无全牛的境界。
师:他造句对不对?
生:正确。
师:造句正确,说明他对这个成语理解了。好,谁还再来说说成语?
生27:切中肯綮。
师:找对了,的确是个成语,你能解释这个成语吗?
生27: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师:不错,解释很好。
生28(迫不及待的):“游刃有余”也是成语。
生29:“踌躇满志”也是成语。
师:哇塞,我们的同学眼光锐利,找到了好几个了。
生30:老师,还有“庖丁解牛”也是成语呢!
师:嗯,还有不有成语呢?(学生没举手了,教师于是出示幻灯片):
师(指着幻灯):同学们找到了人们最常用的成语。其实,《庖丁解牛》中有9个成语,我根据这9个成语,给你们出了一道成语高考题目。(教师出示幻灯片)
师:最近,大家不是看了反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吗?我把《人们的名义》中的有关剧情和《庖丁解牛》中的成语结合起来造句,你们现在看看,哪个答案是全都正确的一项?
(这里,教师把课文中的成语与电视热播剧结合起来,激起听课师生极大兴趣,学生认真思考,一会儿,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生32:我认为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项。
师:为什么?
生32:首先,第一句,“目无全牛”用错,目无全牛,本意是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这里,却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认为是没有全局观念的意思,所以,有①项的要排除,这样就排除了A和D两项,然后第四句“踌躇满志”也用错,“踌躇满志”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而这里却理解成犹豫不决的样子,故有④的项,即B项也要排除,因此答案就是C。
师:分析很正确,看来你对《庖丁解牛》中的成语也理解了。这个题目要记住,会考哦!(师生为老师的风趣幽默发出会心的微笑)到此为止,我们采用悬念教学法,从语言的角度、文学的角度,师生一起来学习了庖丁解牛,下面,我们从文章的角度,来进一步探究《庖丁解牛》这篇课文的结构。(教师出示幻灯片)
(三)三读课文,探究《庖丁解牛》的文章结构
师:我们说,文章中,文惠君说了两句话,(教师出示幻灯片:文惠君的两句话)
师(指着幻灯):前面一句,文惠君说,“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后面一句,文惠君就不说“嘻”了,你们想想看,前面“嘻”,后面就不“嘻”了,为什么?
(在这里,教师抓住“嘻”字,采用对照法设置课堂悬念,激起听课师生极大兴趣,听课师生为教师的独到方法发出惊叹之声,学生思考并同桌讨论,一会儿,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生33:前面有“嘻”,是因为文惠君看到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视觉产生了震撼而发出惊叹,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哇,好厉害呀!”,而后面不“嘻”,是因为庖丁阐释了自己为何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于是,文惠君明白了道理,于是不“嘻”不“哇”了。
师:是不是这么回事啊,我们的同学真厉害呀。实际上,这位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结构揭示出来了。下面看哪位同学能在刚才这位同学的基础上,来说说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
生34:我从“嘻”字出不出现和刚才我的同学的回答受到启发,我觉得这篇文章属递进式结构。
师:你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34:首先,第一自然段,是正面描写庖丁解牛很厉害,技术高超。第二自然段,是通过文惠君的赞叹,从侧面描写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第三段,则是进一层,阐明庖丁解牛为什么技术高超,最后一段,明白道理,点出主旨。所以,我认为文章是递进式结构。
师:说得很好,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探究,基本上把握了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的确,这篇文章是递进式结构。(教师出示幻灯片)
师: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以上,我们从三个层面,解读了《庖丁解牛》这篇课文,下面,我们从第四个维度,挖掘这篇课文的文化意蕴。(教师出示幻灯片)
(四)四读课文,挖掘《庖丁解牛》的文化意蕴
师:同学们,文章的标题是“庖丁解牛”,而结尾文惠君却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可见,文章是庄子谈养生之道的。前面三段谈解牛之道是为了引出最后谈养生之道。那么请问,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这里,教师采用问题诱导法设置悬念,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继而热烈讨论,约3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
生35:庖丁解牛是顺其自然,遵循牛的生理结构,然后庄子谈的养生之道也是要顺其自然的。
师:你是说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共同点就是顺其自然,对不对?
生35:是的,“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把刀,就相当于人的身体,人只有像庖丁解牛一样,遵循自然,爱护保养那把刀一样,顺应自然,才能永葆青春,才能活得久,不会夭折。
师:说得很好,庄子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养生、全生。在这里,庄子是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谁还有补充?
生36:庖丁面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必须像庖丁那样。
师:人们要养生,也要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小心翼翼,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这样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是不是?我们的同学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很深啊,了不起!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养生主》所揭示的主题思想是:护养精神生命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教师出示幻灯,介绍庄子的思想)
师:同学们,春秋战国时代,也像牛的结构一样,那么复杂,各诸侯国你征我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各家各派、不同的文化流派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教师出示幻灯片):
师:其实,庄子的《庖丁解牛》,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也是有启发意义的。著名的文化学者于丹说过一段下面的话(教师出示幻灯片)
师(指着幻灯):让我们深情的朗诵一下于丹的这段话。
(学生深情朗读,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师:以上,我们采用悬念教学法,通过“初读课文,品味《庖丁解牛》的语言艺术;再读课文,赏析《庖丁解牛》的文学形象;三读课文,探究《庖丁解牛》的文章结构;四读课文,挖掘《庖丁解牛》的文化意蕴”这四个步骤,全方位的解读了庄子的《庖丁解牛》。
下面,我跟大家出了一道高考作文题,会考的(师生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发出会心的微笑,教师出示幻灯)

师(指着幻灯):尤其第二道题目像高考题,是我在一位大学同学蒋雁鸣老师的公众号上看到的,她可是湖南一位很有名的特级教师啊!请同学们课后写好这篇作文,今天的课讲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何泗忠,湖南省资兴市人,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专家、主讲教师,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城市学院兼职教授,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教育学会评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悬念语文教学法体系”的创建者与实践者。

198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湖南省资兴市二中、资兴市三中、资兴市一中、资兴市立中学任教,2009年调入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35年的教育历练,形成了“浮想联翩、旁征博引、幽默风趣、激情四射、天马行空、脚踏实地、悬念迭出、扣人心弦、虚实相生、神妙莫测、民主和谐、师生共鸣”的教学风格,课堂结构奇特、怪异、险峻,上课深受学生欢迎,多次被评为学生最喜爱教师,2014年,被评为深圳市首批学生最喜爱教师,先后获政府嘉奖4次,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作文教学有方,指导学生发表或获奖作品500多篇。

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并获一、二等奖,出版《赢在师生关系》《语文悬念教学法》《不让学生跪着读书》等专著7部,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转载。擅长演讲,应邀赴全国各地讲课或讲学600多场次。

因工作业绩突出,曾获得市十佳青年教师、市十佳教学能手、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市级教学骨干、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名师、深圳市首批学生最喜爱教师、深圳市首批年度教师提名奖、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省级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30多项荣誉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