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春秋史:曾经强大的庸国是如何灭亡的?
庸国,夏商两周时代的重要诸侯国,早在牧野之战时就亮过相“王曰: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周书·牧誓》庸国是牧誓八国之一,参加过惨烈的牧野之战,由此在西周早期的诸侯国中地位较高,庸国国君属于伯爵。
庸国的地望,按照《括地志》的说法是“房县竹山县及金州,古庸国也。上庸今房县竹山县及金州也。房州竹山县,本汉上庸县,古之庸国也,昔武王伐纣,庸蛮在焉。”同样也是《括地志》的记载,说在唐代竹山县东南四十余里处有方城山,山南有城,规模较大,可能就是《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旬有五日,百濮乃罢。自庐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澨。使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中的“庸方城”,此城易守难攻,方城山则因此而得名。
庸国在春秋早期的江汉地区绝对是毫无疑问的强国,但在西周时期就遭到了楚人的进攻,楚子熊渠于周夷王年间“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迫使庸国归顺楚国。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国遭了大饥荒“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而强悍的庸国人也“帅群蛮以叛楚”,不仅如此麇国人也“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这场大饥荒以及附庸方国的大规模反叛,很明显重创了楚国,楚人甚至不得不考虑迁都“楚人谋徙于阪高”,阪高,咱今天湖北省的当阳市,由此可见庸国以及“诸蛮”的实力虽然比不上强大的楚国,但也绝对不可小觑。
当楚人正在谋划迁都时,司马蒍(wei四声)贾站了出来,说:我们能走,敌人也能去,不如直接攻打这些叛乱的蛮人!敌人认为我们遭受饥荒而不能出兵,所以攻打我们。如果我们出兵,他们必然害怕而回去!“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饑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果然,诸蛮色厉内荏,楚军出师十五天,百濮就败逃而去。
但是庸国就没那么好对付了“使庐戢棃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扬窗。”楚军对于其都城“庸方城”的进攻失败了,而且大将子扬窗也被俘虏而去,此人在三天之后逃回,说“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后进。”这已经准备出动楚王的直属部队大打出手了,可见此次失败,楚军的损失应当相当惨重。
楚国大将师叔(潘尪)反对,他准备诈败以麻痹庸国,楚国人假装吃了七次败仗,庸国的蛮人军队中只有裨、鯈、鱼人追赶楚军。于是庸国人疏忽了,他们认为楚国已经不足以一战了。于是不再战备。
楚子,也就是楚庄王(楚国国君爵位只是子爵,王并非周天子所封,因此《春秋》仍称楚国国君为“楚子”)亲自带兵出征在临品和前方部队会师,把军队分做两队:让子越从石溪出发,而子贝则从仞地出发,以进攻庸国,这次出征的规模很大了。不仅如此,楚国人还找来了秦国人和巴国人助战,可见庸国的强大,要三国合力。不仅如此,见到联军气势汹汹而来,庸国治理下的蛮人们直接倒戈相向加入了伐庸大军,并且和楚人结盟,在多方势力的猛攻之下,庸国才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