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的(价格)膨胀这样的东西吗?

有好的(价格)膨胀这样的东西吗?

文丨 约瑟夫·T·萨勒诺
>>Joseph T. Salerno<<
译:禅心云起

上周,在我主持的MBA中级宏观研讨班上,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我们讨论了各种各样的(价格)紧缩,以及根据奥地利学派的学说,哪种紧缩是良性且能顺应消费者偏好,哪种是恶性的,会和消费者偏好发生冲突。【会有许多人习惯将deflation翻译成“通货紧缩”或“通缩”,但实际上是一种概念混淆,把价格下跌的现象和真正的“通货紧缩”也即货币数量减少的政策混为一谈,尽管“通货紧缩”往往也会造成“价格紧缩”。——译者注】

鉴于奥派强调膨胀型货币政策是商业周期(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学生问奥派学者是否认为有哪种价格膨胀对经济是“有利”的。我给了一个简短的答复说,的确有价格膨胀对经济“有利”,到了周末,我又进行了更充分的思考。这是我为次日的课堂讨论而撰写的讨论这个问题的笔记。(最后两段关于自由银行业的内容并非最初报告之一部分。)

当发生创新和变革,容许人们更经济地节约在现金余额中必须握存的货币时,通常会产生一种“好的”价格膨胀。例如,信用卡的推广普及和更易获得,导致货币需求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会因此普遍上涨。信用卡作为许多交易的另外一种支付方式,减少了人们(为了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为预期中有可能发生的交易提供资金而)需要握存的货币和银行存款。

这些“过剩”的现金余额,导致对商品的需求增加,而商品供应没有增加。结果是整体的价格上涨。但价格膨胀在这里起到了一个重要作用:它将美元购买力降低至这样一个水平,此时货币不再供应过剩,因为人们现在满足于保持现有的货币供应总量,以便在新的、更高的物价水平上为计划中的交易提供资金。另一种表述方法是,“实际”货币供应量,即折算成商品的总购买力,已降低到了消费者所希望的水平。

任何金融创新,包括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自动取款机、PayPal账户等等的发明,都会导致我们称之为“现金-节约”的价格膨胀。它也可能是由于促进业务纵向一体化的商业组织或技术革新造成的:以前在两家独立公司之间交换的资本财货,现在在同一家公司内生产和利用。

请注意,现金节约型的价格膨胀是良性的。之所以是良性,是因为此系个人努力通过自愿交换过程优化其财产持有的结果。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价格膨胀牵涉到的是物价一次性上涨:一旦新支付方式或发明被广泛采用,货币需求下降就停止了,价格也停止了上涨。最后,人们对节约其货币握存的机会做出反应而引起价格膨胀,这对于信贷市场和利率没有系统性影响,因此不会促成商业周期。

第二种良性价格膨胀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商品和服务供应的减少、自然资源枯竭,或者是人们对休闲的偏好增加(导致劳动力参与率降低),或者是对现有消费财货的偏好增加(导致资本财货的非替代或“消耗”)。所有这些事件迟早会导致可交换财货在经济体中变得更加不足。

市场上商品供给的减少,假设其他条件(包括货币存量)不变,对商品的过度需求就会出现。总体价格将自然上涨,以恢复商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上涨既表明现有财货更稀缺,又确保这些财货被分配到了消费者最珍视的用途上。

相反,也可以说,对货币的“交换性”需求下降了,而这种需求是由可供交换的商品构成的。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交换性质的货币需求减少,最初会产生货币过剩,因为在现行之低价上,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市场上的商品供给量。最终,美元的购买力会向下调整,商品价格会向上抬升,所有提供的美元都会被吸收,以换取现在价格更高的商品。

我们再一次注意到,与通常由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所引起的持续价格通胀不同,由商品供应减少引起的价格膨胀是一次性事件。一旦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停止下降,并随着经济数据的变化稳定在较低水平上,物价就会停止上涨。

因此,“稀缺型”价格膨胀对社会是有益的,因为在人们的偏好或生产机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这有助于经济计算和市场的平稳运行。历史一再表明,在战争、革命、围城和粮食歉收期间,任何试图通过物价控制或必需品集中分配的方式来抑制稀缺型通胀的做法,都会导致计算上的混乱、普遍的贫困和社会混乱。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正如奥派所理解的那样,由货币需求驱动的一般物价上涨总是会改善经济福利。

为了充分暴露问题,我注意到大多数支持自由银行的现代奥派人士,虽然在稀缺型价格膨胀问题上同意我的观点,但他们也强烈反对我关于现金节约型价格膨胀是良性的观点。拉里·怀特(Larry White)、乔治·塞尔金(George Selgin)和史蒂夫·霍维茨(Steve Horwitz)等作家坚持认为,由货币需求变化所引起的总支出的任何变化,都必须立即被货币供应量朝同一方向的变化所抵消。因此,在我们目前的法币制度下,如果发生的金融创新,诱使人们减少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并更迅速地兑换货币,那么按“自由银行支持者”所说,中央银行必须收缩货币供应量,以防止那种与人们的自愿选择相一致的价格上涨。

这是“自由银行支持者”的“生产力准则”的直接含义,根据这一准则,中央银行必须积极抑制“无意义的”价格变动。无意义的价格变化包括由“自由银行支持者”所描述的——在我看来具有误导性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所引起的价格变化。因此,“自由银行支持者”成为中央银行设计的通货紧缩的鼓吹者,作为一种抑制自由选择的财产交换模式的手段,这种模式表达了消费者对更高价格的偏好。

“自由银行支持者”的立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自相矛盾。他们指责米塞斯和罗斯巴德创建的新货币学派奥派学者不对称地看待紧缩和膨胀,支持紧缩而谴责膨胀。但正如我前文所试图证明的那样,新货币学派的奥派学者对于价格上涨和下跌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只要“膨胀”和“紧缩”符合消费者自愿表达的偏好,它们都是良性的。“自由银行支持者”则不然,他们声称支持自由竞争的货币体系,但假定预先知道在这个体系中运作的企业家将带来什么结果,这意味着,特定宏观经济变量的完全稳定。

因此,在“自由银行支持者”者和他们的新货币学派反对者之间的真正争论点是,是否应该援引“生产力准则”来鼓励中央银行使用其权力操纵货币供应,以稳定“总支出”——一种毫无意义的、事后的宏观总量。自由银行支持者的回答是:“是的。”新货币学派的奥派学者接受米塞斯的格言,即价格上涨和下跌本身对于评估货币制度的健全性是毫无意义的。正如米塞斯所说的:

“膨胀和紧缩的概念不是人的行动学上的概念。(…)两者隐含着一种流行的谬论,即认为存在中性货币或具有稳定购买力的货币这种东西,而且认为健全货币应该是中性和购买力稳定的(…)”

然而,使用这两个名词的人不知道,购买力决不会维持不变,所以,总是存在着价格的膨胀或紧缩。”

附:自然的(价格)紧缩并不可怕

作者:香港的谭叔

紧缩可以由在两种情况发生。第一种是自由市场产生的价格紧缩。在金本位时代,黃金的数量低于产品财货服务的增长。例如黄金的数量增加10%,但产品财货服务增长一倍。在这情况下产品财货服务的货币价格会下跌而造成价格紧缩。

而第二种情况是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货紧缩。这在20世纪后才出现。20世纪后世界普遍使用法定纸币和信用货币来取代实物货币。政府可以通过印钱,升降利率和银行储备率来增减货币数量。那么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些行政手段产生紧缩。

现代主流经济学者多数视价格紧缩为洪水猛兽。这观点其实是完全错误。他们相信在价格下跌时,商人卖不出商品而倒闭。工人失业,更无力消费。而投资者也会停止投资而造成更多工厂倒闭和失业。一个恶性循环。

其实很多经济学者已经从逻辑理论到经济历史反驳过这观点理论。例如乔治·塞尔金 (George Selgin)的《零以下:经济增长中价格水平下降的理由》(Less Than Zero: The Case for a Falling Price Level in a Growing Economy)和约尔格·赫尔斯曼 (Jörg Guido Hülsmann)的《紧缩和自由》(Deflation and Liberty)。可能主流经济学者太忙,他们连理论和事实数据也没时间看。也许是主流经济学者不愿看。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紧缩有害论的观点理论和经济历史并不相符。经济学者罗伯特·希格斯 (Robert Higgs)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美国19世纪后半期的经济发展。引用自希克斯的毕业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1897年前、后都出现了快速经济增长;总价格水平下降或上升都与经济增长无关。”

简单来说,就是在19世纪美国的金本位时代,不论紧缩或膨胀都不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从1866年到1897年,美国陷入一个长时间的价格紧缩期,但这段时期的美国经济增长快速。平均每年实质GDP增长达到4%。希克斯的结论是经济增长和价格膨胀或紧缩并无关系。事实上有不少其它的历史证据表明希克斯的结论是正确的。从理论到历史事实都能证明价格紧缩并不影响经济增长。但问题是在20世纪后,当法定纸币取代实物货币后希克斯的结论似乎有重大问题。

我估计一部份读者会知道美元在20世纪内足足贬值了95%。这在20世纪前欧美从没发生过的事情。委内瑞拉,津巴布韦和二战前德国的超级通胀在20世纪前欧美也从没发生过。为什么?问题的根源是政府乱印货币而造成经济破产。新印纸币并非根据自由市场需求和风险大少而流入社会,而是根据政府人的偏好和利益而流入社会。结果只能产生一个扭曲的生产结构。例如太阳能电池板是纯粹靠补贴而成长起来。假如没了补贴,整个行业必然产能过剩。一些工厂会倒闭。这其实是浪费了当初的投资,也错误把生产资源引导到这行业。同时挤压了其它得到消费者支持行业可运用的生产资源。这就是奥派强调的扭曲生产结构。但这和价格紧缩有什么关系呢?

在乱印钱造成通货膨胀一样,政府把市场的钱收回也可以形成通货紧缩。和通胀扭曲生产结构一样,政府制造通缩同样可以再一次扭曲生产结构。政府把钱回收也不是根据自由市场的需求和风险而回收货币。政府人不满意某个行业就可先紧缩这个行业的资金。但这个行业可能正是自由市场中最有需求的行业。相反那些可能最靠政府补贴的公司反而回收货币最少。结果一个扭曲的市场再一次被扭曲。市场不会负负得正。错误加错误只能造成更大灾难。

米塞斯称这种政府回收货币而造成的货币紧缩为二次碾压。我和一些其它奥派朋友和老盾(邓新华)为此问题争论多次。老盾始终无法理解通胀扭曲生产结构后通缩并不等于还原形状,而是再扭曲生产结构一次。

很明显的结论,如果政府不“乱用”货币政策,紧缩并不是问题,也不影响经济增长。但如果政府用货币政策造成紧缩,问题就会出现。那政府应该如何办?说一个真实例子。索马里在90年代前通胀非常严重。90年代索马里没了中央银行,也没再印钱。通胀悄然停止。当时索马里人也没多少外币,所以索马里人继续使用旧货币。虽然旧货币没有政府的背书,但不影响索马里人使用。结果继续使用了十多年到二十年。听说今天依然继续有人使用。由于一些老旧钞票自然废弃。这么多年下来,索马里是有一些通缩,但对索马里经济影响不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