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中秋节,巧手扎花灯——中北路社区宫灯传统文化活动

喜迎中秋节,巧手扎花灯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与春节、清明、端午齐名的中华四大传统节日,中国人在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玩花灯等民俗,且传承千年,经久不息。这其中最热闹和吸引人的,就是观灯、猜灯谜的活动了。

中北路社区的居民值此中秋佳节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日子,通过制作一个精巧、漂亮的宫灯,来承载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表达对国家国泰民安的美好期望,应时应景。

参与此次活动的是社区25位中老年朋友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制作宫灯之前,老师先向居民们分享了宫灯的历史、文化和传说,有了这样的传统文化做铺垫,社区的阿姨们制作宫灯的兴致高涨!

制作复杂的宫灯,每一步都考验阿姨们的动手能力,还有……比比看谁的眼不花(捂脸)

最复杂的就是宫灯的框架制作了,此起彼伏的求助声,把老师们忙得团团转。

遇到过去不的坎儿了?没关系,老师出手来帮忙。

总有做错的人,没关系,重新来过!

还是年轻的社区工作人员动作最快,把灯笼点起来,过一个愉快而有意思的中秋节吧!

“宫灯”由来

清代雍正年间河北省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藁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便把所有灯笼都买下,挂在府邸整日观赏。灯笼做工别致,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日期,县太爷正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龙颜大悦,重赏藁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这大红的屯头灯笼。河北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宫灯“。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