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吹来】我就是爱“凭栏”,别叫我停下来。
栏杆,在古时候也叫做“阑干”,这个原本作为防护隔断功能的建筑附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精致,成为建筑美学的搭配,当他们进入文人墨客们的视野,便摇身一变,升华为一种寄托情思的审美意象,大概是他太有韵味、太有特点了,于是便特招唐宋文人们的喜爱,以超高的使用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栏杆情结。
融入诗文的栏杆,大多出现在登临楼台的情形下。据小编“多年研究”的经验所得,涉及到栏杆的诗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游目骋怀,寄情山水
这一类属于小清新类型,如冯延巳《菩萨蛮》中“且上高楼望,相共凭栏看月生。”、温庭筠《菩萨蛮》中“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中“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描绘的都是自然风光。
可见,这一模式的凭栏基本上是纯粹的为写景提供一个场景,人家凭栏纯粹是看景儿的。
2. 抚今追昔,壮怀激烈类
第二类便是“壮汉”类型,一些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臣武将,建议不被采纳,抱负不能施展,或备受冷落,或横遭流放,凭栏时落寞惆怅,报国无门之怨油然而生。他们凭栏写出来的诗,抑扬顿挫,韵律层递,读来如闻檀板鼓点,声声叩击心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3.形单影只,愁肠百结类
这一类属于“忧郁型”,比之前两类更常见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这愁绪也许是思乡、也许是想人、也许是孤独、也许只是纯粹的多愁善感,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积累负面情绪,这毕竟也是一种发泄方式嘛。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据统计,涉笔“阑干”的诗词,唐代之前几乎没有,唐诗全集约有100多首,宋诗词全集约有600多首,元朝诗词全集约有40首,明清两朝则少见。虽然文学现象不能仅凭数据分析,但至少说明,“阑干”诗词也有流行期,“栏杆”情结主要存在于唐诗宋词中。此时我的脑海中也浮现出一句歌词:
摔过跤的石板路,
早就被需求无情拆除;
最火热的流行歌,
也已经随岁月改名叫复古。
往事越千年,时过境迁,现在的我们居住的楼房比古人不知高出多少倍,阳台之上虽然也有各种材料筑成的护杆,但在钢筋水泥封闭的窗格里,镶嵌的是密闭的玻璃,实用大于鉴赏,也似乎很难让人找到遣情抒怀的浪漫感觉,只有在登临名胜古迹中的那些亭台楼阁时,或许能唤起一丝思古幽情来,但是瞬间又被如鲫游人的喧哗声打断了。
(图片来源网络,仅做公益传播,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