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刚‖茂水塬的根
竹林关西去三公里,一个长三百米高十几米的土塄坎上,错落有致的坐落着几十户人家,他们是小户刘的一支。小村的名字叫茂水塬。
该村面朝北,坐坡向银花河。北岸陡峭的月越崖,如一道屏风挡住视线。银花河白浪薄烟,屏风仿佛搁浅在水中的绿色船帆,水生帆动。
那些年,光着屁股。深水区嘻戏,浅滩里用铁鞭追鱼,欢乐留在浪花中。妇女们挽起裤腿,坐在青石上洗衣,衣净腿白,抒写辛劳柔情。
茂水塬可谓“鱼米之村”,沿河岸是河水冲击而成的近百亩农田。七八十年代,这里是满眼的绿色的稻田,沁人心鼻的稻香。月辉映射的夜晚,聒噪的蛙声增添了小村的静谧。堤岸边有一水磨,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磨过面,打过玉米碜子。夜晚,水磨发出了忽明忽暗的电为村民照明,那是竹林关最早用上水力发电的村子。磨房的渠水清柔,村民不时地用竹笼在里面捞鱼。一九八七年六月五日,这一刻骨铭心的夜晚,一场特大的洪灾光临,磨坊没有对人们说再见,金光灿烂的稻田,也渐渐变成旱地。
茂水塬因茂水沟的水得名。
沟中沟壑交错,泥地乱石相生。纵深两公里。羊肠小道可以到达山岭,落差较大,树木茂盛,竹林郁郁葱葱。那几年,山上挖各种药材,是最有价值最具吸引力的活动。每条小沟都可流出泉水,汇成潺潺细流。在东西沟三岔处流出一股好水,天干不减,雨涝不惊,现在那里修了自来水,流入各家各户。
九十年代前,沟口水量丰沛,那个叫做进(津)水潭的地方,一早一晚村民去挑水,驻足小聚,唠叨谝闲,情味相容。剩余的水进了池塘,养鱼养鳖,蜻蜓点缀其中,一片祥和之景。
村子有两件仍存的石器。一台大碾子位于村边,没有水磨前,村人绕着它旋转,也可把牛眼蒙上拉牛推磨石磙转。另一件事大江窝,位于村东的大国槐树下,先人们在此舂米,此处有个有意思的名字叫嘴巴头。江窝便是村子的嘴巴,喂养了村子。老国槐腰围两米多,参天蔽日,阴凉了舂米的人们。老坟里还有一棵珍贵的活化石级的银杏树,树围一米多,高程近二十米。爷爷辈的告诉大家,他小时候银杏树就那么粗,那么高。整个个竹林关就那一棵树古老,因为没有陪伴,便结不出果子来。
一岭一水一片田,光明月暗小村贤。茂水塬很有一些贤士能人,具有影响力的当属竹林关第一巨人刘书堂,身高两米多,八九岁就穿大人鞋,十几岁被招入省篮球队,后来效力广东队。人们说靠山吃山,依水吃水,书堂吃的是自己的个子。人的一生吃的是自己。另一位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商南县农业局局长刘兴田。他在因病弥留之际,留下遗嘱:所有悼念的亲朋同事,只收香纸,不收礼金。这在当时竹林关的大操办中绝无第二。还有一位是商洛花鼓艺人刘全兴,他的身影活跃在山区的曲艺舞台,他的唱腔响彻了商洛的沟沟岔岔,城乡人家。
茂水塬蜜水青山,山郭路经过处,一片绿色的田野盘绕,滋养了小村的甜梦。现在的村民穿梭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闭上眼睛,村里哪里有块石头,哪里的树根裸露都一清二楚。一股从塬上开枝散叶的亲们,建了自己的微信群,起了诗意般的名字,叫做“塬上的根。”。
作者简介:刘培刚,小名三民,陕西丹凤竹林关人。好爱读书,写文,都市放牛,诗意生活。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远洲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自媒体支持:淮安文学坊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悦读 松风阁语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