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母种培养基并论配方设计(2)
★
二、配方对比的试验设计基本前提
我们做试验最怕不同步及背景不一致,因为这样实际上就是各自独立的事情,没有办法比较。当然也害怕比较不当,我们这个例子,是因素比较还是水平比较呢?有点说不清了。
以前述配方的情况来说,氮源来源很多,为什么只比较两种,这显然也有违筛选氮源来源的初衷。这个试验的离谱之处是,不知道比较氮源的质还是量,因为如果以没有添加额外氮源的配方6做对照的话,怎么比较蛋白胨和麦麸两种氮源的氮价?或者实际上最多证明不添加的时候氮源总量不足。如果以配方1做对照的话,麦麸配方的优势来源并没有能够体现,因为四个梯度的麦麸使用,存在实际梯度含氮量与配方1的单一含氮量比较的不合理。
所以,具体的氮源质量比较实验设计,前提是数量的一致或某个具体标准的一致。而为什么选择某个数量级来进行试验,最好先有单一的数量比较试验做前提。也就是说,在绝对含氮量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比较不同氮源的质量影响,或者在各种氮源的最佳氮含量之下比较效果也具有意义。
如果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设计试验,也应该有更多的数量梯度(水平)和种类(因素),但这个试验显然没有这些考量,不过生物统计学太难了,所以我推想他们完全没有学习掌握试验设计的基础。但没关系,如果都设计为单因子梯度试验,或者同水平多因素试验,试验结论也是合理有用的。
★
三、基础培养基的重大缺陷
许多研究人员罗列了很多参考资料,不知道他们是仅仅阅读这些资料进行简单学习后就开始稀里糊涂的试验,还是根本就没有阅读过。
本例中,他们的参考资料有一篇是论及大球盖菇生物学特性的,里面的结论是大球盖菇生长条件pH值范围以6-8为最佳,但这个试验里面,培养基显然严重偏酸(原文没有提及各个培养基配方的pH值,但其中的琼脂用量达到惊人的8%,而不是常用的2%,显然是因为琼脂在酸性条件下的凝固能力不足,从而不得不加大琼脂用量。我的年轻同事就是从这一点上面发现不对劲的),我们知道,蛋白质和糊精都有缓冲pH值的能力,所以但麦麸大量添加的时候,是否属于pH值的差异影响导致的结论差异呢?我认为绝对是!
这篇文章会被选为分析例子的最大原因,也就在这个问题上。
所以,按照这个试验做,完全无法判断结论来源是哪一个要素。因为实际上存在另一个干扰要素(pH值)了。事实上这个试验设计在考量干扰因素方面严重不足,后面还要提及更多。
★
四、氮源与碳源的定性问题
估计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搞清楚氮源和碳源物质的界定关系,事实上除了添加无机氮的情况外,碳源不一定是氮源,但氮源一定是碳源。因为没有经过加工提纯的天然生物材料,都是氮源也都是碳源,只是因为含氮量的差异而起的主体作用不同才划分为碳源氮源的说法。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培养基的配制参数是碳氮比而不是具体碳源物质和氮源物质比例。
只有在碳氮比或者说绝对总氮量接近的状态下比较氮源种类对菌物的正面作用,才是有应用价值的试验。而基础培养基碳源通常使用葡萄糖,这几乎是绝大多数菇种的最佳碳源,是没有必要再行比较的。
★
五、关于高糖培养基应该有点常识
高糖培养基的糖,一定是指速效糖分,包括单糖多糖众多成分,总之是易于利用的糖分(能够溶解或容易水解或者水合性好、易于分散),淀粉虽然是高分子物质,也属于易于利用的糖分(经过蒸煮后成为糊精就更加容易利用了)。生长慢的菌类,通常就是分解合成能力较弱,所以增加速效营养对菌丝生长速度提高非常见效(这也是东北的肽鼓吹者的理论基础),至于最终的菌丝健康度和其他性状就未必最佳。
大球盖菇使用麦麸做氮源物质的时候,因为麦麸也含大量淀粉(尤其是粉麸,比片麸高得多),所以当大量使用麦麸做氮源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添加了很多淀粉,所以结果一定成为高糖培养基,而该试验的基础配方已经含糖量达5%,比通常的真菌培养基的2%糖量高出很多了。然后再加上那么多麦麸煮下来的淀粉,那就不是一般的高糖培养基,而是很高了。
实际上应用的高糖培养基有的可以达到10%的糖用量,高糖培养基在某些菇种生产菌种制作的时候使用比较普遍,尤其是液体菌种,但这个试验研究里是希望对比氮源,却没有关于高糖培养基的概念,最后菌丝生长不算太差,是不是有点歪打正着的出来结果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