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菌种知识培训课(19)
第十二课:菌种生产状况的最核心问题
关于菌种的制作,技术是一方面,菌种生产的质量管理是另一方面。
目前的菌种生产技术,在各异性方面表现越来越大,由于基础理论的不完善,对于菌种生产的一般程序规范就比较宽泛。而事实上,不同菇种菌种的生产,除了基本程序之外,要做出真正高活性的菌种的相同的地方甚少。
菌种制作技术研究难度大,硬件要求高,因此制作优质菌种的技术相当欠缺,而具备制作优质菌种能力的人,完全可以藉此盈利,所以,这种水平的技术,是不会像羊肚菌栽培技术一样去做什么培训的。
据了解,包括液体菌种配方在内,一些液体菌种发酵罐厂家做过一些探索,专用配方和通用配方的差距也是很大的,同时,设备使用技术附送的只会是通用配方而不是专用配方。
实际上很多研究所,特别是公营研究机构,都是最有条件搞菌种研究的,菌种的生产研究重要性丝毫不下于育种,至少在服务于栽培生产的菌种制作方面,其效益比出售自有知识产权菌种种源还要好,因为数量巨大。
但为什么这些研究者不去从事菌种生产呢?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市场营销能力不行,同时,也不愿意放弃舒适的既有工作去创业,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创业环境很不好,无体制内工作的是不得不干,属于逼出来的,而体制内的人才,是可干可不干,加上这种工作请人很容易导致技术外泄,所以他们通常不会去做菌种生产。
还有一个问题是,竞争的残酷性,使得很多体制内的技术人才望而生畏。我在广东做过草菇菌种,人家当地老板一个语言优势就搞得你没有办法。实际上,当时深圳的新老菌种生产者,无不出现事故,我倒是唯一没有出问题的,但就是做大不起来。
菌种生产的一般水平技术已经非常普及,但还有许多培训者在从事这个层次的工作推广,这或许对于那些完全缺乏者是福音,但对菌种产业则是灾难。多而且参差不齐的菌种生产者导致菌种用户无所适从,菌种用户对于菌种的了解仅止于有没有杂菌,他们很难判断菌种的真实的优劣,所以会因为技术依赖而更倾向于人际关系的选项。
近些年来,栽培规模的扩张,和远程运输便利度的提高,导致远程购种变得更加容易,一些真正有好的技术的菌种企业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成,但这些人莫不是经过一个艰难的市场占有竞争过程的。
硬件问题,也是技术的一部分,目前因为菌种业的分散和众多,造成了不敢做硬件投入的局面,我没有看见一家真正既有技术又有资金投入的专业菌种企业,因为工厂化企业是自制自用,其他的投资人和技术基本上不重叠。
这种状况造成了企业的不规范和技术的不稳定,也就是说在菌种制作领域,硬件软件兼备的企业不存在,目前个体小型的菌种企业硬件方面很难尽如人意,而大型企业的所有者却没有把握技术的实际。
中国菌业老板大多患有土豪综合症——这是一种宁愿置企业未来于不顾,也不肯让核心技术人物分一杯羹的经营思维。这在生产企业表现相当普遍,全国的食用菌企业核心技术人员能够有稳定良好报酬且配给股份的不多,我认识的也就华绿的邱昌里有这个待遇。
到了菌种生产,这和一般菇品生产不一样了,技术所起的作用明显更大,核心东西会掌握在关键人物手中,如果不给足够的待遇,人家就会走。
这是中国不出现大型菌种企业的根本,菌种生产虽然硬件投入不小,但比菇品生产肯定小,而大型菌种企业所必须的技术力量,却没能凝聚起来。在公营机构,体制限制又不可能兼容企业活力和报酬原则,所以不仅不会出现新的大企业,就连三明的三真公司,以及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菌种厂,也都相继走向沉寂了。而外面打着华中农大牌子的菌种企业,据说其实也与华农没有多大关系,大体上是你情我愿的牌子挂靠之类关系。
有些公营的菌种生产单位频繁出事故,原因就包括用人不当和权利责任不对应的制度顽疾。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