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书屋·周纪合散文】棂间胜景在朝邑
棂间胜景在朝邑
原创/周纪合
在我们古同州,每逢红白喜事或节日庆贺,都要请来剪纸能手和工匠艺人,根据环境和内容需要剪、扎花草果蔬、亭台楼阁、人物故事进行装饰,渲染气氛。上世纪末,省艺术馆在普查时发现,朝邑剪纸在在全国艺术界独树一帜,有着古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对艺术、绘画、戏剧、刺绣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是艺术界一枝绚丽的奇葩。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朝邑剪纸呈现频临消亡的局面。县文化馆从保护、传承的目的出发,经过积极努力,成功地把朝邑剪纸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建立农村艺人档案,培训乡土人才,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出了一批热爱剪纸、富有继承和创新意识的中青年剪纸能手,使朝邑剪纸古树绽新花,独秀于艺术百花园。
朝邑剪纸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朝邑筑城建国的历史可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古芮国曾在这里演绎了虞芮让田的动人故事;“朝邑之名,始于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年),因在此设县,县城建在朝坂原上,得名朝邑”(《朝坂英华》);隋文帝时修长春宫,“长春宫,在县西北原上,后周宇文护所筑,隋文帝置殿其上,以瞰河、华、洛、渭,宫下华木,四时茂盛如春,古名长春宫”(《朝邑县志》明、韩志)。梁武帝天监年间又修建饶益寺,宋代诗人陆游曾来此寺瞻仰后赋诗“闻道舆图次第还,黄河依旧抱潼关。会当小住平戎帐,饶益南亭看华山”(《游饶益寺》)。文人墨客的频繁往来,为朝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另外,朝邑地处关中东部,土地平坦而广阔,由于黄河汛期的涨落,淤积了肥沃的滩地,盛产粮棉油,养殖业发达。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当地农民“耕读”式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许多名门望族。这些人有的设馆讲学为秦东大儒,有的世代在朝为官宦名仕,有的走遍天涯进行商业贸易成为儒商巨富(《朝邑县志》载“朝邑颇事贾”,松江府嘉兴镇“机声扎扎连夜操,关中贾来价更高”的歌谣中的“贾”也是指同(大荔)朝客商。据县志记载,仅明清之际,朝邑的望族就有泊子村王家一门四进士;南洪阳韩绍宗韩门父子翰林;南留社李楷、李元春家族世代为官、设馆讲学、著书立传;韦林霍树清祖孙父子翰林;赵渡刘重麟都察御史、阎敬铭“救时宰相”等。这些官宦名仕告老还乡后著书立说、兴办书院、创立戏班,为朝邑带来了文人思潮和生活方式,给剪纸注入了文化元素。
朝邑剪纸首先是作为民俗文化载体出现的,反映了一方水土和族群的历史记忆,传承着黄河之滨源远流长的文化观念和图式,受文人墨客的影响,使之有别于其它地方的剪纸,文化气息浓厚,以素、雅、细、巧、精、传情著称。它来源于生活,在长期以来口传手授的传承过程中,把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博古类的纹样展现在朝邑剪纸纹样中。更为新鲜的是许多剪纸巧妙地把字与画组合搭配,形成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新剪纸,使朝邑剪纸充满浓厚的书香气息。同时达官富商附庸风雅,经常让家养戏班演出“灯影”(皮影)戏,于是农村巧妇和文化人作为对戏曲舞台的留恋和回味,把自己喜爱的舞台形象用剪纸临摹下来,贴在窗户上,使一扇窗户形成一座舞台,留下永远的记忆(民谣中有“朝邑的灯影合阳的线,华阴的迷胡不用看”的说法。经考证同朝皮影是皮影戏的鼻祖)。同时吸取皮影戏刻画人物形象夸张、逼真、纤细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喜怒哀乐画龙点睛的刻画在剪纸上,形成了朝邑剪纸以文房古玩、戏剧人物、吉禽祥鸟、瑞兽福果为主流,以细腻、素雅、纤秀、写意而称著于世。陕西省艺术馆曹海水先生搜集了朝邑戏曲剪纸,非常震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撰文于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民间美术》第六期予以介绍:“寓动与静的剪纸连贯整体,扼要吸取了影戏角色动态展开过程中最典型意义的情节、动态、性格、情绪及造型特征,成为民间剪纸中风格独特的一派。”中国剪纸陕西保护办公室主任陈三桥先生多年以来潜心研究朝邑剪纸,他评价“朝邑戏文剪纸的原作,生动精巧,惟妙惟肖,其技艺的精湛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代表着我国戏文剪纸的较高水平。”程征先生在《棂间胜景》中称其“朝邑剪纸为活化石。
为了做好朝邑剪纸的非遗保护工作,县文化馆一班人深入基层逐村入户调查摸底,对剪纸艺人逐人填表建档,找寻朝邑剪纸传承人;对搜集到的有代表性、有传承价值的剪纸和熏样逐张登记装裱,挖掘其人文内涵及民俗应用,丰富剪纸库存;在举办的剪纸艺人培训班上,讲述朝邑剪纸的历史地位、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传承意义;带领朝邑剪纸传承人走出去学习、参加比赛,并从生活诸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激发了剪纸艺人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热情。使朝邑剪纸搭乘上了文化建设、非遗保护的高铁。
朝邑剪纸非遗保护,就是把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精髓剪纸和熏样象采撷珍珠一样捡拾串联起来,拭擦净历史尘埃,使其重放光彩;就是寻找、确定传承人,使朝邑剪纸传承有序;就是组建一支热爱剪纸的艺人队伍,使朝邑剪纸薪火相传。
赵渡镇赵东村田俊霞,出身于剪纸、刺绣世家,本人耳濡目染,剪纸、刺绣基本工扎实,继承了家族的许多剪纸熏样和刺绣花样。1959年黄河大移民,田俊霞家被安置到蒲城。在移民过程中家里箱柜衣物丢失,唯独精心收集保存的祖上留下的一包剪纸熏样、刺绣花样留在身边。在征集过程中,田俊霞献出这百年以上的珍贵花样。这些传统的剪纸,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朝邑剪纸的基本风格和文化素养,其戏文人物的精湛剪纸技艺现今还无人可比。田俊霞自己所剪的戏曲人物剪纸《游龟山》、《陈姑赶船》、《李彦贵卖水》、《囊哉装箱》、《赵苑》5个剧目的戏曲人物作品参加了《中国戏曲创意剪纸大赛》邀请赛。安仁镇安一村老人聂芳琴,深谙朝邑剪纸要领,戏剧人物剪纸手法娴熟,构思巧妙,能够通过剪纸把戏剧故事表现得活灵活现。一组《借水》剪纸,把两个怀春少男少女眉目传情、情意交融的活动尽现于窗棂之中,仿佛柔风扑面,把人们带入了桃花盛开的春天……把她们的熏样和作品进行登记、造册、建档,作为朝邑剪纸的范本永久收藏。
朝邑镇沙底村洞北组王小侠,是一位有文化、有创新意识的剪纸老艺人,她把朝邑剪纸手法用于表现现代生活,美化环境,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深受群众的欢迎。她在继承朝邑剪纸的基础上创作的“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西施浣纱”、“贵妃醉酒”“四美图”,把古典人物的外在美及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堪称剪纸精品;周呈祥,退休美术教师,受母亲赵秀茹的熏陶,热爱剪纸;李自样,中年妇女,有文化、有热情、有基础、有成果。经过审查申请批准,把王小侠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邑剪纸传承人,周呈祥、李自样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邑剪纸传承人。这三位艺人在继承朝邑剪纸传统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外地好的经验,注入时代元素,使自己的作品有个性、有时代气息,都被省、市、县收藏或获奖。
通过培训、举办剪纸大赛,发现人才,组建起了50多人的剪纸艺人队伍;开展朝邑剪纸进课堂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好,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感;开展师傅带徒弟活动,扩大朝邑剪纸的社会影响;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提高艺人的剪纸水平和社会地位;推介艺人作品,提升经济效益(王小侠等人的作品已经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
编撰《大荔剪纸》工具书,丰富剪纸馆藏,给剪纸艺人提供临摹样本。《大荔剪纸》一书,收集了全县历史遗存的优秀剪纸和历届大赛获奖作品的精华,系统介绍了剪纸在婚、丧、嫁、娶及节日、民俗中的应用,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
朝邑剪纸通过非遗保护,挖掘和打捞出了沉淀在历史深处的遗存,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趣味与妙用,记住乡愁,为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大荔的恢弘画卷,为繁荣大美中华社会文化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