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富龙山行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一)观音坐莲

龙山群村之巅——观音坐莲村,后枕乌岽、塘湖、高山天池,前临龙颈水库、尖山大嶂,自成盆局,又在群山包饶之中。后嶂屏美如画,前局明堂圆秀。环眼所见,小山包个个圆丰,极目能视,大云天片片呈祥,可谓天降祥气,地生瑞霭。

观音山,地高气候清凉,乃避暑胜地,为龙山雾云奇观,冬春桃李花开,夏秋泉流潺潺,茶农安居乐业,村中古建筑群,还保留半世纪前模样,逢新农村建设,各种规划,逐渐齐备,山路建设,日益跟进。

今仍保存老民居门目,如:

远盛,庭兴。(其创始人为远庭)

此乃嵌名门目,乃村寨中少见。

现住茶农为曾进光,热情好客,为之作门联:

远山画卷千秋盛,

庭训诗书百代兴。

(形容山景好,如诗如画,千古常青,更要重读书,代代兴旺!)

旁边为曾远居家,门目为:远谋,居就。

我与创涛曾在此写作数月,远居叔大度予屋,进光叔豪爽牵电。

此山民淳朴,交往常乐,至今回忆,心暖如春,犹如昨日,乃为房主嵌名门目创联:

远谋子孙,读书乃千秋大计。

居就山水,为善真百代良方。

(二)入山门第一村——剑门

龙山大门,新路扩成,蜿蜒若游龙,直奔剑门村,有山溪水,自大梗峡谷流下,旧有大梗茶亭,乃往来客歇脚谈天说地处,今名半山亭,亭联:

醉人山色何须酒,

渴看溪流不用茶。

剑门村,水极丰富,有四季不凋红花,常年潺潺绿水,香蕉成林,茶树成园。古木森森,名副其实大氧吧。鸟语声声,人见人称小天堂。泥砖瓦屋,横竖有序,茶行树距,似绣花织布,真一派天真乐园,十分安详世外!名剑门者,有远山剑戟冲天,近峰抱隐成门,自称格局也!

(三)田坝下寮鱼条

①田坝,一掌平之地,龙山最难得之平原,龙珠电站之水至此回旋,归湖落局,位于龙山桥面第一村,坐上面桥向水口,层层关锁,交织,山水回环成闭合洞天,峰溪相融,结世外桃园!此处老古屋即将崩拆,已成危房,摄影师及时拍摄,过则不再!

②下寮,鸡犬声相闻,民多安居乐业,虽数古寮棚,亦乐享天然。名下者,乃群山下岭,至水为止,结寮安居,人丁兴旺!

③鱼条,又名鱼跳,有瀑布,鱼龙踊跃,上蹿下跳,逢水涨瀑布现,水库之鱼洄流溯溪,成群密布,产卵繁衍,十分壮观!

诗曰:

田耕上坝地,

鱼跃下寮潭。

真一派躬耕渔猎,世外闲逸胜景!

(四)龙德(古名跌牛排)

跌牛排,村委会所在地,为龙山之中心,内至观音坐莲,外至剑门山口,此为中间歇脚之地。

俗语;贪竿跌死牛!提示养牛者,牛至悬崖边吃竿,想贪多吃几条,居然失足跌下,丧命于山,故居山者须重人身安全。为人行世,谨慎小心为上!

故龙之德,为小心!小心即慎也!《小儿语》曰:

人生在世,守身实难。一味小心,方保百年!

跌牛排,后山自塘湖乌岽千米高峰层层跌宕而下,穿山过峡,开大嶂,抽出山脉,辞楼下殿,级级降伏,十里山势延绵不断,直至跌牛排水口,下接龙颈水库,自成包翼,藏风聚气好寨场,神清气爽大山脉!

(五)龙山大树

跌牛排标志树:右边巨榕,左边巨大木棉,皆参天而立,顶天立地。代表左右成材,巨榕立地生根,乃鸟之天堂。木棉,花红,如英雄爱国,抛头颅,洒热血,纪念此处老区革命前辈——敢将热血卫吾华。

榕树,绝壁可生,寿至千年,代表生生不息的中华精神,以其能容受一切,又可独木成林,为村寨独喜。

故跌牛排“龙德村”最美的两根巨木——左棉右榕。

木棉名片。

榕树名片。

这两根百年巨木是龙山生态原始的招牌!

(六)诗赞山民

不用奉茶无须酒,村民笑脸迎朋友。

龙山淳朴风气,由来已久!入山创作三年,住过跌牛排,炉龙庵,观音坐莲,皆村民热情护持,众缘成就,才有书籍不断孵出!今略为山民书句:

曾德,提供小室:

小室容我静,大地任他忙。

②曾令光:

古稀犹少壮,采茶不停歇。

一日忙到暗,无讲活多累!

曾绍进:

龙山老司机,出入无停止。

山货波波载,日日常常进。

高细泉:

闲时掌电站,忙时采茶炒。

年底开荒地,春季移茶苗。

高年华:

电锯寻燃料,斧头开木桩。

人瘦耐力好,年轻意志刚。

曾坚:

力大如马牛,声宏似巨铜。

徒步出经富,树術双肩扛。

纵使做事人,也服之英雄。

其志特别坚,心专力无穷!

......

......

(七)圆山

圆山村,地低近水库,古时多撑船过渡之客,今发电,种茶、苦笋,因临库近水,村民多善渔猎,逢春暖花开,漫山水库边杜鹃花开(映山红),人在其中摆渡,如入诗画中!

圆村风光好,

山水诗画奇!

圆山建起第一栋龙山新农村高楼大厦,供游客嬉戏游乐,尽享山林乐趣。

圆山麻笋成林,山苍遍野,苦竹连片,峰箱满山,各类农副产品,药材,乃村民劳作之余,用心耕耘。

圆山,也是山民圆梦美愿之山,先祖创寨,命之以圆,昭示后人,圆通处世久久长,山居安分年年好!

(八)炉龙故事

炉龙庵,原名鲁龙庵,传说古时鲁龙兴风作浪,扰一地人民安宁,民众虔诚请礼观世音菩萨慈云普荫,收伏鲁龙,安禅制毒龙,转鲁龙守香炉,成一地护法,从此安炉定龙,香火代代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鲁龙之高峰村名观音坐莲,鲁龙之处名炉龙庵,从此代代成为善男信女虔诚礼佛朝圣、观光揽圣之灵迹洞天,而入炉龙庵处,有一巨榕形似虬龙,紧紧抱相炉龙庵香炉处,十分生动,传说乃鲁龙化树,守卫香火,树边有土地庙(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代表民众对生养大地的致敬念恩!

观音降鲁龙的故事,代代传唱,祖上告诉后人,心诚意正,可转祸为福报,兴风作浪,归心正义,可成护法龙象!

(九)茶园坑

前坑后茶园,人居其中,草木繁茂,绿水常流,花四时不谢,人长年安然!茶园坑为革命老区,有老前辈为古大存军长送粮送信,古大存和诗炉龙庵,亦茶园坑老叔公牵线,使军长之诗才,在岭南五经富龙山开花结果!

附《和诗炉龙庵》曾应新文:

大革命时期,古大存曾在我镇小塘湖一带活动。1928年秋,古大存一身农民装束,翻山越岭,一路风尘仆仆,来到龙山苏区与茶园坑老赤卫队员曾见哥单独接头。一日他们来到炉龙庵堂前巧遇几位挑木炭的农民在此。农民们见古大伯谈笑风生,无不欢喜,纷纷放下担子,与古大伯攀谈起来。其中一人道:“近日这里来了一位叫胡谦光的文人,在庵里的墙壁撒上用木炭写了一些字,众人看不懂,请古大伯看看那文人写的是系些什么?”古大存微笑着答应,随众进入庵内,但见正厅白虎片壁上碗口大字样,题曰:

炉龙庵畔景无边,

携手登高眼界鲜。

壁间尚少留题句,

挑战从今待后贤。

久慕名庵愿未偿,

况值九月又重阳。

来回哪得盘旋久,

水曲山环任细详。

——五华胡谦光题

古大存看罢讲道:“这是一首诗,一首咏景抒情的律诗。”曾见哥道:“既然姓胡的说要挑战,古大伯是否写一首酬和酬和?”古大存点头道:“也好!”于是拈来木炭一段,转过身来,就在青龙片照壁上写道:

茫茫四海景无边,

任何遨游眼界鲜。

唯嗟世事如蔴乱,

弭祸从今待后贤。

壮志英雄愿未偿,

喜看大地又回阳。

从今不作钻营计,

愿与农民论细详。

——古大存

(十)坑背,张何孔

坑背,大圳水从前过,背后依山而建,群峰突显,村安其怀中,望向尖山大嶂,有联:

坑背迎奇峰高耸,

茶园临绿水平流。

张何孔,此寨住过多姓人,聚居和合。今高姓、曾姓皆有,古时有林姓,乃世外桃园,是避世隐居好地方,众多游客,鲜有能至,因山路未全水泥硬化,多崎岖。

好景常在险峰,非有志不能去也!

此处多出猎户,大力王,有打老虎传说,也有降巨蟒故事,更出龙山挑担王,妇女一肩挑200斤,行走迅速,一时传为佳话!

有联赞:

张何孔,望龙颈水如青罗带。

坑背村,观大嶂山似翠玉屏。

(十一)海南

此海南,乃村也,不可误为海南省。

因山高朝南,气象高大,山中人对盆局的渴望,统统化为海,洋,坑,沟,意思低处聚水,才可生存。一般山村过高,有骑背水,不入局之说,故安名喜用洋,海,坑,坪,等好名来聚水生财,用陂,坝,塘,池,来固住生机,此乃龙山古村安名之胜妙也!龙山祖训:

高处建宅要有平湖,低处建室,须防山欺。

即高有平托,低不压迫!

海南有兄弟,因护持革命有功,古大存军长亲送棉大衣予龙山海南村民,以示薪火相继,为国奉献,故海南有联:

何须高楼大厦才出英雄仗义,

但此青山绿水便生海天南梁。

(十二)炉龙庵

龙山胜景——炉龙庵

坐此庵神清气爽,居彼山怡然自乐。

今为龙山炉龙庵题八句:

定炉峰峦下,群龙腾水花。

日月肩上过,明堂掌中拿。

远山呈诗画,近溪绕僧家。

都言方外痴,谁知真通达。

1、2句讲,炉龙庵,低处群山之心,乌岽观音下脉,辞楼下殿,层层剥换,穿帐过峡,跌宕起伏,到平缓处,坐山面局,见山山转,见水水回,可谓碧水东流至此回,山水回头处有大地真结,有局必有址,古人将山水比喻为龙,众山水融结大汇合于庵前,条条山脉起势雄伟,如同群龙一起腾飞水花!

3、4句讲炉龙庵山中高地,凡高地山川多云雾,并且日月头肩上过,又坐山献局,山水交汇,昔日朱熹任漳州知府,创白云岩书院,并讲学,书院题联: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我见朱夫子此联极美,乃化裁,日月肩上过,明堂掌中拿!形容炉龙庵地高近日月,下为明堂山局,似掌心,故云:明堂如掌心,家富斗量金!江山水库峰峦似掌握手中,胸有成竹,大气磅礴,精神百倍,气象万千。大有坐福地,垂拱而治,立大局,神清气爽之味!

5、6句讲远山呈诗画,近水绕僧家,此句取法于王维古诗,王维乃山水诗人,诗多传世,脍炙人口,又有将佛禅融入山水诗情,更善绘画,苏东坡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山居秋暝》《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等。

龙山,群山处处景,如诗似画,绿水常绕,如万古不歇之琴。

7、8句,都言方外痴,谁知真通达。那些隐逸世外之高人,人以为痴僧奇士,谁知他们梅妻鹤子,山朋水友,自由自在,无羁无束,不受名利之牵,不遭功禄之扰,知足常乐,无求自安,乃为最逍遥之人!

(此诗乃与东成(五经富)摄影航拍团,重入龙山受村委之托,新农村建设之请,特重写龙山,以光经富,美中国!)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0)

相关推荐

  • [明]杨其廉:“涉县八景”诗之外的“六景诗”

    原创 爱旅游的寒江 涉县周边游2021-1 读<南岗六景诗> 先说作者杨其廉. 公讳其廉,字计六,号越石--明天启丁卯副榜,庚午举人,庚辰进士. 时文值衰运,天荒六十年,独立为已任,领后学 ...

  • 《黟县乡土志》《黟县乡土地理》对黟县自然山水的记述

    作者:盛祥贵 2021年10月6日 徽州多名志.名家手笔,历史上徽州的方志学诸如府.州.县志极为兴盛,而清朝同治时期的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善本室的<黟县乡土志>(独本),民国时期的< ...

  • 曾建开新诗创作谈:《小小山村》与《故乡》的创作

    <小小山村> 那一条条小路那一条河 那一丛丛芦苇那一群鹅 那一缕缕轻烟那一山绿 那一间间砖房那一池荷 驾一叶轻舟水库中泛波 提一只塑桶水田里拾螺 刮一阵山风刮来一阵雨 拉犁的牛后面一领青蓑 ...

  • 歙县霞坑镇石潭古村花海迎客来

    中企新闻2021-02-26 17:00:10 这几天,安徽省歙县霞坑镇石潭村天空晴朗.气温上升,迎来了全年最美的季节,山谷里.古宅旁,到处是花的世界.茶园里,朵朵红梅盛开,花香四溢,美不胜收.在石潭 ...

  • “中国龙山”解读

    李晓琳摄 "龙"以名山,因其形韵,"中"以名国,因其地位.泱泱中华,龙的故乡."中国龙山"冠绝天下诸"龙山",因其&qu ...

  • 林 娘丨感受二龙山水

    来过多次都没有仔细的体会它的妙处,而这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深入细致地感受了二龙山水的魅力.它位于哈尔滨市东郊50公里外的宾县,这里泊着一泓秀丽宁静的湖水,两座青山--大.小二龙迤逦绵延入湖,它们由东北向西 ...

  • 龙观山水,宁波天池,两条乡村旅游风景线

    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解放前设龙谷.桓溪.观岭三个乡,1961年,以南北两乡龙谷和观岭各取一字,改设龙观公社,1983年改为龙观乡. 游访宁波山水,常去欣赏龙观风光,龙观乡内有两条乡村旅游风景线,可以作 ...

  • ​记革命家古大存军长之子古延贤 ——怀恩访五经富行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总说: 父母之恩,不可不报,父母之行,不可不知,75高龄革命星火后人古延贤于2020年12月20日,千万万水来五经富重访父亲古大存军长足迹,此乃第 ...

  • 《我们五经富》596 龙山古村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龙山,有电站,名龙珠电站.电站上又有电站,名抓捞肚电站.最高处又有电站,名老鸦叫电站. 电站林立,体现龙山水资源丰富与落差大.龙珠电站周围有村,名 ...

  • 《我们五经富》592 时行物生新解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一块名匾,能百读不厌,由于它合道,无论它哪个角度解读,经久不衰,没有过时. 应新老师偶然谈到二村管子角名匾"时行物生",颇有感 ...

  • 五一灵龟祈雨视频(附五经富本地秀才祈雨文)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求雨表文 庠生 曾镜衡 少桢著 具表文信生弟子 某某等诚惶诚恐稽首 顿首于昊天金阙玉皇大帝暨某某众位尊神之前曰伏以 皇皇上帝恒施膏泽以庇民 浩浩昊 ...

  • 文财神范蠡:富而行其德

    文财神范蠡:富而行其德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南阳五圣 "之一.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 ...

  • 《我们五经富》赞助芳名(开始)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我们五经富>一书乃致敬家乡新农村文化建设之作. 此书除得乡贤.民众热情奉献外,还有大量中医普及学堂师长.朋友.粉丝.学人的鼎力赞 ...

  • 《我们的五经富》545 狗爬山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狗爬山,龙颈水库走进与小塘湖相对,有一极陡峭之山,传闻有王公乘轿上山,晃荡难忍,改下轿走路,不敢直立,双手做爬行状.故名狗爬山,即言此山陡峭. 古 ...

  • 轻松学用药第4讲2(附《五经富的一天:大自然天灸》小视频)

    所以扁鹊他讲过一句话,他说:脚底经脉常通,脏腑少病少痛.这句话很厉害. 脚底经脉常通,难道天天去按脚,找人服侍吗?不!我告诉你,按脚被动的疗效,只占两三成.你主动去训练,占七八成. 所以老师明天星期四 ...

  • 记五经富乡贤曾炳生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曾炳生,1936年,出生于五经富,乃祠堂坝房西山下村人.曾任广州军区总医院放射科主任,幼承庭训,慈心爱物,每习劳物之余,嗜书如命,常吟诵田间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