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千万”的拆弹专家:世间只有一种事值得你去干一辈子
1
自从开公号以来,后台向我倾诉最多的问题就是:
“不想工作了怎么办?”
“感觉每天上班都很痛苦,如何破解?”
“突然一天不想努力了,觉得好累……”
我一直在想,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
直到,不久前看到《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他“身价”千万,每天穿70斤衣服与死神博弈》。
文章的主人公叫葛晓宇,是个90后小伙子。
3年前,刚毕业的葛晓宇在成功说服父母后,顺利考入了排爆大队,专门负责拆弹。
在普通人无法体会的高压与紧张氛围下,身为“排爆队员”的他每天都可能面临巨大的危险。
尤其是在抱着炸弹移动时,他都能清楚听见自己心脏略显慌乱的跳动声,浑身的血液也加速般直冲脑门。
但他还得刻意控制着自己的面部表情,保持着冷峻严肃的模样,就是为了不让周边的群众发现异样。
因为:“害怕也得上,你穿着制服,你是专家,你不上谁上?”
排爆大队的仓库中有近百种高尖端的新型拆弹器械,价值千万,其中不少是进口的。
葛晓宇抱着词典将这些工具的说明书全部翻译出来,并反复模拟操练。
他的朋友说,这样的“封闭训练”太枯燥了,但葛晓宇却认为:“我天天和价值千万的器械待在一起,身价了得呀”。
在这份努力下,3年来,他成功处置了废旧炮弹警情68起,处置炮弹74枚,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拆弹尖兵”。
兴趣爱好也从电脑游戏逐渐向养花,养鸟,听戏转移,甚至凌晨四点起床和同事去钓鱼。
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面对拆弹时对死亡的恐惧。
在文章结尾,葛晓宇谈到经常看到同行受伤或牺牲的报道,为什么自己从未想过退缩:
“因为这份工作的职责,就是与危险和死亡抗争,保护更多的生命。”
2
伏尔泰在《赣第德》中写道,工作赶跑了三个魔鬼:无聊、堕落和贫穷。
这显然太过于乐观了,和90后的葛晓宇在工作中的投入和享受相比,有太多人在工作中感到无聊、感到痛苦,而且,工作多年依然感到贫穷了。
工作为什么会让人感到不快乐?
因为,工作首先就是一种被动行为。
“整个大自然尽在过悠闲的日子,只有人类为着生活而工作。”
没办法,我们之所以要做事,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人类进化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摆脱生存的困境,去追求身心的自由,现在却被工作所束缚,如何忍受?
从参加工作开始,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需要逼着自己和各方打交道,会面临领导和甲方的各类要求,会加班,会考核,你的世界会越来越复杂。
工作时间越长,你越会以为和各个部门撕逼,满足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同事勾心斗角,就是生活的全部。
但你越是这样,将越难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于是,开始天天攀比抱怨,开始不甘心不想做,相信运气、机缘、天命之类的东西。
我相信许多朝九五的上班族,会时常做“一夜暴富”的白日梦:如果我有了钱,第一时间就是把辞职信狠狠地摔在上司桌子上,用最帅的姿势离开这个让我讨厌的工位,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问题在于,不工作就真的能快乐了吗?
3
在我的老家,前几年搞拆迁、征地,拆出了一堆百万富翁。
他们借着政策的利好,拿着钱去镇上、县城随便买套房,再买辆车。
也不再工作,剩下的钱就留着自己慢慢花。他们以为这些钱可以让他们花到老去。
事实却是,他们很快陷入到无所事事之中。然后,赌博的赌博,泡吧的泡吧。
没过两年,就已经有很多人败光了政府赔付的房子和钱。
但这时候的他们已经很难再忍受回去重新工作挣钱了,于是成群结队地跑政府门口去上访,要求吃低保,解决生活问题。
工作,是你和社会建立联系的纽带。
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
那些财务自由的人并不是不用工作了,而是不用被摁在工作岗位上每天上班了而已。
所以,人生是否痛苦的关键并不在于工作。
而是能否找到工作的意义。
就像文章前面提到的拆弹专家一样,对一般人而言,这样的工作充满风险,每天都要面临生死考验,管的又很严,图什么啊?
但因为他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工作,所以能够坦然面对生死,能够把一般人看起来吃苦不讨好的工作干得有滋有味。
有意义,就是在为社会的安全保驾护航;没有意义,就是在自讨苦吃自寻死路。
有意义,一屋子的拆弹器械就是“身价千万”;没有意义,就都是死亡笼罩下的枷锁。
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不单单只是为了金钱,去做一些工作。他们在“医闹”的威胁下仍然咬着牙做着一台台手术,他们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寒地区做扶贫志愿者,在远离大城市的边疆支教……
他们愿意这么做,只是因为,他们能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4
衣食住行之外,人一定要去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意义的工作。
英文《论语》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翻译是:选择你所热爱的职业,你便再也不必要工作了。
白岩松有一段演讲里说:
“30岁之前要玩命做加法,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种可能,你也不知道命运将会给你怎样的机缘,所以不试怎么知道;但30岁之后要作减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也不是适合你的所有事你都该去做”。
我理解,30岁之前,还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工作,所以要去拼命升职加薪,到处跳槽;30岁以后,就一定要去思考,我这一生到底为了什么而工作。
对待工作要么走、要么爱,既不爱、又不走,在那麻木地干耗,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
是去不断寻找有意义的工作也好,在一份工作里去发现意义也罢。
过了三十岁,这都是你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我总结了一下,在这方面有两类典型的人格。
一类是寻找型人格。就是不断去跳槽、换工作,换行业,换城市,直到找到觉得对自己而言真正有意义的工作。
我一个朋友,一开始在国企工作,但忍受不了那种按部就班毫无激情的生活,换了很多份工作,最后去做了旅游媒体。
工作就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到处跑,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随队采访,在热带丛林的上空坐着直升机盘旋,在非洲北端的小岛上独自行走,在古巴穷游一个月……
他走过了很多地方,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看他们的悲喜交加、人生冷暖,无关乎身份与地位。
他只有一辈子,可因为工作的原因,二十几岁的他仿佛经历了几个轮回。
还有一类是发现型人格,他们总能在自己做的每一份工作里都能找到意义。
之前媒体报道过一个香港的搬砖小妹朱芊佩。
不同于一些以职业技能为噱头来炒作的网红,今年30岁的朱芊佩是货真价实搬砖八年。
2010 年因为厌倦了职场中的是是非非,她决定投入一直以来憧憬的工作:到处闯荡,见见世面。
然后开始了搬运工的生活,这一搬就是 8 年,物流一年,水果市场 3 年,泰国货车一年,运输队 3 年,现在搬运粮油。
她还一个人搬过 60 板货,每板三四百公斤的大米,从早上 10 点搬到半夜 1 点。
她很享受这份混迹男人堆的工作:' 大家都好直率,真诚,又好团结,会互相帮助。虽然每天一身臭汗,但很开心。'
17 年 1 月,一名网友偷拍下几张模糊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图中她以一人之力拖动目测 500 斤的水,就算猛男也未必能做到,何况一个纤瘦美女,然后火了。
但火了之后的她没有进娱乐圈,也没有开直播,因为即使是在最辛苦的搬运工作中,她也能找到自己的意义。
“水泥姐”三月开兰博基尼,朱芊佩火了一年多仍在做搬运工。
明明可以靠颜值生活,却偏偏要靠自己的双手工作。
在获得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电影里,这名葬仪师说过: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5
去年我工作最累的时候,一天的电话、会议,和无数人沟通扯皮,经常到家就十二点多了,感到身心俱疲。
那时候我就经常看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瞬间就感觉整个人的情绪都平复了。
里面的每一个人当年都是学校里专业最强的优秀学子,拿到外面去都是身价难以估量的“专家”。
但他们就那么安于乐道、优哉游哉地,猫在故宫里的修文物。
有的人七八年就临摹那么一幅画,有的人几个月就织出了那么几寸长的丝,还有的人干到退休了,手里的活都还没干完。
你从他们身上看不到焦虑,看不到浮躁,也看不到现代人常有的功利,每个人都非常专注地,一辈子就干那么一件事。
留存一门手艺,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历史更好的传承下去,这就是他们工作的意义。
关于这篇文章,其实写到前面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我还想多说几句。
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可能有很多回答,对每个人而言也不一样,它是基于个人自己的理想和标准来进行判断的价值。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如果不确定自己工作的意义,就很难在工作里投入最大努力。
不要被那些外在的表象所干扰,要去关注冰山的根基部分,只有在根本问题上扭转观念,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失意状态。
就像我曾经写过的,弄不清楚自己有什么、还需要什么的人,永远也选不对自己要走的路。
所以,一定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每天入睡前,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而工作,工作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每天早上出门前,也问问自己:我今天会不会为了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工作?
归根到底,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活得更精彩,活得更加心平气和心安理得。
最后给大家讲一段毛主席的故事吧。
因为感兴趣,我曾经写过很多毛主席的文章。
发现他在24岁的时候,就思考过人生意义的问题。
1917年,他和同学张昆弟等到湘潭昭山游览,夜宿昭山寺。
交谈中,毛泽东认为人生不能单以解决衣食住为满足,还应追求更高的理想,说“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
但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他做过图书管理员,办过报纸,当过省城小学的校长,还在上海、在广州“当了大官”。
一直到30岁以后,他才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生要追求的事业。
从那时起,他放弃了曾经优越的生活,下定决心要走到贫苦的人民中间,去发动他们,去帮助他们解放自己。
也从此开始了数十年钻山沟、走长路的艰辛生活,出生入死、颠沛流离,即使枪林弹雨、困境重重,也在所不惜。
1925年,毛泽东在填写 《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 时, 对个人经历作了这样的概括:“教过一年书, 做过两年工人运动,半年农民运动,一年国民党的组织工作。”
在那样的时代,其中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让他独善其身,苟活于世。
但他的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的一生。
毛主席的伟大,不在于诗词歌赋,不在于军事奇迹,也不在于他最后成了领袖,而是他脱离了自己出身,自始至终站在劳苦大众一边的坚定立场,再多艰难委屈再高权势富贵都不曾改变。
选择一件自己愿意干一辈子的事,这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