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择适合增值收藏的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清两朝香炉的代表,其本身的创造与设计就可以追溯到三代的青铜器文化和宋代的瓷器文化,是两种文化结合的载体,在一般的收藏品类中极为少见。而对于陈维骏而言,本身就很擅长对线条比例的把握,所以宣德炉的收藏对他而言是先从单纯审美的角度出发的。
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
宣德炉的款式规范、端庄。其款多落于炉外底,为“大明宣德年制”楷 书长方形阴文款,作六字二排或六字三排,字体秀丽,有晋唐遗风,宣德的“德”字右侧中间少一横划,是该楷款的特色。此外,也有“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 制”的篆款,皆以小篆出之,字形有王莽“悬针篆”的特色。
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下两图是笔者藏品,原伦敦佳士得拍品,31.8厘米高,乾隆款和乾隆时期,纹饰较繁复,珊瑚镶嵌完整无缺漏。
清代早期以前仿得好的宣德炉,都是清代和明代的楷书款或者篆书款,其字体都是古写体,特别是“大明宣德年制”中的“德”字少一横,繁写的“制”字少一点,特别明显。
在款式上,参照宫廷所藏的历代名窑名器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工艺上,加入金银等贵重材料,再经过十多遍反复锤炼,使得器物表面纯细如婴儿肤。最终铸造出3365件大小不同、形制各异的精品鼎炉。这批铜器除了为供皇宫内各宫各殿及各部衙门配置了符合礼制的鼎彝外,还被赐给各一些名山寺院。
当年宣德皇帝去看冶炼的时候问工匠:“怎么能使铜器的质感显得非常好呢?“工匠说:”至少要反复冶炼6次,就自然会闪着宝光。”皇上财大气粗,气魄大,上去就说:“行,你给我炼12次。”工匠说我炼6次,一斤就剩一半了,你要炼12次,8两又得去4两。"皇上说:“那就去4两呗。“最 后冶炼完成,一斤铜就剩4两了,按照今天的概念就说剩下四分之一。这是大在《》中的记载:“宣庙遂敕工匠炼毕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宣庙就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