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行为逻辑
这几天过年放假,天寒地冻的,也没地方去啊。
一朋友过来玩,他也在做公众号,前些日子他问我怎么才能开通原创和赞赏功能。
我说这些都是腾讯邀请的,要开原创大体来说你要自己写吧。
然后他说大概自己写了半个月左右,坚持不下去了,又问怎么还没开通呢。
我说我也不知道啊,但很多做内容新媒体的朋友都说你自己原创个把月左右基本能出来,我问他,你急啥,该给你开的一定会给你开的。
早或晚而已,像我开通了原创有什么用呢,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倒是正经的。
后来我们就扯开了,他问我过来年干嘛呢?
我说上班啊,不然能干嘛,他说他打算辞职专门做自媒体了,因为他看到好多自媒体人赚了大钱,什么同道大叔啊,咪蒙,papi酱,罗辑思维,一个个估值都是以亿做单位的。
我说我没想那么多,我写公众号,当然想赚钱,但也不只是为了赚钱,我想能够在玩的开心的同时也能够赚到钱,就像我学土木工程,是喜欢设计,因为它有趣,我喜欢那种踏踏实实的把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盖起来那种感觉。
他说他还在做一个兼职,互联网直销,让我跟着他干。
我说快算了吧,那玩意我玩不来。任何销售的事我都干不来,自己多大肚量吃多少饭吧,人要有自知之明。
凯子说,这个年头没啥是不能做的,有不是让你去销售,也不是微商,不需要拉人入伙,但打死劳资也不干,哥朋友不多,口才不好,也忽悠不了几个人。
最后,凯子酒没喝完酒不欢而散,我真不是有意的,我不是不相信他。
静下来想想,可能还是他说的这个事在我心里不太靠谱吧,人本来就是趋利避害的,作为朋友要是事关人命,那无关利益,没二话就上了。
如果你要当一份事情来做,就得按照做事的规矩来办。
凯子做其他事很靠谱,甚至说去开快餐店都可以,因为他能烧的一手好菜。
唯独这个不行,有个事,他原来的公众号原来不是叫现在这个名字,他说没什么人关注,肯定是名字的原因,想改成互联网XXX,我开玩笑说那还不如叫ITxxx呢,他说啥是IT啊,我郁闷了,你还做互联网类的公众号,自己回去百度。
我没好意思问他初中英语怎么毕业的了,还能考上大学。
凯子走了后,我想了很多,原来我也曾和他一样,脑子一热就出去看看世界,不要提我成功没有,成功了我是应该站在电视台和你们谈成功的经验,哈哈。
我准备把这些记下来,自己有空翻出来看看,与君共勉,说的不对,你多担待,我更希望你能成功,那样的话世界会更精彩。
活得久了总会见到很多东西,现在的天使投资人都说投资一个项目,首先看那个团队的创始人靠不靠谱,都说人是什么样的事就能做成什么样,靠谱的人事情不会坏到哪里去。
要是遇到一个不靠谱的,那真的是麻子不是麻子,那是坑人啊。
你可以说这个社会有很多不是科班毕业的,但是也混的非常成功,比如我们的乡村教师马首富,我们很熟悉中国传奇马爸爸,你听他一直说自己原来是个loser?
你可能知道他上大学时的开头,经常安慰自己,以为自己稍微努力就能超过他?
马云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80年代,国内大学生是非常稀有的,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师范,当时是免费入学还有额外的国家补贴的,而且毕业还包分配,当时的师范是非常吃香的学校,而国际贸易,外语等和国际搭边的专业,当时是最热门的。
马云凭借出色的英语稳坐外语系前五名,当选学生会主席,还担任了两届杭州市学联主席,同届中的杭州唯一,绝对的佼佼者。
1988年毕业后,作为本科生的马云,被分配到同为本科院校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作为老师,马云绝对是优秀的:评过杭州市十佳教师;
同时,马云发起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
由于很多人来请他做翻译,忙不过来了就成立一个翻译社。
和很多人觉得一个小屌丝去创业的感觉不同,马云当时在教师岗位上,本身已经非常出色了,而且是有较硬的荣誉加身的。
马云的第一次创业一开始是失败的。
《心灵鸡汤》常说,当年马云一无所有创立阿里,勇敢一点,你就是第二个马云,其实,现实的情况是,马云第一次创业的海博翻译社,是失败的,你如果只有勇敢,基本也就是第二个海博翻译社。
当然,相信在这次失败中,马云第一个是拥有了独立创业的经验,第二就是在义乌进货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广泛的小企业主们,为未来埋下了伏笔。
后来浙江省交通厅委托马云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
大家认为最合适的人是马云!
你看,催债这个事情是命运的机会,都说时势造英雄,但你必须有实力才能抓住他。
1、外资公司人士能做这个事情,但是体制外,身份不合适;
2、大使馆外交人士也能做这个事情,但身份敏感且有公务在身,也不好操作;
3、体制内的英语教师身份合适,且一个教师请点假基本无影响,那么杭州十佳教师,又极擅长英语,能够在西湖边和老外对话,还有丰富翻译经验的马云自然就进入政府的视线内。
你觉得这个是运气吗?但是当时的情况,这个机遇面前,马云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没有第二。
在美国,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互联网,发现互联网遍地黄金,回国后辞职,7000元创业做中国黄页,一年后的1996年,营业额做到了700万。
1995年12月,他来到北京。中国黄页在杭州出名之后,马云要进一步在全国成名。
后来机缘巧合下,马云认识了《人民日报》发展局局长谷家旺。马云给《人民日报》讲了两次Internet,并参与了《人民日报》上网的框架构思。
1997年初,在得到外经贸部进京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邀请后,马云决定放弃中国黄页。
外经贸部给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200万元启动资金,还说给马云他们30%股份。
马云很兴奋地从杭州带了5个兄弟北上,6个人租了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连续苦干了15个月。
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事情做出来了,但马云们的股份在体制内却很难落实。“我们那时候就拿几千元一个月的工资,其他什么也没有。”
熬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一名英语教师,已经可以说是站在了当时中国互联网商业的前端了。
在外经贸的待遇不如意,加上1998年底的互联网越来越热,借助外经贸部平台,马云认识了杨志远,结交了广泛的外贸关系。
名有了,关系有了,商业模式是现成的,在外经贸部就探索了出来的。
后面就是蔡崇信加盟,孙正义投资,雅虎中国投资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我就不再说了。
这个世界就是马太效应。
你越牛逼,机会越多。
没有什么雪中送炭,这个世界只有锦上添花。
你想要锦上添花,你得先变成锦。
更不要说那些技术密集型实体产业了,你们都知道华为做到现在经历了多久的时间沉淀,积累。
就说说新媒体吧,或者网红经济吧,首先你得长得好看,你得长得好看,你得长得好看。
好吧,看来你对这个看脸的社会是绝望了。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你非得靠才华,你说罗胖那个中年的秃顶胖子也可以成功啊,OK。
那就说说罗胖,罗振宇是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毕业后去央视干了好多年的制片人。虽然影响力没有明星名人那么大,但他却和微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