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何解救自身的痛苦?做好这四点能让你少走些弯路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些道理我们不是天生就懂,往往经历了痛苦、得了教训,才悟出某些人性的规律。因此有人会说,一个人所有的痛苦,都是源自对人性认知不足。
当你把一些自身的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规律看得更加通透之后,自然会少走一些弯路。不妨一起看看以下这四条人性铁律:
1.“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荣格
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存在一些阴暗面。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所说,他将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面的“我”,最上面是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的“超我”,是代表着真善美与正义的一面;中间是那个更加接近真实“自我”,代表着我们实际的言行举止,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友好善良的,但偶尔也会不小心犯错。
最下面那层是接近于原始动机、欲望的“本我”,这里面有很多难以被现实满足的冲动与想法,甚至有些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不被接受。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些邪恶的念头是正常的,但要实施的话就是不被法律道德所允许的,同时也会受到自我良心的谴责。
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排除别人也会产生一些邪恶的想法,并且不被“超我”所约束的加以实施,正所谓“人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们要保护不受到可能的威胁与伤害,不给坏人有机可乘。
2.“人可以防御他人的攻击,但对他人的赞美却无能为力。”—— 弗洛伊德
从天生的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往往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谨慎的心理,比如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往往会小心翼翼地试探,以免自己处于危险当中。
但我们也不能不忽视这样一个人性规律,就是面对外界的威胁和攻击,我们会感到警觉;那如果对方给予的是甜言蜜语,我们就会放下自己的戒备之心,逐渐认同对方的说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在胜利的时候冲昏了头脑,面对所谓的“中奖”毫无招架之力,面对花言巧语的异性坚信不疑……
所以,虽然赞美可以使人心情愉悦,那我们也要区别动机,小心糖衣炮弹背后的不良用心。
3.“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阿德勒
阿德勒在其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天生存在着某种自卑情结,正是因为这种自卑情结的存在,人才会去通过后台的不断努力证明自己、克服这种感觉,因而自卑与不完美也成为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换句话说人都有追求卓越的倾向,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一级“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想尽办法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我们要看到人性本身是有追求更好追求向上的原始动力的。
4.“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 弗洛姆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现象便是“从众”,特别是当我们对于目标和结果模糊不清的时候,跟随大众作出决定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这种做法是有利有弊的,跟随大众可能会让自己得以保护,但同时也会泯灭个人的特色。此外,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孤独、以及作为一个人渺小而无力的感觉。
这时候人们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棱角和冲动,做着和所有社会成员同样的事情,不敢轻易打破这种规律。
就好比对于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规划就是像众人一样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仿佛每一步都必须要和社会节奏保持一致,不然自己就像被整个社会抛弃了或者掉队了。
而快节奏的生活,结婚生子的压力,难免会让一些人感到非常焦虑,仿佛到了什么年龄就必须做什么事情一样,否则就变成了社会的失败者,变成了亲戚朋友眼中的失败者。
其实这种焦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即便现在没有做一些事情,不代表以后在其他方面不会取得成果。因为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也未必是一个坏事。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K. M. R. Rosenzweig. Translated by Zhang Houca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