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可以说是一代明君,他开创的“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险”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许多封建王朝,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战乱时期,很少有和平时期,总体来说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日子非常不好过,刚刚有了两年好收成,过上两年太平日子,就遭受战乱之苦,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曾经感叹老百姓的处境: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见在王朝更迭过程中,老百姓是饱受离乱之苦。今天要为大家讲的是中国历史上亡的最冤的一个王朝,为啥最冤呢?因为其他王朝灭亡都是因为国家腐败,国力虚弱导致的,而隋王朝则是因为太过强大而导致的灭亡。

由于隋朝国祚较短,所以人们对其普遍认识不深,只知道一个穷兵黩武的隋炀帝,对其它的方面就不甚了解,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唐朝要比隋朝强大的多,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首先就说说皇帝吧,隋文帝杨坚可以说是一代明君,他开创的“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险”、“单于款塞”,被突厥尊为''圣人可汗'',不比唐太宗的“天可汗”差多少。而且隋文帝重视农业,鼓励农桑,改良选官制度,绝对是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

再说隋朝的富饶程度,在隋文帝登基之初,全国人口只有400万户,而等到隋炀帝登基的时候,全国人口激增到了890万户5000万人,增长了一倍有余,而这所花的时间仅仅只有23年。反观唐朝,唐高宗即位时,全国人口只有380万户,等到唐玄宗时期人口也就760万户4100万人,而且唐朝一直未能恢复到隋朝时的顶峰。隋朝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种图书,而唐朝即使是唐玄宗巅峰时期藏书最多也仅为8万卷,还不到隋朝的四分之一。

隋朝最大的污点就是三征高句丽。那么,为何如此强大的隋朝连一个高句丽都打不下来,甚至不惜动用全国之力呢?百万士兵征讨高句丽,用人命填,也能填满整个高句丽。其实,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只是诱饵,目的是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实力,尤其是关中家族的实力。结果,几百万的兵力硬生生的被耗光了。虽说世家大族实力大损,但隋朝也元气大伤。

追根究底,是隋朝的强盛使得杨广认为,他这一代皇帝可以完成三代人才能完成的壮举,成为千古一帝。但没想到,最后帝国还是崩塌了,这正应了一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个人是山东人窦建德。在国家发生变化的关头,窦建德和李渊一样,是主导一方的分裂势力。然而,面对重大决策,这两个人的决定产生很大的不同,最终导致窦建德的失败。

作为隋末农民起义的三大领袖之一,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对后来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专家说,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是农民起义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农民政权。它的出现不仅稳定了社会秩序,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乃至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很大的证明。

在鼎盛时期,窦建德有10多万人的军队。当然,窦建德和李渊之间的差距仍然很明显。果然,窦建德最终输给了李渊。他被带到长安,后来被杀。虽然窦建德失败了,但人们总是记得他。

在窦建德称帝的地方,老百姓建造了窦王庙,那里的香火兴旺了200多年。甚至有文字记载:或以建德方项羽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迹其英兮雄兮,指盼备显,庶儿孙长沙流亚乎!

为什么窦建德会让后代记住他?我想应该是窦建德的行为。隋末,几乎所有的起义军表面上都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但除了窦建德,他们对杀害平民之人毫不留情。

在争夺的过程中,窦建德严格遵循“以民治天下”的原则。他们不仅很少掠夺老百姓,而且对隋朝的俘虏也很有礼貌,真是令人震惊。同时,窦建德严于律己对生活的要求很低。

《资治通鉴》给了窦建德很高的评价:“建德每战胜克城,所得资财,悉以分将士,身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蔬,茹粟饭;妻曹氏,不衣纨绮,所役婢妾,才十许人。”即使在窦建德去世一千多年后,无数人仍然记得他。然而,窦建德是个失败者。胜利者很容易掩盖他的伟大成就。也许这是对“成王败寇”的最好解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