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返道而行(2)
“反者道之动”是《道德经》的核心。李劼先生在《中国文化冷风景》中深刻阐述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天才观点:
——“要理解反者道之动,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问世之前,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也是那样的困难,导致人们一度以相反相成那样的对立统一观念,曲解反者道之动一语。其实,这跟对立不对立,统一不统一,毫无关系。反者道之动的含义,就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提示的弯曲空间。在那样的弯曲空间里,越是向前直行,就越是返回到原点。正如人们以前无法想像时间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人们也同样无法想象,空间从哪里展开,到哪里终止。事实上,时间在绝对的意义上是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都因为此时此刻而成立。时间不是一根直线,而是一个明晰的聚焦点,聚焦在此时此刻。时间经由点的意义,与空间相联;也是在点的意义上,转换为空间。点是空间性的,点的展开,与其说是时间的延续,不如说是空间的绽放。又由于空间是弯曲的,时间一进入空间,就失去了线性的特征,也呈现为弯曲的。弯曲的时间和弯曲的空间一样,都是运动的,而这运动又都是旋转的。因此,反者,旋转也。反者道之动,意指道不是静止的,而是旋转的。道的形象,假如道可以作形象描述的话,应该是像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坐标那样,宛如一个旋转着的坐标体系。”
——基于这样的反者道之动,老子提出弱者道之用。所谓弱者道之用,也即是守中、守雌、常无、常有。换句话说,保持始源的状态,坚守在生命的原点。这样的常无常有,就生命而言,是复归于婴儿状态。就国家而言,则是回到小国寡民。一部《道德经》的全部思想,就系于“反者道之动”之说。因此,不理解何谓“反者道之动”,等于读不懂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的知音,还是康德。老子的这二句话,在康德是以美学上的四个二律背反表达出来的:美是无利害的利害性;美是无概念的概念;美是无普遍的普遍性;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判断力批判》)
——能够对美作出这样的判断,方才可以把老子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倒过来讲,有不信焉,信方足矣。智慧与聪明,就像存在与生存,有时仅仅相隔一层纸。但一层纸的相隔,就有可能是一个维度的差异。历代士子学人,之所以读不出《道德经》的奥义,并非是知识和学问的欠缺,而是生命修为的疏怠。生命的修为,并不在于“学不可以已”,而是在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种美学观念在中国艺术领域相当广泛,司空图就有所谓“返虚入浑,积健为雄”之句,意思是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而只有进入了“浑”的境界,才能体悟到内在自然的雄浑之气,即含而不露、混沌不分,浑然一体的力量。只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理解中国审美价值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相反相成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及柔弱胜刚强的独特智慧。
(待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