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笔法的奥秘(二)
反者道之动,若要求刚劲,先得从柔处找,极柔才能极刚。
松到极致,才能在对敌的时候,闪电出手,既准又狠又快,把人打透打穿。
若要求美,先得接受丑,把身上丑陋的因素去掉。从相反的方面来求。 若要得,先得舍,放下,才能得到,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各位舍弃休闲的时间,来看我的文章,得到的就是真口诀。
若想得到全部,就得放下全部,放下自己,佛陀就是舍弃了自我,把自我打死,神才活了,得到的就是全宇宙。
好,言归正题。 快是真道理,信手挥洒,行云流水,是我们追求的书写状态,只有快才能达到,如何做到快,仍是从相反的方面来求。 相反的那个字,不是慢,而是涩。
我们走路,如果谁认为走路越走越慢,到最后会越来越快,我会给他两耳光。
对于涩,我想又有一大把人不理解,做到了涩,就可以快。秘诀已经说出来了,如果你理解了涩,就可以指导你的书写,记住,涩的作用正是为了快。
为什么内家高手走道那么快,人家有步法,什么趟泥步、神行之法,其实是有的,一般人不会内家拳,身上没有整劲,更不说明劲了,所以学不会步法。
人家用步法赶路,不是像正常跑步那样,也是掌握了涩的奥秘。大家如果不懂涩,可以看看段誉的凌波微步!
疾就是快,飞动,高速的写字。 把握了疾与涩的自然转换就可以了,力,你想想,真写字需要300牛顿的力吗?做到快,力就来了。
试想一下,水刀,风刀,水与风本是很柔和的东西,但速度到了,力就来了。当然书法的力,不能仅仅理解为下笔用力的力。
力是天地的纹理,说得玄妙一点,就是振动,遇到对手,把握了对方的振动频率,对手就受你的控制,成了提线木偶。
王羲之是想刚则刚,想柔便柔,但总有一个用劲的法门,就是疾涩来贯通,书法理论家祝嘉、刘小晴都推崇蔡邕的疾涩。
所以柔劲可以快,刚劲也可以快。加上求快的法门——涩,就可以让笔在纸上舞蹈起来。祝嘉理论虽可以,但实践上一味崇尚碑学,而且还说一定要用全身之力来写字,我想说这样累不累啊。
疾与涩正是用力之法。
东汉蔡邕《九势》称:“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然精于疾涩笔势者往往寓涩于疾。
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称:“势疾则涩。” 这个紧駃战行之法就是关键所在。
涩其实就是快,涩其实就是在“结点”上的蓄力然后再产生一个加速度,给人表象是慢,持重,其实人们把自己骗了。
所以真正的书法是节节用力,有着音乐的节奏,不是一个速度在写,节点借力用力,或者稍作停顿重新发力,就是我所说的涩。
孙过庭说,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书法就是在一动一静,一疾一涩,一阴一阳中变化。
停顿是为了更好的行笔,就像音乐换气是为了更好连接。
所以真理就是涩与快的交替,本质还是为快速灵动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