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不是临帖的最终目的

何绍基临《争座位帖》

从初学的角度来看,临帖是一定要写像的,只写像了,才能从临帖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临的越像,说明你眼睛的观察能力和手上的控笔能力越强。朝临的像的方向努力,自身水平的才会逐步提高。

但要知道,临像是对初学者的要求,是一种能力训练,是一种阶段性的要求,不是临帖的根本目的,最终目标。临帖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的,不是随便拿起毛笔就对着碑帖亦步亦趋地临摹,否则就是机械抄帖。临帖是学习用笔,还是学习字的结构,还是整体章法,亦还是取所临碑帖的神韵,这都是首先要明确的,只有明确了临帖的目的,才能够提高临帖的效率,掌握碑帖的技法,最后才能够融会贯通,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得到书法的根本精神

苏轼临《争座位帖》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明确的认识。这样一个观念应该贯穿在我们临帖的始终。即使是在临帖的最初的阶段也要明白,临帖只是我们渡河的船,我们的目的是到达彼岸。坐船只是我们的一种到达彼岸的手段,我们没有必要一直待在船上,甚至过了河还把船背在身上。提出要临的像的要求,是为了促进你对笔法字法技巧的理解,打好书法的基础,像是一种手段、工具,是渡河的船。不是目标。不是为了像而像。

钱沣节录《争座位帖》立轴

仅仅把字写的像原帖而缺少对字帖深层次的理解探求,可以说是仅得写字的皮毛和外形,未及书法的筋骨血肉。有的人写字与原帖高度相似,却毫无精神气,就是因为重视了字形的学习,疏忽了书法实质精神的探求。

从一些书法家的临摹作品来看,前期临得很像,因为他们那时候在打基础。但看他们后期的临作,基本都不像,有的连原帖的影子也没了,他们的创作作品,同原学之帖比对甚至几个相同的点画都找不出来。为什么?是他们临不象吗?不是,是他们知道临帖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临帖精神性的本质性的东西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笔下,虽然他们对原帖外形、笔法、章法、墨法都进行了改造,你看出来它的出处在哪里,但他们的作品古意盎然。他们对古人不是拿来就用,而是改造后的使用。用一个现在人经常说的话就是,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

张改琴临《争座位帖》

可能有人会说,我费了很大的功夫临古帖,但从我的创作中又看不出来,那我为什么还要临帖呢?。或者说,既然不需像,那临帖不是白费功夫吗?

其实,临帖就是掌握基本、借鉴古人的笔法、字法、章法,从古人的作品里感知、学习、体会。知道了那些所谓“细节”不过就是皮毛,自动就会舍弃掉了。对大家而言,临帖它一如开源引水,最终的目的是将地下之水源源不断地引发而出,如果说范本是井,创作便是“源源不断的水”。临帖的重要作用应该是一种“发现”和“启示”,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过程,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依托性“创造”。事实上,对于一位具有创造意识的书家而言,他“临帖”与“创作”的区分不是泾渭分明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临帖水平的高低和创作水平的高低是不能等同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临的像根本就不是成为书法大家的“必要条件”。学书法贵于专,贵于深,更贵于新与变。郑板桥早年遍临名家名帖,而且写得非常好,几乎可以形照古人,但时人不予公认,并没有说他书法有多好。后经妻子一句“你写你体,勿写我体”的提醒,顿时醒悟,从而独创了六分半书——“乱石铺街体”,始成一代大家。反之,如果一味泥食于古人,倾毕生之力去学一体一式而不能推陈出新,写得再像,也仅仅只是模仿而已。

何况以写得像为标准,那永远也没有最好的时候,就像数学中的极限一样,临帖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达不到与原帖一模一样。

在临帖上有很多理论书,有的说得神乎其神,云里雾里,有机何分割,有慢镜头分析,为一笔的写法白忙活半天,甚至走入歧途。有很多人为了临的像,用了很多办法。一会换笔,一会换纸笔和纸都换了,还是不行,又找执笔的问题,于是又从古书里面找执笔法,采用各种奇葩执笔。结果虽然某一个帖可能写的特别像,可是一到创作的时候完全用不上了。再有,所谓“古帖”,并不是古人专门写的习字样本,而是在不经意间写的书信、诗词、文件。所以古帖里面有大量的属于作者个人风格的习惯性笔意。字帖是前人留下来的学习书法的范本,虽然前人书写的时候不一定是专门为后人学习用的。这些习惯性笔意,个人风格过于明显,你学的越像,自己的东西就越少。特别是在临帖的时候,专注于某一起笔、某一连带、某一出锋,那就是典型的舍本逐末。看着好看,实则无用。当前的书法创作,很多是以展览为中心的,这是我们不应回避的一个话题。但我们的古人很少有这种形去。你通过学的与古人一模一样,能写出展厅需要的那种大字吗。笔墨当随时代”,运用法帖内容去夸张点画、结体、墨色和虚实,立足创造性思维,创新视觉、效果会比像更好。临摹的象,远不如把精力用在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与技巧,近其理、进其理、尽其理。

临帖说穿了,就是向古人学习没有必要搞得太复杂。任何一种学习,既要专一,把握住一家长久地深入下去,也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让别人的东西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渡河的船。

那么临帖的目的是什么呢?临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临习,理解书法的笔法,笔画,笔墨等等笔意的情趣境界;理解书法结构布局所蕴含的分间布白的审美规律:理解书法的气息,气韵生发的精神气质,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最终形成自己的创作能力。

李可染先生说,对于传统的学习一方面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另一方面要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打进去是为了打出来,打进去不是目的,打出来才是目的。在一入一出之间,书写者的才情、智慧、毅力和胆识将会受到考验,自我的创作能力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谈到“创作”,我们总是谈“创作”色变,好像我们没有临像帖之前,没有掌握所有的笔法了,我们就不能脱离字帖写作品。我觉得我们平时临帖的同时基础上,可以尝试着用毛笔写写东西,抄经书,写诗词也罢,发现写的不好,笔法字体结构有问题,再回到临帖中找答案找原因在不断的临帖和自己书写并且领悟之后,我们必然会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书法作品

总而言之,得到书法的根本理念、内在精神是临帖学习的终极目标。也只有这样,临帖学习才不会步入貌合神离的呆板的死胡同,也不会有字虽然写的很像原本,却没有华彩,没有精神气,没有创作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