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文化关键词之“德”,品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细说中国文化关键词之“德”,品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0-08-15 08:04:00·图肴会

细说中国字——德

在中国文化中,如果就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而言,能够与“道”这个词相提并论,等量齐观的恐怕是非“德”莫属了,两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舍难分,以至于现在我们干脆把它统称为“道德”。

那么“德”字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概念,不光是我们普通人说不清,即使古代那些文字学专家也都语焉不详,说文解字上的解释就两个字“升也”,意思就是向上提升,清代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的注解是用力向前曰“德”,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努力向前,奋发向上的意思吧。虽然这个解释很不到位,但是其中蕴含着一个哲理,却很值得我们深思,就是说,德性不是像善恶美丑那样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是必须要靠后天的修养、培育才能逐步形成“德”。

所以儒家一贯倡导的是“立德”,道家始终强调的是“修德”,佛家一直宣扬的是“积德”,这些“德”字前面都要加一个动词,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就需要大家去品去细品了。

那么“德行”既然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培养提升的,它究竟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或者规范准则呢?对此,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尚书里面的三德说: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易经里面则有“四德”,说称为元亨利贞。礼记里面也有一个“四德”说,分别是孝、悌、忠、信;在周礼中还有一个专门针对妇女的四德说,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流行了五德说,这个五德说有三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儒家关于君子的五德,叫做温、良、恭、俭、让;一个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武将的五德,称为智、信、仁、勇、严;还有一个是阴阳家的五行说,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的相生相克。除了这些流传较广的学说外,各种古籍中还留下了六德说九德说等种种教条科目。

根据谢无量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的描述,中国文化中凡是与德行有关的条目,总共有49个之多,难怪当年孔子要哀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不过明代官修的韵书《正韵》里面有一个很好的诠释,我觉得最贴近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凡言德者,善美光明正大,纯懿之称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切善良、美好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德行。

比如见义勇为,先人后己,大公无私,拾金不昧,重信讲义等等都可以称之为美德。反之入损人利己,横行霸道,坑蒙拐骗,吃拿卡要等一切恶劣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缺德。我们知道在中国人的语境中缺德这两个字的分量是比骂娘还要重的。

鉴于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是行政机关还是工商企业,我们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历来是提倡德才兼备,在不能兼备的情况下,宁可忍痛割爱,舍才而用有德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与才的关系曾做过一个十分精辟的论述,其核心思想就是说一个人有德无才至少不会作恶,但有才无德就很可怕了,他们不仅没有道德底线,唯利是图,无所不用其极,而且正因为有才,所以又特别善于巧言令色,文过饰非,有时甚至还特别擅长于用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来对你进行道德绑架。

因此,我们还是要记住礼记中的那句名言“德润生,富润屋”,科学技术越是进步,物质文明越是发达,越不能忘了以德修身。否则,当整个社会都陷入到了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大潮中时,那伴随我们的绝不仅仅只有花团锦簇,莺歌燕舞,还有无数的明枪暗箭,尔虞我诈。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 图肴会的闲谈

新浪微博:@图肴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