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个人只会因为有“利用价值”而爱另一个人|一方|血缘
当今社会,交往的本质都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靠着利益关系在维持。
最近有一位来访者,提到了自己的近况。他说:“一直以为女人比男人现实,因为她们好像更看重物质带来的好处。但是最近我接触了很多相亲对象,我才发现,真正现实的,是男人。”
这也应证了很多人所说的,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男人比女人现实。
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物质条件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男性的理性特征所导致的。
有些人表示,女人的现实是一时的现实,她们希望自己的伴侣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更希望对方是一支潜力股。
但是男人所追求的,是稳定而长久的现实。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均衡、成熟的女性作为自己的伴侣。
比如,对方能否成为一个好妻子,能否照顾好自己的父母,能否养育小孩,回到家能不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实际上,人类都有着现实的心理,这个与性别无关。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对方对自己有益,才会选择继续交往,才会选择进一步深化关系。
人们只会因为对方有利用价值,而产生“爱”。
大家常说,婚姻需要门当户对,古时候的门当户对是经济与学识的门当户对,现在的门当户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你能为我带来什么。
无论是朋友情谊,还是爱情,甚至是亲情,都是建立在“价值”之上的。
朋友交往,如果你不能在对方需要你的时候提供支持和帮助,那这份友谊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意义。就算某个时间段内,两个人关系友好,但是难以为彼此提供利用价值的友谊,也很难长久。
爱情关系中,一旦一方难以满足另一方的需求,例如关心、呵护、照顾等,那么这段关系就注定会失衡。哪怕是很多被世人所唾弃的感情关系,也是靠着金钱利益在维系。
至于亲情,很多人大概会反驳道,血缘关系就是最大的价值。实际并非如此。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刚生下来的婴孩并不会与父母拥有天生深厚的感情。
亲人之所以有亲情,是因为在高频率的相处过程中,不断在付出,才会产生浓厚的感情。
而“付出”这个概念,也很好诠释了“利益”了。
只是这样的利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意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价值。决定关系亲疏的,并非血缘,而是情感。
为什么家人之间对彼此有着非比寻常的情谊?
因为对彼此的付出超过了一般关系的阈值,所以才会有一种情感牵绊。
从心理学上来说,个体对另一方的付出越多,自身对投资对象的感情也会越深。
也就是说,我们的所有社会交往关系过程中,尤其以亲情为例,每次付出都是一笔情感投资,这个投资越多,投资主体对被投资的客体就会产生更深的感情。
但是亲情与其他社会关系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亲情的付出都是自愿的,而且不求任何回报。在亲情关系中,付出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这是潜意识操作下的结果。
你说亲人之间的这种情感投资,实际上有没有回报呢?
当然是有的,否则也不会出现“不肖子孙”“白眼狼”这一类词语了。
并不是每种关系的价值都是对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段关系都是因为对方可以给自己创造价值,带来利益,所以才会选择继续。
这样的价值和利益不一定都是物化的,越是亲近的关系,对对方的“价值”要求纯度越高。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提升自我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自我价值与“讨好”“迎合”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自我价值注重的是内我的提升,你能够给自己创造怎样的价值,能够为他人带去怎样的价值。
鼓励你自我升值,但是不提倡你降低自我标准,一味地去迎合讨好他人!
当然了,任何关系都需要平衡,如果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你就别急着思考自我提升的问题了,及时止损,从泥潭里抽身出来吧。
“等价交换”是经济学的概念,但是任何一段社会关系,又何尝不属于经济的一种呢?
所以,希望你能够不断的突破极限,成为一个“价值超群”的人。
不为关系延续,只为自己可以过得更好而努力。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ersonality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