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按诊经验简析
临床多年,经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对切诊中除脉诊以外的按诊经验,总结如下。其中有的是从书上学来,有的是通过互相交流而得来,在此不再注明原出处。其中也有一些,是本人的经验总结。
委中穴:通过触摸此处,从其润燥程度,可以得知病人是否有汗无汗。外感中病人是否出汗,有时说不清楚,可摸此穴。燥者无汗,润者有汗。单侧燥或润,为半身汗。
拳窝:手握成拳,食指与中指缝间略靠后的凹陷,就是拳窝。按压此处,疼痛感明显者则颈椎有问题,属葛根药证。同时,持续按压此处,也可治疗颈椎问题。
胃上口:即仲景书中的心下,压之有疼痛感,或痞胀满闷不舒服感觉,为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等诸泻心汤必须具备的主证。乌梅丸则无此证,黄连汤此证很轻。
右胁肋:右侧肋弓处,轻叩击有疼痛不适感,或贴着肋缘向下向内轻抠按压有胀满不适感,为胸胁苦满证,为小柴胡汤证。若同时伴有剑突下压痛者,为柴桂汤证。而在右肋弓上敲击引剑突下疼痛,则为血府逐瘀汤证。
中脘穴:压痛,常见于大柴胡汤证。饭后中脘处有胀闷停滞感,为小柴胡合平胃散证。
下脘穴:从上下左右按压,越接近下脘穴越有“心下坚大如盘”的感觉,有一种“向心性”,这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腹证。本证之浮肿,介于气肿与水肿之间,肿而按之有弹性,离手则恢复正常,为真性水肿。若下脘穴附近坚硬如铁,可合用枳术汤。
水分穴:脐上一寸,按压此穴有疼痛或明显的抵抗力或不舒服感,为旋复花汤证及旋复花药证。(备注:刘保和教授针对此穴压痛,用化瘀灵汤,为旋复花汤之化裁方。)
肓俞穴:脐左右旁开0.5寸,同时有压痛,为前列腺疾病之的证。同时,治疗后再按压此穴,疼痛不适消失,则为治愈。单见左侧肓俞穴压痛,为四逆散证。
脐周:以神厥穴为中心,上下左右按压均疼痛且有硬块状物,多见于当归芍药散证。
杨氏点:从脐到髂骨高点连线,从脐向下三分之二处,左右各一点,为杨氏点(备注:西医有右侧腹麦氏点,位置与此同,但无左侧点,此为我们以发现者杨医生而命名)。此处压痛不适,为肝气心阳不足,为小补肝汤及大补肝汤证(备注:此两方主证为时多阴梦,即经常梦到神仙鬼怪,过世的人,时有睡中惊吓而醒,常担心胆小害怕恐惧。)。
卷筒粉:脐两侧旁开2寸,左右天枢穴处,用四个手指指腹,再左右推找,并向下按压,有圆筒状物,按之有疼痛感者,取名为卷筒粉证,此即大建中汤证。此证多见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半夏诸泻心汤及乌梅丸黄连汤等方证多伴有本方证。临床若见到,则善后必须用本方,否则此病极易反复发作,不能断根。
左少腹:压痛或有条索状硬物,为桂枝茯苓丸证。
右少腹:压痛或有硬状物,为桃核承气汤证。
脐到关元一线有铅笔芯状突起物一条:为肾气丸证。
倒八字:左右腹股沟边缘,按压疼痛,呈一个倒八字状,为真武汤证。
腹直肌:从胃两侧向脐,两侧腹直肌拘紧挛急,伴“紧张”症者,为甘麦大枣汤证。
强直性脊柱炎确诊法:骶髂骨、耻骨联合上沿、鼠蹊穴(腹股沟一线)、八瘳穴压痛+经常颈椎不适(伴拳窝压痛),以上五处有三处同时出现,或见二处并见后三个症状者,即可确诊。后三个症状:时时痛醒+运动痛减+晨僵。
寒热确诊法:外感发热,按压胸与腹,久按反觉冷者,为热在表,不在里。久按之灼热烫手者,为热在里,属表里俱热。外感发热久治不退,怀疑为转入阴证者,从额头一路触摸向下,过腰脐后会越来越凉,到膝则冷冰者,此为已转为阴证。
三印两触一点法:三印即指甲印(指甲根部粉白色印记,俗称月牙印)、舌头齿印和腮部齿印(舌头两边及两腮部粘膜上牙齿挤压的痕迹)。两触即触摸耳轮耳甲腔耳甲艇部位的肝脾区有无增厚、压痛、硬结;触摸胃脘和脐左旁开一寸之处有无压痛。若有就是阳性反应。一点即观察全身皮肤上的白斑大小与多少(大如蚕豆,小如小米粒)。三印辨寒热,两触辨肝郁,一点辨毒结。指甲印小(正常约2mm)、舌腮印明显者,可断为寒证。两触阳性反应为有瘀滞,气滞血瘀的存在,具备可下之证。皮肤小白点多者为毒结重,常见于大多数癌症患者,须解毒散结。随着病情的改善,指甲印会变大,有甲印的手指增多,舌印腮印消失。唯有耳胃脐的阳性反应及皮肤白斑的消失较慢,但也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