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化证明我们还活着”——如何与情绪化的孩子相处
01
确定感是前提
任何关系都要以“确定感”为先。你得让我知道你到底是谁、你想干什么、你想让我干什么……
你得让我了解你这是一个大前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并不例外。父母如果能相对比较细致地了解孩子,了解他好的(坏的)变化。父母知道的情况越多,(孩子出状况时)就越好应对。
02
青春期中的情绪化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了性发育(生理性以及性别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让孩子完成他最终的样子的锻炼,要完成TA对自己的认识(自我认同),还要完成性别认同(如何看待自己的性别、如何做男性/女性)。
男孩在这个时期要体会担当、做决断、尝试、体验冲动等,这是男性的力量感的表现。女孩也要完成对女性特质的认同,女性特质是细致、分享、体谅等。
从社会学角度谈,情绪化是指:感性太多,非理性。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讲,情绪化是指:脾气大,易激惹状态。而在精神动力学的视角下,每个人心里都有两股能量:一股好的,一股坏的。这些能量一方面来自于外界刺激,(比如别人对我们的贬低,指责,攻击等),另一方面来自于内在的刺激。(比如饿了就去找吃的,恨了就要去攻击等)。情绪化是一个人心里有能量的证明,它能证明我们还活着。
成年人习惯喜怒不形于色,有苦咬牙忍着,有恨还生怕被别人知道,——无趣又无聊。情绪化不是病态,也不是问题,它是一种很真实很自然的现象。在精神动力学的视角,情绪化味着一个人想要去找对象互动,想诉说,这是好的。不情绪化就没办法说自己的爱与恨
青春期的任务是要完成对自我的认识(自我认同)、性别认同、确定自己的位置与环境的关系(客体恒定)。青春期是一段身不由己,但又不由分说就会投身进去的一段人生旅程,情绪化是这段路程中最亮眼的火光。有一天情绪化会淡去,我们的生命帷幕也就降落下来了。
03
情绪化处理
--家庭
开心果父母一般都会养出来开心果孩子,过于认真的、较真的、挑剔的、严厉的父母,一般会养出更严厉的孩子或者胆小的孩子。棍棒之下要么出孝子,要么出逆子。
处理孩子的情绪化问题,家庭是最安全的场所。家庭是家里有父母,所以还是要回到家庭关系里看亲子关系,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化,这是最安全的。
父母对孩子常用的不当招数有诱惑、哄骗、恐吓。
愧疚是一种自我伤害,愤怒是外伤。唠叨是指带批评,指责,贬低,评论等的言语。伤心的反面是恨。自己的感觉是如果是伤心,那么在关系里看,是对对方有恨的,因为是对方让你这样(伤心)。
家庭环境还不错的家庭,他们在做什么?——这种家庭里一般很少有苛责,尤其是父母。
04
孩子的渴望
孩子的渴望(其实也是所有人的渴望)
通常有两个,一个是独立的渴望,另一个是依赖的渴望。
独立是指:
1、孩子需要理想化,有能力有魅力。在家里体现为:父母尽量让自己丰富多彩,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脾气,同时在孩子眼里又是比较灵活的。
2、掌控感。在家庭里体现为:父母不欺骗,不恐吓,不诱惑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自己是有话语权的,
3、可分享。
依赖的渴望是指:
1、确定感。有力量,没力量就定不住。在亲子互动中表现为:孩子跟你说他要跟同学通宵打游戏,你要明确地跟他说不可以。孩子可能会很生气,但父母不为所动,不行就是不行,这就是力量感。
2、稳定感。稳定感就是清晰与清楚。让孩子清晰地知道界限——有些事情父母是会帮你的,有些事是坚决不可以的。
3、完整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有力量的,任何事都是有原则有分寸的;同时父母又是有情感的,父母也是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的。
文章来源于:静心心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