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辩证论治病毒性乙型肝炎

□ 名老中医 巢中国

乙肝,在中医医学中分属“萎黄”、“胁痛”、“肝郁”、“积聚”等范畴。临床上多数病人无症状,有的仅见:食欲不振、脘痞腹胀、胁肋胀痛、肠声咕咕、嗜睡倦怠、梦多失眠、盗汗、口苦舌干、短气懒言、四末作冷、小便不利或黄赤、牙龈出血……其中部分临床表现,也有数症并现的,必须采用辨证论治。

一、湿困脾土: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脾胃受损、运化失职而生内湿。

临床表现:四肢倦怠、脘闷纳呆、厌油、大便溏泄、尿黄、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舌体胖大湿润或白腻,脉濡缓或濡滑。治以利湿培土,代表方以茵陈平胃散加减。

二、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木克脾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产生的肝郁脾虚。

临床表现:脘痞、胁肋胀痛、纳呆、腹胀、肠声辘辘,(腹)痛则更衣,便溏、乏力,妇女伴随月经不调,或精神抑郁,舌质淡,白薄苔或滑腻,脉弦而带滑。治以疏肝理气扶脾,拟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化裁。

三、脾气虚弱:体质羸弱,更加劳役过度,饥饱失调,或久病伤脾、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清浊难分。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腹胀乏力,下肢酸软而沉重,短气懒言,食欲不振,或不易消化,便溏泄,脉沉细弱,舌质淡、苔白薄滑。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散及补中益气汤加减。

四、脾肾阳虚:素体温煦之力不足。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食欲欠香,甚至完谷不化,腹胀午后为甚,厌油腻,口泛清水,腰膝酸软,脐腹隐痛、喜按喜温,妇女白带清稀、量多,肢冷,下肢浮肿,尿少或清长,舌质淡白薄苔或滑腻,脉沉细弱。治以温补脾肾益气行水。拟附子理中汤合五苓五皮饮加减。

五、肝肾阴虚:肝病日久、营血伏热、灼耗肝阴、乙癸同源、损害肝肾之阴。

临床表现:阴虚内热导致头昏、耳鸣、咽喉干痛、两颧胭红、失眠多梦、盗汗骨蒸、五心烦热、梦遗滑精,纳呆,胁痛,腰膝酸软,妇女月经量少色暗,便干,脉细而弦数,舌尖红少苔。治以滋水涵木,拟一贯煎、加味黄精汤、升麻葛根汤加减。

六、气滞血瘀:久病入络、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血瘀阻、蓄滞于肝脾、成癥瘕痞块。或耗灼阴血,络伤溢血……

临床表现:脘痞、甚至填胀,胁肋胀痛,面色晦暗,眼圈发黑,有的肝脾肿大、牙龈出血、鼻衄,脉弦细,舌质带暗。治以理气活血或兼凉血解毒。拟逍遥散及四物汤、一贯煎,或加龟板鳖甲类联合加减运用。

乙肝初期无临床表现而被勿视。在体检时才被发现。有症状表现时、已多脏腑功能失调,甚至虚实夹杂,或湿困阴虚兼见,这时必须健脾祛湿兼以益阴。

治疗慢性迁延型、或慢性活动型乙肝,据我多年的临床实例观察:病人以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为多见。所以,上述治则中,除湿困脾土外,皆以补为主、祛邪为辅、佐以解毒、使之消导。在补益之时,谨记:湿邪未清时,兼以利湿;补气以免气旺生火,应佐以凉血;补血配以活血,以免血溢助瘀;补阴滋而不腻,以免有碍脾胃。中医诊疗贵在辨证论治。或联方抗病才相得益彰,又不能大复杂,必须精湛用药、才有益于乙肝的治疗效果,以便达到康复的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