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了通货膨胀的,是这瓶碳酸汽水……
炎热的夏天,喝点什么既健康又能解暑呢,当然是行销全球的可口可乐了。
作为全球最大饮料厂商,可口可乐旗下有16个品牌。和宝洁一样,可口可乐一直坚持多品牌协同作战策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难得的是,十几年过去了,可口可乐几乎没怎么涨价,堪称比黄金还保值的硬通货。
记得2006年夏天,在学校操场上跑完步,回到宿舍打开一瓶可乐,喝下去的感觉非同凡响(坦白地说,在当年,一个月也喝不上一次可乐,所以我很珍惜)。当年500ml的瓶装可口可乐3元一瓶,如今12年过去了,在大多数场合,500ml瓶装可口可乐仍是3元一瓶。
当很多企业家大谈特谈企业文化、把“顾客”看得比上帝还重要时,可口可乐公司用行动表明了对消费者和市场的尊重。
当然,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可口可乐公司或许一开始也想涨价,但种种要素导致可口可乐还是保持了很好的价格稳定性,在这个通货膨胀的年代,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有意思的是,可口可乐似乎和“夏天”有一种微妙关系,夏季是可口可乐销量旺季,每到夏天,可口可乐也会推出大量精美的广告(当然,或许这和碳酸饮料冰镇后特别好喝有关系)。
(很难找到比可口可乐更愿意在夏天打广告的产品了,可口可乐或许是夏天的标志之一)
对于可口可乐稳定的售价,最通俗的解释是:可乐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可以依靠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可口可乐的自动化生产线,每分钟可灌装成千上万瓶可乐,相应的成本结构中人力占比很少,近年来人力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对其的影响不大,因此售价就能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其实,可口可乐公司也想涨价,但饮料这种商品的替代性太强了,可乐单价一旦上涨,消费者马上选择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比如康师傅,三得利,娃哈哈,百事可乐,统一集团旗下的各类饮品),因此大家都处于博弈状态:要么都涨价要么都不涨价,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还有一个因素是,可口可乐早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打出的广告就是3元钱一瓶,“3元钱”是一个很大的卖点,吸引了无数消费者。如果突然涨价,会有自己给自己打脸的嫌疑(不像某些号称改变世界的企业家,自己打脸不知道打多少次了)。
说到另外一个不涨价的因素,就不得不提可口可乐的发展史。众所周知,可口可乐的诞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可口可乐创始人潘伯顿1831年出生在佐治亚州的诺科斯维尔城,17岁时就读于佐治亚南方植物医药学院。毕业后当了一段时间的“蒸汽疗师”,并在费城以药剂师身份进修了一年,然后在佐治亚州的奥格尔索普市开始了药剂师生涯。
南北战争爆发后,1862年5月,潘伯顿参军当了中尉,在几次小规模的战斗里,他在防守护城桥时受了伤。
1865年11月,潘伯顿在纽约市买下了大批药材。此后的五年里,潘伯顿与当地富有的医生奥斯汀合伙经营药店。但赚来的钱不是被用来做实验就是馈赠家人亲友,并没有存下多少积蓄。19世纪60年代末,潘伯顿着手试验和研制自己的专利产品,包括“球形花属植物糖浆”、“皇后根属植物精华”(一种血液净化剂)以及“南方甜酒”(一种香料)———所有这些都取材于当地采摘的草药。内战后的亚特兰给南方的商业带来一股激动人心的风气。1869年,潘伯顿放弃了在哥伦布城经营的药店,来到亚特兰大闯生活。
(可口可乐创始人潘伯顿,那个年代的欧美男性很多都蓄胡子,原因有二,一是欧美人体毛本来就长,且男性以蓄胡子为美;二是当时的剃发技术很不先进,胡子很难剃得干净整洁,索性就蓄长胡须)
1876年,潘伯顿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78岁高龄的英国医药协会会长罗伯特爵士。这位老医生说,单是靠咀嚼可卡叶,他空腹攀登了3224英尺高的本·沃尔利奇山。这引起了潘伯顿的兴趣,他开始阅读关于可卡树的所有资料。其实早在19世纪80年代,医学界就注意到了可卡叶的用途,指出它的主要生物碱可卡因可治愈鸦片和吗啡瘾。
1885年美国政府发布禁酒令,严格控制酒精饮料的流通。彭博顿借机提炼了彭博顿法国酒可乐(Pemberton's French Wine Coka),一种棕色糖浆,次年彭博顿以此为基础,希望发明一种新饮料并不断尝试。
有趣的是,某次在调制时,彭博顿的助手不小心错放入了苏打水,却获得了更好的口感。彭博顿的合伙人意识到这种饮料具有的商业价值,受到糖浆成分的启发,这两种成分就是古柯(Coca)的叶子和可拉(Kola)的果实,罗宾逊为了整齐划一,将Kola的K改C,然后在两个词中间加一横,于是Coca-Cola便诞生了。(和很多大品牌一样,可口可乐的诞生是两个人合作的结果,一个精通技术研发,一个擅长商业运作。本田、索尼、苹果等知名品牌创立过程也有这么两位类似的大佬)
然而,可口可乐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在美国及加拿大有高度的知名度,世界其他地区了解得并不多,真正把可口可乐推向全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美国橡胶公司在一则广告中声称,“在日常生活中”,美国士兵的战斗目标之一就是,“能很快地在街角的商店里喝到可乐”。
为了促销,可口可乐开始在街头和商店大量布置自动贩卖机,当年设定的投币额是5美分,而且还印着两句广告语“来一瓶可乐吧,只要5美分!”
当人们被这些广告严重洗脑,把可乐和5美分划上等号的时候,再试图抬高价格就很难很难了。于是可口可乐和瓶装商就这样杠着,5美分的可乐也就一直这样红红火火地畅销着,想涨价也涨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