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新希望、安邦——赴日淘金,中日创投合作异动

导读

  近期中日两国创投界互动频繁,一些诸如复星、新希望、安邦、方正这样的产业资本以及如盘古创富的股权投资机构,先知先觉,已经开始在日本布局。那么中日跨境股权投资和并购的机会在哪里?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隔阂及文化差异会不会成为这些机会落地的阻力。


融中传媒:thecapital

《融资中国》杂志官方微信,整合十年报道资源,用心传递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人与事。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艺术和资金是没有国界的。

进入2016年以来,中日之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中日创投领域的互动频密,其中不乏国内大的财团和创投机构的声影。

资本的天性就是嗅觉灵敏,长久以来,日本经济萎靡不振,但也聚集了发展的力量,在投资领域可谓价值洼地,促使国内资金闻风而动。最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创投领域进入日本,也是中日关系缓和甚至发展的风向标。

穷则思变,滞则思通

中日两国创业投资发展的趋势十分相似,可走的路确截然不同。

日本是亚洲最早发展创业投资的国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促使日本创业投资得到了加速发展。相反,中国创业投资起步比较晚,从早期的政府出资,到逐步的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到创投领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才得以提高。

中日两国创投行业的巨大反差使得两国在创投及并购领域的合作成为可能。

十年前,中日两国的创投资金规模大体相当。然而,时至今日,日本的创投资金规模为2千亿人民币时,中国的已达到3-5万亿人民币,为日本的15倍,差距巨大。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多样化。政府积极鼓励、引导,并投入巨额真金白银,市场资金积极跟进,外资也大量涌入,以期抓住中国的投资机会。相反,在日本,政府的资金相当保守,不敢涉及高风险的股权投资。同时,对外宣传不够,导致外资对日本的投资机会不了解,只剩下一些市场资本参与到日本的股权投资领域。

无论是资金量和规模,日本创投领域的发展都无法和中国同日而语。

此外,和中国万众创业的热情相比,隔海相望的日本却是另一番景象,考虑创业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日本渴望全民就业,而中国鼓励全民创业。

日本是有钱才去创业,而中国是没钱想到去创业。

日本谨慎守规矩,中国胆大有闯劲。

日本基金公司只给有业绩的企业投钱,而中国的基金公司愿意给写出优秀创业计划的小微企业投钱。

中国重视资本市场,而日本重实体经济。

这种差距,让日本国内行业人士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促使领域的互动越来越多。令人玩味的是,也正是两国在股权投资资金规模及创业精神的不同,孕育出中日之间的跨境投资和并购机会。

2016年11月30日,第2届华商经济论坛在日本东京举办。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程永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世耕弘到会致辞,来自两国金融机构和企业代表以及全球各地华商共约400人参会。来自中国的知名机构和企业包括:交通银行、安邦金融、方正集团、新希望集团、盘古创富、本间高尔夫。

会中,与会代表共同探讨中日投资领域的合作机会与挑战,并总结出中日跨境投资公式:日本技术和产品+中国市场和资本=天下无敌。以上公式特别适用于以下领域:医疗大健康,养老看护,母婴行业观光旅游,机器人、高端制造,农业技术、农产品及流通,环保产业的投资领域。

这些投资领域大多和技术相关。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核心科技专利数名列世界第一,可见技术的强大。日本技术产品和中国的市场资本相扣后,中日跨境投资沿线将无限的延长。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近些年来,正经历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变革,企业、投资者、资本市场都在世界范围内搜寻高增长机会。”

参加第2届华商经济论坛的国内著名投资机构盘古创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许萍表示。

在主旨演讲环节,许萍全程日语,侃侃而谈。通过自身的投资经验,许萍梳理了中日两国,包括中日跨境投资在移动互联网、消费升级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盘古创富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本身有着很深的日本源缘。其前身是原日本知名的私募投资机构Ant Capital Partners旗下的从事中国投资业务的全资子公司。自2008年创立一直以来,盘古创富着眼于新型企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及其快速的成长性,以准确猎取投资机会的能力在产业投资上已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目前有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基金管理总规模近20亿人民币。投资范围覆盖医疗、互联网、消费、高科技、新能源和体育等高成长领域。经典投资案例包括大众点评、品友互动、本间高尔夫等。

不难看到,盘古创富所投的一系列公司,有些在未来存在想象的空间,有些则是拿捏准了中日间的巨大互补性。

如之前投的“大众点评”,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投资机构希望尽快退出回收资金,盘古创富却在投资低潮中逆流而上,投资了大众点评。此后到2011年年中,大众点评开始C轮融资的时候,估值已接近10亿美元。时值今日,大众点评已成为中国知名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企业。

对本间高尔夫的投资也比较成功的代表。本间高尔夫源自于日本,创立于1959年,是历史最悠久、全球顶级的高尔夫专业品牌之一。受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波及,本间高尔夫一度陷入破产重整。2010年2月,Ant Capital Partners出资买下了本间高尔夫。许萍当时认为,该公司在日趋老龄化的日本很难有大的发展。基于对中日两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及在两国积累的深厚商务资源,许萍大力促成了上海奔腾企业集团董事长刘建国等人及机构对本间高尔夫的全资并购。通过数年成功的文化融合以及业务导向的调整,本间高尔夫的制造端仍然留在日本,但完成了与中国市场的对接,重建了营销系统,使得业务得以高速发展,于2016年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企业并购日本企业的成功案例。

鉴于跨境投资的经验,许萍对中、美、日三国的市场环境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互联网行业的很多商业模式起源于美国,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积极学习美国模式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大量本土化创新。但是在同样的商务模式下,团队便成为了最重要环节,因此,要用资本化打造优秀团队,团队的有经验、实力,才是决定你投资是否成功的基础。”

许萍表示,中日投资环境不一样,中国容忍度大些,新的业务模式容易在中国得到实践并获得成功。日本相对严谨,管得严,受到的限制较多,像P2P,优步这样的业务模式在日本就得不到发展,但在中国是可以实践并获得成功的。

“所以在中日做投资,包括做中日跨境投资,要了解中日两国投资环境及文化的差别”。

“在征信方面,日本并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主要是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各信用中心的业务内容和范围,以及相关的运营规则都由各管理协会制定。政府只在市场发展初期进行适当的监管,当市场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政府的管理功能会逐渐弱化。因此,法律法规的完善成为政府的重点目标,多部法律用以保护消费者信息,规范征信市场的发展,变相的导致互联网金融也就失去了发展推力。”

在消费模式差异方面,许萍总结:中国的消费品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场景化的趋势,人们都在网上购物、在家看电影、见证了BAT的崛起,消费等各种O2O创业成功案例不胜枚举,颠覆似乎无处不在。

“相对日本而言,打造一种创业文化就需要说服年轻人,放弃知名公司的月薪和相应的社会地位,这是一段相当长时期内都非常困难。”

那么,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关注资本的本质,尊敬创业资本的初衷,在日本市场,中国创业投资资本一定会异军突起。许萍表示。

毋庸置疑,中日之间无论在产业和资本方面互补性都很强,人们也看到了近期两国资本的互动。而且中日都意识到作为近邻,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但当前,中日关系仍有不少困难,两国政府,甚至民众之间仍缺乏信任。尽管已有如新希望、盘古创富这样致力于中日跨境股权投资与并购的先行者,但最终能否结成正果,仍有待观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