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热搜“空心病”:活得很累又很徒劳 丨 中国年轻人的流行心理病,你有吗?

策划 / Cyte

撰文 / 47、Jojo、Cyte

插画 / 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这两天,我在豆瓣看到一个话题讨论——

(截图自豆瓣) 
在话题下面,我看到一则新闻:今年2月,一名微博用户发布了自己的遗书,她在遗书中提到不想活的原因,不是因为疫情、毕业、留学压力大等别人认为的那样,她多年来都觉得自己是“一具空壳”,所以“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就结束好了”。
(截图自豆瓣) 

当时,很多人在替她惋惜,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空心”状态,只不过“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

“空心”的状态十分普遍。我们看到不少网友发出了类似的感慨。

(截图自豆瓣) 
(截图自知乎)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

什么是“空心”?我们内心空缺的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治愈自己的“空心”症结?

来看今天的文章。

“空心”这个说法,让我们能够更容易理解“内心空洞和精神虚无”的感觉。究其本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Viktor E. Frankl(1985)提出,大多数人都觉得活着没意义,是因为处于一种存在真空(existential vacuum)的状态。

在根本上,我们缺乏的是“存在感”——即令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认可的感觉(Neuburger, 2014)。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存在感,就是确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我”值得活下去。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我们一切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沉大海,注定无法带给我们想要的回报。

*生而为人,存在感对我们来说不可或缺。

法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专家Robert Neuburger(2014)认为,存在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基础的安全感。当我们拥有存在感,我们的内心世界能够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我们能够确切地感知到,自己就存在于此时、此地,而这令我们感到有所依托、有归属感。

这种与外界的联系,还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状态。当我们安稳地处于当下,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动,也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未来如何规划。

拥有存在感时,我们往往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感到踏实;生活也是充满期待、生机勃勃的。可以说,存在感是意义感与满足感的起源。

而当存在感缺失,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像是被斩断了。我们时常感到无所依托、缺乏一种根本上的安全感。

我们可能总是沉浸于对过去的追忆,或是枯燥的重复中。我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也无法规划未来、拥有梦想。

我们每天都“行尸走肉”般地活着。长此以往,我们就可能陷入抑郁,或是绝望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当你拥有存在感的时候,你往往感受不到它,但当你没有它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它的缺失。

被当作透明人、和爱人分手……当存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刻,我们往往会感到恐慌、痛苦。

遗憾的是,人们经常选择一些适得其反的方式去寻求存在感。比如说:

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大声地宣告自己的存在,来抵抗存在感的消散。
Ta们试图通过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获得优越感。然而,这样却拉大了ta们同别人的距离,反而加剧了孤独。
还有人将对存在的恐慌,固定在一个被认为能填满所有空虚的人身上。
Ta们可能经常陷入对他人的迷恋——将对方变成某种“精神依托”。可后来ta们发现,空虚永远无法填满,于是只能不停更换对象。在过程中,ta们丢掉了真正能够实现稳定存在感的可能。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人们试图通过自残、毒品等手段寻求存在感。

这些人试图让关系变得无关紧要。Ta们想让自己无需依赖于他人,就能获得存在感。

但这是不可能的。

以上这些寻求存在感的方式,不仅无效,甚至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Neuburger指出,想要获得存在感,我们需要的是“有尊严”的关系。

什么是尊严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尊严就是拥有选择的自由。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是否是有尊严的(个体尊严/自尊)。“我”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中的重要关系吗?“我”对于自己的命运有一定的自主权吗?

二则是,我们与他人/世界的关系是否是有尊严的(群体尊严)。“我”能够被关系中的另一方(或群体中的其他人)所认可、接纳、尊重吗?

反过来,这个关系/群体(例如:婚姻、公司)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能够令“我”接受与认可吗?如果它运行不善,或是与我个人的准则相背离,“我”能够自由地对其采取行动、甚至离开它吗?

一方面,我们寻求个人自由,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寻求被外界接纳,做出符合外界准则的行为。每个人的不同经历促使ta们对这两种需求有不同的偏好(对有些人来说,个人自由重要得多,另一些人则认为,归属和接纳才是ta们所追求的)。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偏好以及当下场景,灵活地选择和应对,让这两个层面的尊严达成妥协。

在有尊严的关系中,我们能够感到自己是自由的,而外部环境是友善的。我们能够打开内心与外部世界的链接,允许自己与世界产生联系,逐渐建构出自己的“存在感”。而正是这种“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状态,令我们愿意相信,活着是一件有意义、值得期待的事。

人人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仍未停止对自己本质的追问——“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Neuburger写道,当一个人拥有存在感时,生命的意义自然会显现,因为感受到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会让人觉得存在是有意义的。

生而为人,我们的命运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为自己建构出某种“存在”。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体味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就能真正地感觉到幸福临近。

我们为你总结了一些为自己构建存在感的具体方法:

最后,想与你们分享Joseph Campbell说过的一句话: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是你将意义带入了生活。

今日互动:你有过“空心”的感觉吗?你有什么治愈“空心”的小秘诀吗?来留言区分享,帮助大家一起变“实心”吧~

点点「在看」,一起做个“实心”人~

References:
Frankl, V. E. (1985).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Simon and Schuster.
Neuburger, R. (2014). Exister: le plus intime et fragile des sentiments. Éditions Payo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