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骨寺:消失的寄骨寺,藏着银川一段鲜为人知的金戈铁马的故事

序言:前两天写老银川红花渠高台寺的时候,有几位看官都跟威记提到一个名字:“寄骨寺”。本来想放到后面写的,既然那么多看官想知道这“寄骨寺”的前世今生,那么,今天,就聊聊这个“寄骨寺”吧!

银川永通桥,如今银川人都叫南门桥。是以前从银川出南门到永宁的必经之路,它横跨红花渠,明朝的时候,这桥可是很壮观雄伟的,不像现在,基本都没人会注意到它,更不会想去看看它的样子了

寄骨寺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在很多老银川人的叙述里,都记得南门桥(永通桥)外,红花渠边,有一座寺,叫“寄骨寺”,一直到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左右都还存在,而且他们的印象还挺深刻,因为里面摆放的是棺材。

棺材和死人是联系在一起的,寺里有的棺材还裸露着,看着都有些渗人,尤其是小孩子,看到了肯定觉得恐怖,所以印象不深刻才怪。

明朝的时候,寄骨寺就从这条巷子里。其实,这座寺最初并不是叫“寄骨寺”。而是叫“给孤堂”。志书载:“给孤堂,在南薰门外,每岁清明设祭无祀之鬼”。这是官家专门在永通桥外设立的一个灵堂。为什么在明代时候,官家会在此立灵堂,而且银川百姓会有组织地“每岁清明祭无祀之鬼”呢?

这个就要从明朝时候银川的地理位置说起了。

不过说起来真是一匹布那么长。在这里,不是威记这篇要说的重点,简单一点说,在明朝时候,明王朝为了防御强大的蒙古鞑靼、瓦剌的侵扰,于是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防线上,设立“九边重镇”,分别命名大将,统兵守御。而银川也在这条线上,属于“九边重镇”之一。

贺兰山就是界山,如今还有明长城遗址,它们逶迤连绵在贺兰山,给人们诉说着那段鲜为人知的金戈铁马故事!

更直白地说,在明朝时候,银川就是边境,就是前线!所以,明朝时候的宁夏镇(银川)就是个大兵营,此言不虚。正如明代流寓文人潘元凯有诗云:

《贺兰九歌》-潘元凯

塞下由来非乐土,况复城中多斥卤。

四卫居人两万户,衣铁操戈御骄虏。

既然是边境,又是前线,那肯定就要有守卫的兵将,因为那时候的鞑靼经常来侵扰,所以会经常打仗,明清时期,宁夏的兵将都很能打,个个不怕死,将军每次更是在先,很少有说将军贪生怕死的,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后文章会提,这里按下不表)

鞑靼打仗,那肯定会有伤亡。戍边的兵将来源除了宁夏本地,更多的是来自邻近地区和中原各地。

所以,他们战死后,先是统一找个地方安放灵柩(棺材),然后等到合适的时候送回老家。如果遇到清明还没有送走的遗骸,当地官家和百姓就会前来祭祀,仪式非常隆重。因为,他们是为守卫宁夏镇(银川)而死的啊!暂时不能入土为安,那么祭拜一下也是应该的。

那是对戍边将士们的尊重和敬意。同时,也是给活着的将士们看的,免得他们寒心。毕竟谁都不想死后横尸荒野,任凭鹰啄虫噬。慢慢地,这种祭祀就就成了银川清明节的一个传统。

由于戍边将士大多都来自于宁夏的南方,所以官家就选择了在南薰门外的通济桥(如今俗称南门桥)东面建造了“给孤堂”。同时,在不远处还建造了“遗爱祠”,用以“祀抚夏之有德政者”。

可以说,那个时候起,银川南门桥外红花渠旁的“给孤堂”,就是一个当地百姓的公共祭祀场所,除了清明节,平时虽然人不多,但是初一十五还是有人的。

据说“给孤堂”三个大字匾额挂在正堂,还是首任宁夏总兵何福书写的呢。

这就是“给孤堂”的来历!

到了清朝时期,宁夏不再是边地,这里人们也安居乐业,志书载:“宁夏前称小南京,所谓塞上江南也,民饶富,石坊极多,民屋栉比无隙地,百货俱集,贸易最盛。”贸易多了,外地来经商的,旅行的人也自然也多。有的客死银川,于是,灵柩(棺材)也暂时寄放“给孤堂”

这个时候,叫灵堂就不合适了,于是把“给孤堂”重新改头换面,变成了寺庙的模样,名字当然也换了,叫“济孤寺”(济孤寺读起来是不是和寄骨寺很像?别急,还没到呢,中间还有一段故事),这里也开始变成了当地寄放暂时不能入土为安的人的灵柩之地。

另外,由于迷信,人们又建造了“洞宾祠”,“吕祖台”,因为在八仙中的吕洞宾法力无边,期待他能镇住这些漂游的鬼魂。

“洞宾祠”就在这个路口的左边。在银川民间,八仙是具有甚高流传的神仙人物。

志书载:乾隆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739年2月2日)地大震,数百年来震灾莫甚于此······宁地苦寒,冬夜家设火盆,屋倒火燃,城中如昼,地多裂涌出黑水,高丈余。

是夜动不止,城堞,官廨,屋宇无不尽倒。震后继以水火,民死伤十之八九,积尸遍野,暴风作,数十里尽成冰海。

乾隆三年,银川发生大地震,一时间地动山摇,城崩屋塌,民众死伤无数,银川城也成了一片废墟。幸存的人们把数不清的尸体暂时堆放在“济孤寺”,等待亲属认领掩埋。

更多的尸骨无人认领,因为很多都一家死光了啊!长时间的尸积成山,虽然最后都掩埋了,但是,那积尸如山的场面久久地留存在幸存者脑海了,于是,“济孤寺”也变成了“积骨寺”。

再后来,“积骨寺”依旧是当地人们暂时安放棺材的地方,只是后来的迁徙来的外地人多了,由于谐音,还有口音上的差异,加上暂时寄放棺材的缘故,“积骨寺”也变成了“寄骨寺”。虽然读音一样,但是,写起来却不再觉得阴森恐怖,人们更加乐于称为“寄骨寺”了。

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寄骨寺”也消失了,因为不用再暂时寄放棺材了啊!老银川们也只是记得“里面有的棺材都是裸露的,挺渗人,门口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人称“鬼拍树”,一起风,树叶啪啪作响,就像拍手一样!”

“给孤堂”-“济孤寺”-“积骨寺”-“寄骨寺”

这才是“寄骨寺”前世今生的完整脉络。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银川头条#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0)

相关推荐

  • 尔述:那些年,我经常走过银川南门广场

    走过这个城市,其实,是穿行在这个城市. 那些年的南门广场,民工们聚集着,交谈.发呆.看报.偶尔有人照相,在这个和天安门一样的城楼下摆正姿势,憨憨地笑着,女孩子则有些羞涩,红扑扑的脸被阳光染的更红,两只 ...

  • 宁夏3|银川——南关清真大寺

    西北自驾游第8天(5月22日),游完中华回乡文化园,从永宁上G6高速,开车30公里就到宁夏省会所在地--银川,下午2点入住老城区解放西街的银川绿洲饭店. 在酒店休息至下午3点,开始游银川市内景点.我们 ...

  • 十日谈写作组:奔波一天终于找到银川中山公园那对老狮子的藏身处!/ 臧新宏

    4月17日去中山公园路过银湖巷,好像有三十年我没走进这条巷子.记得,很久以前,巷口处是原中山公园的东门. 在银湖巷以西不远处人行道上,我看到一个别致而漂亮的排水井盖.它的与众不同让我多看了几眼,但当时 ...

  • 陶寺遗址IIM26出土骨耜刻文试析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专题 > 陶寺观象台遗址研究陶寺观象台遗址研究陶寺遗址IIM26出土骨耜刻文试析发布时间:2017-03-1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何驽 全 ...

  • 壮骨蠲痹汤、独寄骨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

    壮骨蠲痹汤 组成:独活12克,寄生10克,青风藤12克,海风藤12克,木防己10克,炒杜仲12克,川牛膝12克,全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寻骨风10克,仙灵脾10克,炙黄芪15克,生熟地各12克, ...

  • 石公寺,海灯法师归骨之地

    ★旅游地点:苏州西山石公山之石公寺 西山的景点我对石公山是情有独钟的,原以为下雨天不会有太多的游客,不料门口的停车场居然已经车满为患,没有停车位了.好在保安大叔很耐心地告诉我们在旁边还有一个停车场,虽 ...

  • 【山东傅氏】国庆佳节,菏泽济宁宗亲,寺前宗祠寄亲情

    菏泽.济宁两地宗亲 寺前傅氏宗祠寄亲情 济宁市汶上县寺前傅氏宗祠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溯源知本,手足情深.继宗追源,溯源探本历来就是每个有血性中国人的使命和担当,慎终追远.祭祀祖先更是傅氏家族几千 ...

  • 【咵汉口】阿弥陀佛 消失的大方广讲寺

    汉口大方广讲寺敬赠(章) 这是一枚做工精细的双面徽章,章体为圆形,红铜材质.该章正面为释迦牟尼佛莲花台坐像,边缘处阳刻楷体汉字"南无释迦摩尼佛像".背面外圈阳刻宋体"汉口 ...

  • UC头条:养骨就是“养命”, 3味食材帮助提升骨密度, 骨疏松消失无踪

    骨骼的质量对身体的基本功能和生活方式的正常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骨骼受损,会导致关节疼痛.驼背,但也会导致骨折.腰椎瘫痪,导致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尤其是对中老年朋友来说,骨骼恶化更容易导致老年坐 ...

  • 养骨就是“养命”,3味食材帮助提升骨密度,骨疏松消失无踪

    骨骼的质量对身体的基本功能和生活方式的正常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骨骼受损,会导致关节疼痛.驼背,但也会导致骨折.腰椎瘫痪,导致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尤其是对中老年朋友来说,骨骼恶化更容易导致老年坐 ...

  • 养生要养骨,夏季是养骨好时机!

    "身子骨"道出了一个人体生理的秘密:身体健康,落点在"骨"上.防病祛病,一个很关键的切入点,在于"养骨"! 养护受伤的骨骼,很有必要 任何事 ...

  • 乳腺癌骨转移 什么是乳腺癌骨转移

    乳腺癌是影响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且随着发病率的连年增长,患者的年龄也在不断地呈年轻化,而在这其中,许多的患者已经出现了骨转移症状.那么什么是乳腺癌骨转移,乳腺癌骨转移有什么症状呢,乳腺癌骨转移应该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