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版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在我心中的位置

贝多芬后的西方音乐,有继承贝多芬的,有反贝多芬,但是,绝对没有非贝多芬的。那巴赫呢?更像一位绝对的智者。

                                     ——本文题记

在开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探索前,说说,我怎么看贝多芬,尤其和莫扎特、巴赫比。

记得多年之前,和李铮聊天,都觉得作曲家一辈子的作品里头,难免有一些凑数的,听着特别没劲的,即使天才如莫扎特,也难免写过一些特别没意思的作品,说好听吧,就那么回事。

说有什么意义吧,更谈不到,哪怕你干家务,擦玻璃洗碗的,当作背景音乐也丝毫没有价值。然而,巴赫和贝多芬是例外。

巴赫就甭说了,给老板交差的那些康塔塔,每首单拎出来都是那么精彩和迷人,那些很多人一辈子也听不到的管风琴众赞歌与前奏曲。

贝多芬和巴赫一样,留下来的作品里头没凑数的,或者说,凑数也是精妙与完美的凑数。

头两年,狂追SACD,BIS出的布劳提冈版强音钢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买了个包子。

之后的独奏钢琴作品,都是买的单张。后面这些单张,很多是贝多芬不太被注意的小品,听了一遍,依然无比精彩。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借来或者下载了听听,贝多芬钢琴小品里头好听的不止“致爱丽丝”。

Bagatelle in A Minor, WoO 59 'Für Elise' (A小调小品曲,作品59 “致爱丽丝”) Alfred Brendel - Beethoven: Piano Variations & Bagatelles [CD3]

“音乐完人”是我对巴赫、贝多芬的认识,无论生活中,他们曾经经历过什么不堪,但是他们在音乐的人格方面,是完美的。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全集,

到底多少人录完了,我个人没有统计出来

(小编觉得有必要,给大家展示一下,到底有多少人录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于是打开了TIDAL,在搜索框里,搜索了Beethoven piano sonata),这里现实了200多张CD封面,有很多封面点开看以后,是全集)

您有兴趣,春节顺便按这篇文章,看看怎么样把这些贝多芬搬回家。

怎样把上亿轨的音乐搬回家HIFI起来?附:一个降级带来声音提升的个案

我自己听过的有十几套,

留下的有五个人的六套,

几套罗列如下,后续逐步展开

1,巴克豪斯在DECCA的单声道和立体声各一

2,肯普夫在DG的单声道

3,阿什肯纳吉在DECCA的全集

4,布劳提冈在BIS的强音钢琴版

5,儿玉麻里在PENTATONE的全集

听过并且曾经拥有的

1,施纳贝尔在EMI的录音

2,肯普夫在DG的立体声录音

3,吉列尔斯在DG的准全集(缺四首)

4,布伦德尔在飞利浦的模拟和数字录音各一套

5,布赫宾德在TELDEC的全集

听过但是没买的;

1,古尔达在DECCA的全集

2,刘易斯在HM公司的全集

3,席夫在ECM的全集

4,巴伦博伊姆在DG的全集

5,阿劳在飞利浦的录音

6,古德在NONESUCH的录音

有一些尚且没有完成全集的钢琴家,我对他们的贝多芬也很欣赏,在文末也会撩上几笔。

本文作为一次个性,但绝对严肃的讨论,必须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部作品的分期说起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按照传统上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不过现在也有人认为这么分期并不合理,这些争论不在本次范围以内。

我依然划分了三个时期,从中各选择一些,作为我评论的标靶,曲目的选择我和钢琴专业的周大师做了简单的探讨,如下:

早期奏鸣曲:奏鸣曲第1号 OP2

中期奏鸣曲:

奏鸣曲第8号 OP13 “悲怆”

奏鸣曲第15号 OP28 “田园”

奏鸣曲第23号 OP57 “热情”

晚期奏鸣曲:奏鸣曲第31号 OP110

这些曲目,从作曲到演奏上,都比较能够代表贝多芬在一定时期的风格。好,我先从自己留下的说起。

1,巴克豪斯

两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是我最热爱的,两套录音相差十年,除了“槌子钢琴”因为八十多岁,实在弹不动,用了单声道录音之外,都是实打实的。

巴克豪斯的技术在老一辈钢琴大师里面出类拔萃,这在他最后音乐会的录音里也能体现。即使身体衰弱到了那个地步,依然可以完成莫扎特、贝多芬、舒曼和舒伯特的诸多作品,像一位战士一样,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需要技术做基础的任何行业,虚谈情怀都是可耻和可笑的,钢琴演奏更是如此。著名家书的受信者,以演奏情怀肖邦、中国特色肖邦著称。

二十年前曾经慕名听过他一次现场,满手错音,按照周大师说的钢琴演奏专业术语“弹的脏”。

这话说的专业,给人的感觉就是脏,不知道情怀是怎么来的,也许就是为了掩盖基本功的缺欠吧。

傅雷和傅聪一起看书,就是他,哈哈。

巴克豪斯的两套唱片,我留的都是日本宝丽金出版的大盒子装。

从LP时代,日本国内的引进版就是一种独立的精致存在,不但装帧的精美程度超过国际发行的版本,还会找本国的乐评人或者演奏家撰写相关的说明文字,配图也是极其丰富,很多国际版没有的照片也赫然在列,做那时发烧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回过头来说巴克豪斯的贝多芬,就像我国唐代的建筑,重在整体的气魄,不拘泥于细节的雕琢,这种美,我们有机会可以到五台山参观佛光寺的东大殿以及南禅寺的正殿,自己领略一番。

梁思成手绘佛光寺东大殿正面图

梁思成手绘东大殿侧断面图

佛光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演绎,单声道和立体声录音差不多,两套都准确地还原了模仿莫扎特和海顿时期的贝多芬

早期的三首奏鸣曲,巴克豪斯表现的克制和莫扎特式的简单与童趣,是别的很多套全集所欠缺的。

简简单单的完成,不赋予音乐过分的解释,这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需要的。

从中期奏鸣曲开始,我更偏向立体声录音,尤其是“悲怆奏鸣曲”。

很多演奏家把“悲怆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弹成了小戏班子在乡村舞台上洒狗血一样的卖力气讨好

这些拙劣的演奏更加衬托出巴克豪斯的高贵和淡然,让一切情感均处于演奏者控制之下,这是我听巴克豪斯立体声版“悲怆奏鸣曲”最强烈的感觉。

“热情奏鸣曲”看点在第三乐章,看谁能砸的响,看谁砸出气势来

以“键盘狮王”著称的巴克豪斯,即使到了八十多岁这方面也没大问题。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他演奏的第二乐章,前后情绪的逐渐堆积和渲染,做到了细腻无比,这种细腻的堆积却丝毫不影响他对速度的把握,没有出现任何不流畅的情况。

容易被忽略的第二乐章,其实才最看功夫,毕竟随着大家演奏技术越来越扎实,能砸个把小时键盘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不好弹,这是演奏者们一致公认的。第31号奏鸣曲,贝多芬又回到了传统的四个乐章,篇幅其实没有中期的那么大,就是潜在想表现得情绪比以前多了不少,也复杂了许多。

巴克豪斯的立体声录音里,对晚期奏鸣曲结构上的把握到位。

我认为听贝多芬晚期奏鸣曲,音色和触键已经不是第一位的了,整体结构是否构建合理,是大厦是否牢固的关键。

巴克豪斯在晚期奏鸣曲中,既关注几个乐章之间的关系,也注意一个乐章中层次的关系,无比稳定的结构与丰富的内心世界在键盘的展现,这貌似矛盾却互相影响的两种关系,是我认为巴克豪斯独家为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建立的王国。

2,肯普夫

这两套录音,我的感觉是,单声道适合欣赏,立体声适合作为教学范本。

肯普夫的贝多芬,是我比较早接触的全集录音。首先是立体声全集,好几年之后才知道还有一套单声道录音。以上是我的感受。

整体上,单声道比立体声版弹的更慢一些,也更自由一些;立体声中规中矩,没有什么明显的纰漏,也缺乏引起人共鸣的因素。

两套最早都留过,要说摆着,还是立体声的大套盒子好看,单声道发行CD时候只出了环保装的小包子,这点颇为遗憾,不过没注意过日版,也许日本宝丽金当年曾经发型了大套装,也未可知。

肯普夫的单声道版,录音时候他六十岁左右,正是一位钢琴家的体能和对作品的理解处于一种完美平衡的年纪。

可惜早期奏鸣曲,略微有点想的多了,某些乐句的处理稍嫌刻意,速度上的迟滞,让这几首早期奏鸣曲听下来累,没了那些可爱活泼的表情。

不过,也是因为这些,几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柔板广板的处理就很优美,虽然觉得风格上欠缺,但是欣赏起来还是有一定优势。

肯普夫的贝多芬中期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我特别喜欢,他的处理甚至比巴克豪斯还要平和淡然,这在他立体声版的录音里就不复存在。

对贝多芬乐曲的演奏,是更靠近古典主义还是更靠近浪漫主义,对于一个他这样的跨时代人物,其实很难定义,现在的音乐家也保持各自的观点和做法。

肯普夫的中期奏鸣曲显然更靠近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理性与完美在他的演奏中随处可见。“悲怆奏鸣曲”从头到尾都处于严格的规范之中,“田园奏鸣曲”所需要的牧歌风格和乡村野趣跃然纸上,“热情奏鸣曲”里透露出来孩子般直率的情绪表达,这样丝毫没有扭捏和掩饰的“热情奏鸣曲”在别的全集录音里是没有的。

总体来说,留下肯普夫单声道这套,没什么问题,音质尚可,演绎也很有自己的特点。

3,阿什肯纳吉

最早我也被无良媒体骗了一把。。。

二十多年以前,很多文章里面说阿什肯纳吉就是技术好,弹作品没深度,还不好好弹钢琴,学着做业余指挥家云云。

哇!人家都是白纸黑字印在杂志上的,我得信啊,于是很长时间,不听阿什肯纳吉的唱片。改变我这个观念的,还是有一次听肖邦夜曲。

当年(现在似乎也是)最推崇的肖邦夜曲演奏者是鲁宾斯坦,他在RCA那套著名唱片,几乎人手一套,可是我怎么听怎么别扭--闹腾啊!

夜曲是个什么玩意,应不应该弹的这么响?

这些都是我自己疑惑了很久的。直到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家听到了阿什肯纳吉在DECCA录的肖邦夜曲,这才算找到了感觉。夜曲就应该像他这样,特别安静,安静到你连挪动一下脚步都怕扰了他的琴声;

夜曲就应该像他这样优美,美到凝神屏息的去聆听尚且觉得不够。在收全了阿什肯纳吉日版的所有肖邦钢琴作品唱片之后,我想,既然爱屋及乌,那也应该听听他的贝多芬如何。阿什肯纳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收大套之前,买过几个单张正价。

他的贝多芬,首先是录音真好,赶上了DECCA以著名录音师威尔金森为首的团队风头正劲之时,加上阿什肯纳吉本人对音色控制的极好,造就了那一堆的肖邦、拉赫玛尼诺夫以及贝多芬钢琴作品天碟唱片。

我应该算是听唱片为主的人里头喜欢玩音响的,对唱片的录音相对比较挑剔,阿什肯纳吉的这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录音上没有任何败笔,日版是一个大盒子套装,在二手市场上不难找到。

阿什肯纳吉的贝多芬奏鸣曲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中期奏鸣曲,强烈戏剧化的“悲怆奏鸣曲”,这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承。

我前面说过,我欣赏处理淡然的中期奏鸣曲,但也不妨碍我喜欢阿什肯纳吉这样的处理。做戏分高低,有人做戏很自然,明知道他在演戏,你依然会沉浸其中,阿什肯纳吉就是这样一位戏剧高手。

他的中期奏鸣曲,像一台剧本扎实,导演高明,演员老道,排练到位的舞台剧。

从场灯打亮的那一刻,你的注意力就被他的演奏牵着前行,无论是服装、道具、舞美、化妆、灯光都是那么精致。其实不仅是中期奏鸣曲,整套的贝多芬奏鸣曲都被阿什肯纳吉整理成了一部又一部的戏剧,以各自不同的主题和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4,BIS的布劳提冈

BIS的布劳提冈全集和PENTATONE的兒玉麻里全集,就是我在SACD载体的尝试。

SACD肇始在90年代末期,经过了早期的话题时代以及长时间的难堪,终于在近几年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复苏。

从日本ESOTERIC公司为了配合自身SACD机的销售而限量发行经典录音的重制SACD碟片开始,到现在每个月日本和欧洲都新发行不少SACD唱片,高格式对音乐欣赏带来的革命性,似乎比十多年前的黑胶唱片回潮影响还要深远。

布劳提冈在BIS完成了贝多芬所有钢琴独奏和协奏作品的录音,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他的SACD,除了贝多芬的这些录音,我还留了一部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

布劳提冈是一位古乐演奏家,他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用强音钢琴录制,像springson考证的那样,布劳提冈在录制不同时期的贝多芬奏鸣曲时,也采用了不同的复制品强音钢琴。他有一个网站,可以上去看到很多资料

http://www.ronaldbrautigam.com/

古乐演奏家,一般都是一些学者型的人,除了考证和使用复古乐器之外,从演奏技巧,演奏风格上都努力去还原作品的历史风貌。

从音响的特质上,布劳提冈的贝多芬早期奏鸣曲很到位,维也纳琴的轻巧声音让我好像立刻就回到了贝多芬的年轻时代。

中晚期奏鸣曲,布劳提冈采取了技法和感情处理的相对化。技法上,踏板和触键并没有拘泥于复古演奏的范围,这应该也是和他大量的研究考证有关系。

如果非要从技法上回去,那就真不是贝多芬应该有的精神了;感情上,布劳提冈却没有任何恣意滥情的处理,他的阐释很唯美、古典。

“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宽广和动人,是特别贝多芬式的动人,声音的厚润,甚至超过绝大部分现代钢琴的录音,这应该也是拜SACD宽频所赐。以前CD格式的唱片,对于强音钢琴还原的基本类似弹棉花的效果。

 5,日本女钢琴家儿玉麻里

从2007年到2012年,出生在大阪,从小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日本女钢琴家儿玉麻里在这里录制了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以SACD格式发行。

PENTATONE唱片公司是SACD格式的先锋之一.

我对女钢琴家弹贝多芬一直不太欣赏,这跟以前'女老生'差不多。不是不能唱,别说女老生,女黑头一样有,但是重要的一点,要“无雌音”这就很难很难了。

即使现在上海唱的很不错的余派老生王佩瑜老板,多少都带点“雌音”,所以孟小冬这样的女老生,是绝无仅有的,空前是一定的,绝后不绝后,也很难说了。

孟小冬,民国京剧老生,生于上海,乳名若兰,本名令晖,艺名小冬。梨园世家,习宗孙派、谭派、余派须生,老生名角,人称“冬皇”。

一代名伶,艺术造诣自不必说,5岁学艺,7岁登台,14岁随团献艺,师从众多名师,平生孜孜以求。《捉放曹》、《搜孤救孤》、《洪羊洞》、《盗宗卷》、《击鼓骂曹》、《乌盆记》、《空城计》、《珠帘寨》、《御碑亭》、《碰碑》、《鱼肠剑》代表剧目已成绝响。

儿玉麻里,基本克服了女人天性上的柔软,如果盲听,有可能我不会觉得是一位女钢琴家演奏的贝多芬。

每首奏鸣曲都有着很正确的全局观念,触键也没有发软的现象。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我认为是很男性化的作品,任何的姑息和犹豫,都会破坏贝多芬作品固有那些性格特点。

在这个全集里,晚期奏鸣曲相对更出色一些,无论是演绎还是录音。

下面聊聊那些曾经拥有的,为什么要放弃。

换句话说,就是,贝钢奏,哪家不太强?有什么问题?甚至比较弱?

脆弱的“大师主义者',收起你的玻璃心。

6. 施纳贝尔

施纳贝尔30年代在EMI的录音,被大多数人奉为经典,而且是经典里的经典,不容诋毁。我也曾经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不敢怀疑施纳贝尔,抱着那一套碟,却怎么也听不下去。

怎么办?一定是自己修养还不够,对大师的演绎不能很深刻的理解吧?

可是,施纳贝尔连三连音都弹不匀,连滚带爬的跑音阶,错音不少。

这时候一定有人会说,施纳贝尔技术上是有所欠缺,但是他对贝多芬的研究和贝多芬风格的把握,却是后来很多钢琴家的基准点。

好吧,我们各自保留意见。施纳贝尔的贝多芬早期和中期奏鸣曲,我都不喜欢。

晚期的还有可圈可点之处。当然除了第29首“槌子钢琴”,那首满把错音,为了达到所谓“贝多芬要求的速度”,施纳贝尔老先生真是玩了命了。

我不认为研究透彻和风格把握准确可以给技术的死结开脱,加上1934年的糟糕录音(说黑胶比CD好很多的,抱歉,我不玩黑胶,虽然我听过不少黑胶唱片,在各种调整不对的系统上)。

我把圣经一样的施纳贝尔录音全集早就卖了,还是可以卖,出售速度很快,谢谢捧场的人。

7.吉列尔斯

他的贝多芬,其实不能说放弃,放弃的是套装,留下了所有单独发行的CD。

吉列尔斯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是我最早接触的,也是最早买的几张CD之一。

那时候还在上大学,对器乐作品兴趣并不大,第一是因为听了同学的碟,第二是因为DG的封面设计实在吸引人,这张碟是用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油画《沉船》做封面的“华尔斯坦、告别、热情”。

吉列尔斯在DG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录音的时间横跨了70、80年代,模拟和数字录音都有,到他去世为止,依然没有完成。

90年代,宝丽金出版了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准全集”,我在第一时间跑到唱片店买了。这套唱片虽然是大盒子,不过是廉价套装,装帧和说明书相对看着单薄一些,缺乏存在感和拥有感,加上外借唱片遭遇不还,于是又开始收集单张发行过的正价片。

吉列尔斯没有录第一首奏鸣曲,从他第二、三奏鸣曲的处理上听,如果录制第一奏鸣曲,风格上肯定不会有问题。

中期奏鸣曲里,“悲怆奏鸣曲”的交待之清楚,颗粒性之强,让我不尽又想起施纳贝尔版那些一带而过、囫囵吞枣的音符……

“热情奏鸣曲”是当年给我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演绎,以致我一直以来就认为“热情奏鸣曲”就该是这样子弹。

在这首和“槌子钢琴”上,吉列尔斯彻底释放了作为“键盘小巨人”的巨大能量,你以为这样的重击就够了吗?不不不,还有更加有力的在后面等着你。

8.布伦德尔

一辈子录过三次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最早的那套全集我没听过,不便于发表什么看法。在飞利浦的两套,我都曾经买过,平心而论,都不是我的菜。

除了飞利浦的两套,年轻时在美国小公司还有一套,可见他对贝多芬的热爱。

我不喜欢能让我看到雕琢痕迹的作品,你尽可以仔细设计,认真安排自己的一颦一笑,在何时说出哪句台词,但是不要让我觉得你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你在演戏。

布伦德尔的两套贝多芬奏鸣曲全集,都是这个问题,相对来说,后来的数字录音略微好一些,演技上成熟了点。

阿什肯纳吉也是在演戏,明知道他在表演,我依然愿意相信他的舞台就是世间百态的真实反映,这是他比布伦德尔高明的地方。

布伦德尔的基本功扎实,音色处理的很漂亮,在触键、踏板、装饰音等细节上也都丝毫没有问题,然而对整体的把控让上述的那些优点都没法发挥出来,可惜。

不过,我很欣赏他的舒伯特和李斯特,至少,我觉得舒伯特的钢琴作品,从完成的难度上并不比贝多芬的奏鸣曲弱,尤其是奏鸣曲,弹好了也是非常不容易,布伦德尔的舒伯特超过他贝多芬很多。

布伦德尔的李斯特,是我最喜欢的李斯特录音。布伦德尔在贝多芬作品中某些不恰当的做作,倒是真的对李斯特作品的胃口,文质彬彬的“洒狗血”,同是在飞利浦录音的《旅游岁月》深得我心,贝多芬之砒霜,李斯特之蜜糖。

9.布赫宾德

他的贝多芬奏鸣曲,可以说处理的比较草率,大格局还不错,一旦涉及细节的处理,就觉得有点拥挤,或是随意的空旷,即没有在小空间里安顿好家庭众多的成员,也没有在外出野营时照顾好出行的全体。

布赫宾德在2012年、2017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各开了一次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马拉松演出,在这之前之后,他在全世界各地还举行了类似的几十次贝多芬马拉松。

不得不说,吃肉的和我们吃草的不一样,就算中国人有这想法,也没这体力,况且国内尚且没人完成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全集录音。

TELDEC出版布赫宾德的贝多芬是挺早以前的事了,当然后来出过包子。包子的品质很差,装帧设计难看,压片也很粗糙,碟基很薄,没什么保留价值。最早留布赫宾德,是因为中图总部压箱底的碟处理。

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的音像部门,在相当长时间里是奇异运行的,99%工作人员不懂行,进的什么货,应该怎么卖,一概是糊涂,这就造成了大量积压。积压的CD里头,大多数是过时多年的欧美流行歌曲、轻音乐和不知道什么公司出版的古典集锦碟,当然,也不乏类似布赫宾德贝多芬奏鸣曲这样有价值的CD,很便宜就买一张,甩货嘛,反正不是自己家的,不可惜。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奏鸣曲,可以说处理的比较草率,大格局还不错,一旦涉及细节的处理,就觉得有点拥挤,或是随意的空旷,即没有在小空间里安顿好家庭众多的成员,也没有在外出野营时照顾好出行的全体。

当然,这是他40岁左右的录音,无法代表当下的演奏水平,不过呢,留太多版,我也听不过来,

我不是一个用现场录音替代唱片的人,所以不满意的唱片没有保留价值。

曾经拥有,但没有一直保留的几个版,我也唠叨了几句。下面更简单的说说那些听过,没买的吧。

10.古尔达

古尔达在DECCA的录音。古尔达的贝多芬,我现在留了ESOTERIC出版的重制版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更早的时候,买过他在飞利浦录的巴赫平均律全集。古尔达的贝多芬是爽朗的,也是我喜欢的风格之一,如果有大盒子套装,我想我会留下一套。

刘易斯在HM的全集,应该是比较新的录音,2005到2008年之间录制。录音很漂亮,对钢琴尺寸,演奏厅的空间感,还原的都到位,在发行了单张之后,还发行了廉价套装,用来满足各个消费阶层发烧友的要求。

刘易斯的贝多芬,充满优美的线条感,这种线条感不干瘪,是错落有致之下的丰腴线条。

没有留的原因,在于发现这套的时候,已经专收SACD了,只好忍痛割爱,先满足SACD的预算吧。

11.席夫

席夫在ECM的全集。我对席夫的印象一直不太好,觉得他和佩拉西亚年轻时候相似,都是什么全能弹,什么弹得都不是第一选择。

席夫年轻时候在DECCA录的那些巴赫,我没一个喜欢。最初是因为买不起,我上大学时候,正是国内的宝丽金最贵的时候,正价新片一律168块,实在端不动,席夫的巴赫无一不是正价,好吧,敬而远之。

等到有钱买了,巴赫的键盘作品,早被古尔德、图雷克的演绎吸引住,听别人的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其中也包括席夫。

ECM录音风格我不欣赏,相对冷、硬,这不仅体现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上,也体现在以前我买过的克莱默的巴赫小无上,ECM唱片很难播好,这已经成了身边一些朋友们的共识。

席夫这套ECM版的贝多芬,比他早年的那些DECCA录音成熟不少,少了浮躁,多了贝多芬键盘作品需要的沉着与稳健,就全集的完成度来说,还是很高的。如果换一家唱片公司,也许这套唱片我会收入囊中吧。

12.巴伦博伊姆

巴伦博伊姆在EMI和DG分别留下了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EMI那套我没听全,DG这套完整听过一遍,仅仅听过一遍而与,我不觉得应该对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工业垃圾做出什么评论。顺便说一句,他的瓦格纳不错,他在指挥上比钢琴演奏上强不少。

他在各大公司的录音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他很高产,他对唱片公司的配合度很高。

后辈中和他差不多的一位华裔钢琴家由此发家致富,并且在某个时尚杂志采访时,盛赞钢琴对他命运做出的改变,可能这也是巴伦博伊姆当年想说的。

13.阿劳

阿劳的贝多芬是虚张声势的,这和他的肖邦一样。

我总感觉他在某些方面和那位在伦敦叛逃的家书接信者有点像,所不同的是,阿劳没有技术瓶颈,只不过他太做作,他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中,很多情绪不属于贝多芬的时代。

把单纯的复杂化,把简单的繁琐化,这可能也是一种对于作品的解释。这套CD是借来听的,早已归还物主。

14.古德

古德在Nonesuch的录音。这是偶然间听到的一个全集录音。

Nonesuch的唱片在国内不太常见。拿到这套名不见经传的全集之后,听了一遍,不错,除了风格把握准确以外,还有一些很个人化的处理,比如“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速度与力度,和我听过别的版本就很不一样。

这套唱片所以没去找,还是因为没空听,收藏唱片不是集邮,摆着看不行,还得拿出来听,生命有限时间宝贵,不拥有也罢。

看看上面拉拉杂杂写的这些,爱的理由和不爱的理由简单又复杂,并非文字能顺利表达清楚的。

15.阿法纳西耶夫与基辛

有两个人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录音,我听了之后特别盼望能完成全集。

第一是阿法纳西耶夫,这也是收集SACD的收获。

这位当年在日本天龙和ECM都有录音的俄罗斯钢琴家,近几年在日本SONY公司发行了几张SACD,一张名字是je suis BEETHOVEN,另一张是ich bin MOZART,分别是法语“我是贝多芬”和德语“我是莫扎特”。

这两张唱片是把我震撼了。“我是贝多芬”这张专辑里,“悲怆”和“热情”都演的极端个性化,如果用文学术语说,就是“形散神不散”.

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必须建筑在对贝多芬作品的深刻理解上,往前回望,阿法纳西耶夫在天龙的肖邦、穆索尔斯基也一样的“语出惊人”。对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已经开始期待。

第二是基辛。这位当年的音乐神童,现在也已经年届知天命。

DG在2017年发行了一个他贝多芬钢琴作品的现场录音双张CD,曲目包括第3、14、23、26、32号钢琴奏鸣曲和一首变奏曲,这些现场录音的完成度极高。

当年以肖邦、柴可夫斯基出道的基辛,现在对贝多芬奏鸣曲有如此成熟的理解,加上现场录音特有的气氛,让我爱不释手。我希望DG公司继续用现场录音的方式完成这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谨以此文,献给2020年,贝多芬年。

以上音乐可以在Tidal/Qobuz听到,而且是适合在HIFI设备上播放的高格式(几乎免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