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像英雄到游击战总司令,这位中世纪早期的超人,ta,到底是谁?

亚瑟与他们(即盎格鲁——撒克逊人)作战,与他并肩战斗的还有布立吞人的国王们,但他才是战争领袖。

内尼厄斯《布立吞人的历史》
纵观英国历史,没有任何一个民间传说能超过亚瑟王(KingArthur)传奇的影响。即使放眼全世界,也少有故事能出其右。圆桌骑士、桂妮薇儿(Guinevere)王后、兰斯洛特(Lancelot)骑士、寻找圣杯,这些故事自中世纪起就焕发出巨大魅力,其吸引力亘久绵长,延续至今不衰,尤其在当下大不列颠王国江河日下的语境中,这个远逝的黄金时代的传奇更平添了不可抗拒的魅力。
亚瑟王传说是以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衰落为背景展开的,但因为绝少史料记载,这个时期一直是英国历史上最富有神秘色彩的阶段。然而,透过重重历史幕障,现代历史学家认为对亚瑟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其定义为一个远古时代英勇善战的首领,一个确有其人的不列颠英雄——据推测,亚瑟大约死于公元500年。
(亚瑟王加冕,13 世纪英格兰编年史家、本笃会修士帕瑞斯的马修绘制)

罗马帝国衰落后,盎格鲁——撒克逊人趁机从北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涌入不列颠——他们就是今天英格兰人的祖先。当时,亚瑟带领不列颠岛上的原住民,英勇抵抗了盎格鲁——撒克逊入侵者,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留下了生前身后的英勇声名。
但是,历史学家们的判断是否正确呢?
如果我们意欲揭开亚瑟王传说背后的真实历史的话,就必须像马姆斯伯里的威廉在几百年前教导我们的那样:“抛掉那些靠不住的东西,做好艰苦工作的准备,去寻找符合实际情况的叙述。”
目前,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罗马帝国衰落期间,在不列颠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彼时是否真的存在过一个叫亚瑟的革命领袖
衰落的世界?
公元410年,罗马帝国在不列颠长达35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这个时间与葡萄牙在安哥拉进行殖民统治的时间一样长,比英国在印度实施殖民霸权的时间更长。罗马人此次撤离,并不是简单地离开英格兰,乘船返回意大利了事。
其实,罗马军队在几年前就开始陆陆续续撤回本土了。并且这期间更有几个阶段,不列颠是由自己人选举出来的国王管理的,从而切断了与欧洲大陆的罗马政府的联系。发生在410 年的撤离,只是标志着罗马在不列颠防御责任的正式解除。
但是,不列颠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被殖民统治的时间已经如此之长,以至于罗马军队正式撤离后,罗马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而巨大。有关“罗马化”在不列颠的影响究竟持续了多久,一直是研究早期英国历史和考古学面临的关键难题之一。历史学家们现在认识到,作为曾经的罗马帝国的西部行省,不列颠即便后来处于日耳曼蛮族部落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控制下,也将特征明显的“后罗马文明”保持了数世纪之久。
(萨默塞特郡湿地,1191 年,这里“发现”了亚瑟王和桂妮薇儿王后的遗骨)

公元5 世纪最初的几年对西罗马帝国来讲生死攸关,其政权经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蛮族部族的威胁。西哥特部族首领、西哥特王国的国王阿拉里克(Alaric),于401 年入侵意大利,408 年包围了罗马,最终在410年攻陷罗马。
其他的日耳曼部族,比如汪达尔人(Vandals)、苏维汇人(Suevi)、勃艮第人(Burgundians),也于407 年侵入高卢地区。为了应对自身危局,罗马人被迫撤回了驻扎在不列颠的军队。此时的不列颠岛上,布立吞人处于苏格兰人、皮克特人和盎格鲁——撒克逊入侵者的觊觎之下,处境日益危险,但罗马的援助却无法到位,他们只好选举了自己的领导者。其中的一位头领——407—411年掌权的不列颠的君士坦丁——曾率军攻入高卢,反对当地的罗马政府。
根据《高卢纪事》的记载,丧失了精锐兵力的不列颠在408年遭受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入侵,“不列颠的外省地区经撒克逊人的洗掠而一片狼藉,蛮族部落在高卢地区战胜了,而罗马势力被削弱”。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争议所在了:一般人认为,虽然不列颠的君士坦丁举兵进攻了高卢,并且自称皇帝,但布立吞人从来没有认为自己脱离了罗马帝国,仍然认为不列颠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410 年,他们向时任罗马皇帝霍诺留请求军事援助,但是霍诺留皇帝无能为力,只能命令当地人组织自卫。此时的罗马帝国自顾不暇,因为就在同一年,罗马遭到了西哥特人阿拉里克的洗劫。
我们从5世纪晚期拜占庭历史学家佐西姆斯(Zosimus)的著作中,可以窥见另外一种观点。他在解释布立吞人如何能成功地抵御盎格鲁——撒克逊入侵者时认为,是撒克逊人入侵造成的巨大灾难(想必指的是408年的战争),促使不列颠原住民以某种“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形式,脱离了罗马帝国,再次成为独立的“另一个世界”。他们自己训练军队,组织自我防御,“勇敢面对困难险境,从入侵的蛮族手中解放自己的城镇”。
巴顿山之役
在5世纪最后25年中,在布立吞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战役。吉尔达斯在他的记载中提到过这些战役,战争最终以发生在大约公元500 年之前的巴顿山战役而告终。吉尔达斯的记载是在巴顿山之战发生43年后完成的,他声称这是“祖国最终的伟大胜利”。
他描述了在罗马撤离不列颠近一个世纪之后,安布罗斯·奥略留斯是如何领导着罗马不列颠军队,击退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为不列颠赢得了和平,这种和平状态一直延续到吉尔达斯记载之时。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他的描述,不列颠在巴顿山战役之后确实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还通过发掘出的墓葬用品得到印证,巴顿山之战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泰晤士河上游河谷的扩张中止了约50 年。
然而,巴顿山之战本身却充满争议。吉尔达斯没有指出布立吞人首领的名字,我们也不知道撒克逊一方的统帅是谁。如果我们确切知道巴顿山在哪里,那么这个故事也许就能清楚得多。吉尔达斯指出,战役发生在不列颠西南部的一处山坳之中,这很可能指的是一处重新启用的山间要塞。有关战役的发生地点,历来有几种假说,其中最有可能的似乎是利定顿城堡(Liddington Castle)。
利定顿城堡位于今天威尔特郡的斯温顿(Swindon)附近,它曾是铁器时代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靠近城堡的一个小村子叫巴伯利(Badbury),语言学家提议说这个名字有可能源自凯尔特语Badon。利定顿城堡所在的位置,正处于两大地域交界的中心位置。
同时,考古挖掘已经证实,这处要塞的重新修葺、再度设防和陶器进口等,都与巴顿山之战的时间大致相同,所以,那场使科茨沃尔德地区和西南部生灵50年免遭涂炭的战役,很有可能就发生在这里。但是,这些论断都是基于猜测,而过多依赖假设来重构这个故事也许并非明智之举。
没有人对巴顿山之战的历史真实性提出质疑,吉尔达斯确切无疑地记载了这个事件。但是,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是亚瑟领导了这次战役呢?

第十二次战役发生在巴顿山,一天之内九百六十人被亚瑟军队杀害,亚瑟一人当阵,尽杀敌众。亚瑟是全部战役的胜利者。

上面的这段文字选自英国史学上最著名的章节之一,讲述的是亚瑟王的十二场战役和他领导的巴顿山之战的故事。这段文字出自威尔士修道士内尼厄斯(Nennius)所著的《布立吞人的历史》。
历史学家们据以确信“亚瑟确有其人”的史料中,现存的两个主要相关文献是《威尔士编年史》和内尼厄斯的《布立吞人的历史》,据信,两本书都保留下了一些五、六世纪的真实史料,都提供了某些亚瑟作为真实历史人物存在的证据。《威尔士编年史》的内容可以上溯到5 世纪中期,其中记载了两条与亚瑟有关的著名记录,其中之一就是“亚瑟之死”。

亚瑟之死

(490— 516 年)巴顿山之战,亚瑟肩扛我主耶稣基督十字架长达三日三夜,布立吞人取胜。

(约511— 537 年)卡姆兰战役(又称“剑栏之战”,是传说中亚瑟王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亚瑟与叛乱的圆桌骑士莫德雷德之间),亚瑟和莫德雷德身亡。

《威尔士编年史》
按照传统说法,莫德雷德是叛乱者,当然,只通过这个简短的叙述,我们也无从判断他是亚瑟的朋友抑或敌人。但在这条叙述中,说到“战役”时,它用了凯尔特语gueith,而不是拉丁语bellum。我们必须牢记,这本书语言表明了它很大一部分是写于5 世纪之后的,并不是实时记载于事件发生的时刻,而是在大约800—1100年时追述的。那么,这些名字是否可能是后来补缀上的?或者,此条衍生于某个早期的记载,以便让我们确信亚瑟确有其人?
恰巧,在哈德良长城上有一个叫作Camboglanna 的罗马要塞,语言学家认为《威尔士编年史》中提到的卡姆兰(Camlann)可能就是它后来的名称变体。最新的学术观点趋向于认定它指的是波岛斯维德附近的一座要塞,因为这处要塞也位于厄行河的一个急拐弯处,暗示了它的名字——“Camboglanna”的含义:“弯曲的峡谷。”
(格拉斯顿堡大教堂,“亚瑟王之墓”所在地
毫无疑问,这个地点是个上演史诗般谢幕的绝好所在。我们不应该排除这种可能性,在黑暗年代里,卡姆兰确实发生过一次战役。事实上,它已经升华为一种悲情的、无法挽回的灾难的代名词。
那么,这个地方是否真与亚瑟王的传奇故事有关?它是否真是丁尼生所说的那个“西方的最后一战,明灭难辨,离奇诡异”的战场?另外,亚瑟是否可能只是索尔韦地区的一个部落酋长兼战争首领,他不曾出生入死地抵抗盎格鲁——撒克逊入侵者,而只是卖命于不列颠敌对小王国之间的殊死搏斗,在日暮西山的后罗马时代脱颖而出?
其实,这种想法相当富有启发性。试想,亚瑟是一个不具有传统英雄属性的“反英雄”,这是一种适合20 世纪末叶大众品位的诠释,这与丁尼生根据他自己时代的鉴赏力来评价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试想是否有这种可能性:两个无名部落的两名无名首领决战至死,却催生了整个亚瑟王的故事,产生了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以及民间传说中最伟大的魔法师?一切皆有可能。
与海因里希·施里曼发现了特洛伊和迈锡尼一样,当代人对亚瑟的孜孜追寻激发出许多令人振奋的发现,催生了一系列理论,而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不列颠后罗马时代的认识。然而,就与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特洛伊之围确实发生过一样,我们同样无法证明亚瑟王领导的那些战役确实发生过。
罗马帝国衰落后,凯尔特不列颠渐渐步入了黑暗时代。面对日益强大的盎格鲁——撒克逊帝国主义者们——比如奥法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埃塞尔斯坦——的侵略势力,英国人需要一个英雄,而至于这个英雄是否是个血肉之躯或是其他,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者归来”的希望。就像千年后托马斯·马洛礼在《亚瑟王之死》中所言:

然而,有人说亚瑟王并没有死,而是秉承我主耶稣基督的意愿,去往另一个地方。人们坚信他会再次归来,最终赢得神圣十字架。我不说它定会如此,但许多人说这个宿命写在他的坟墓上:永恒之王亚瑟长眠于此。

读者们或许也会愿意记住电影《双虎屠龙》中的报纸编辑的忠告:“当传奇成真时,就记载传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