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帕金森病患者越来越多?2个预防关键词要掌握!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世界帕金森日,我们一起学习如何防治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700/10万[1]。有数据指出:我国正处于PD患病人数急剧上升阶段,而PD作为一种低病死率、高致残率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其带来的经济、社会负担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正值第25个世界帕金森病日(4月11日)来临之际,“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很荣幸地邀请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的刘艺鸣教授,就PD的预防和治疗分享她的观点。
01
2个关键词,解析PD预防策略
年龄老化是导致PD的重要原因,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很多老年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刘艺鸣教授表示:“过去,大家总觉得老年人手抖不算病,但近些年门诊的老年患者明显变多了,我们甚至可以见到80、90岁的原发性PD患者。”
而除了老年人群,中青年的早发PD患者也有所增加,因此,PD的预防也成了学界关注的重点,刘艺鸣教授提到了2个关键词:
▌ 生活方式调节:
刘艺鸣教授指出,近年来很多关于PD的病因研究,提示了一些可能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如:体育锻炼;摄入咖啡因和茶(茶多酚);地中海饮食等健康的饮食模式等[3]
危险因素如:农药暴露(包括百草枯、鱼藤酮等)、有机氯杀虫剂暴露等[4]
“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增加保护因素,提高机体的抗压力、抗打击能力,是预防PD的第一步。”刘艺鸣教授总结。
▌ 心理状态调节:
“人的一生肯定有很多不如意,一个意外的打击,有些人能坦然面对,有些人出现抑郁。抑郁的发生、发展与神经递质(五羟色胺等)改变有关,多巴胺的水平也会受到影响。抑郁可能是PD的前驱表现,也是PD的危险因素。当然,也有部分患者诊断为PD后出现抑郁情绪。”刘艺鸣教授认为,心理状态调节主要分为症状发生前和症状发生后。
运动症状发生前的心理状态调节是宏观的,而症状发生后的心理调节则是具体的:“有很多患者一遇到震颤、嗅觉减退、便秘等前驱症状就认为自己一定患上了PD,整日活在恐慌之中,这是不良情绪,是发生PD的危险因素。”
02
PD治疗,都有哪些讲究?
聊完预防的话题,刘艺鸣教授又与“医学界”分享了她在临床上治疗PD患者的个人经验。
刘艺鸣教授认为,患者教育是初诊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首先得给病人树立对这个病的正确认识。PD是一个慢性病,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既然是慢性病,那么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理治疗需要贯穿于整个疾病的管理过程当中。”
对于早期症状很轻的患者,刘艺鸣教授更倾向于推荐运动康复疗法、结合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接触来观察病情进展。而在用药方面,刘艺鸣教授则更重视患者个人情况和家属照护情况:“对于正在工作的中青年,考虑对其工作状态的影响,我更倾向于选择多巴胺类的药物,而对于老年人,我们会根据伴发疾病选择用药,更要关注家属照护的情况,比如陪伴患者参加户外活动、理解患者的需求、改变家居环境防止患者跌倒等。”
总体来说,PD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同时也是个体化的,对于临床医生来说,PD患者管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03

PD药物效果变差怎么办?

刘艺鸣教授来支招!

在分享的末尾,“医学界”选取了一个患者最关注的问题——“药物不像以前那样管用了,以前服一次药能维持4小时,现在2个小时药就没效了,该怎么办?”请刘艺鸣教授解惑。
刘艺鸣教授表示,这种用药的“剂末现象”是常见的,绝大多数患者在用药4~5年时会发生“剂末现象”,少数患者在2~3年时就可能出现。而面对“剂末现象”,换药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面对'剂末现象’,首先需要判断到底是药物失效,还是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而效果不佳。”刘艺鸣教授表示:“单日摄入蛋白过多、长时间不运动影响药物吸收都可能导致药效不佳,面对这一类患者,我个人习惯不换药、调整饮食,不增加单次剂量,而是增加患者每日服药的次数,给予患者持续的多巴胺能刺激,同时也能使患者的多巴胺水平相对稳定,削峰平谷。”
专家简介

刘艺鸣教授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 中国康复医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4):268-271.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6.04.002.
[2]刘疏影,陈彪.帕金森病流行现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016(002):98-101.
[3]宋亚南,郁金泰,谭兰.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9,28(2):188-192.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9.02.017.
[4]Belvisi D, Pellicciari R, Fabbrini G, et al. Modifiable risk andprotective factors in disease development, progression and clinical subtypes ofParkinson's disease: What do prospective studies suggest?[J]. Neurobiol Dis.2020 Feb;134:104671.
本文首发: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本文作者:妮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