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第一的教育学院(UCL IOE)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现在是三月一号晚上八点半。

在英国人眼中传统上今天是St.David Day,当然也是这次下大雪的第三天,周五到周末都要继续下。

从二月份下到三月份,再加上由下雪导致的停课、之前的罢工,可以说是突然又了一个小长假。

当然,对我而言并不是...

尽管明天一个导师没法从家过来,毕竟今天火车就停了,所以稍微觉得压力小了一点,但其实明天在的另一个导师更让我紧张,每次见完觉得自己无比愚蠢,但又觉得嘿嘿嘿,我好像又看到了多一点人类的智慧。

不管怎么说现在决定听取大师兄的建议,我要回来知乎,也开始用用博客,还考虑发挥发挥余热,录成音频,或者要不直播也行呀,毕竟这样的话,时间就乘以了无限倍数。而我只付出了这一次的时间,虽然理论上讲,这会应该再看看书,顺便发给导师发一页纸讲清楚明天要讨论的问题。

【拍拍手,这下应该不会觉得我严肃认真有条理是个老学究了吧,打算切换成正经模式】

想来你指的读书应该是学习,那么应该包括两部分:

学位学习—— 读博士、读研究生、读本科

研修学习—— 各阶段学习者、研究者访学

好了,这大概就是在我们连续五年保持教育与培训专业第一名(QS,2018-02-28)的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所有学习者的基本情况。

我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够回答的是:

1.研究生交换与研修

2.如何享受读博生活

先说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你问的就读

求学

我会觉得在大学就读的感受不只是课程,更多是自己的思考与成长,课程是其中一个激发你独立且理性思考的触发点,但要深入思考,我觉得需要阅读,而且是深入读书。

扶一扶眼镜,掉一个《论语》的书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大学的灵魂是图书馆,而IOE最棒的图书馆还有一群专业负责又热情的图书管理员,可以说是非常得力了。如果你打算入读,建议充分使用图书馆,不论是在里面学习、在家用数据库,还是预约和图书管理员深入聊聊(UCL主页可以找到主图和相关专业图书馆,以及你可以咨询的馆员信息,但我不准备放在这里,因为只有自己花时间找到的才是最棒的!不然即使喂到嘴边,你也不吃。但考虑到不是所有看到这篇回答的人并不都是学生或者学术行业从业者,我设想的读者是全世界哈哈哈哈,就放一下我们图书馆的导览页在这里:

http://libguides.ioe.ac.uk/newhome

它是我收藏夹的第二个网址,可以说是几乎天天在用。建议配合使用UCL GO app里面的library service,简直就是最佳拍档。

现在想来都觉得非常遗憾,当时2015年来访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UCL Go,也不知道图书馆有自己的导览页。不过那时候,我们估计也没有和UCL兼容得这么厉害,记得当时还可以选择人工借书的时候盖戳,上面写着你归还的日期,还有打印出来一个流水。现在就全部自动化,借书的流水单也是发到你的邮箱,无纸化办公棒棒的。

再多说一个和阅(zi)读(xue)有关的内容,各专业图书馆我们也都能去,毕竟有UCL学生证这个一卡通。学校主图和科学图书馆(UCL Main Library、Science Library)都工作日24小时开放,如果是研究生还可以选择UCL主楼南边的研究生自习室(graduate hub),也是刷学生证就可以进去,那个旁边还有讨论室和带微波炉的休息室。

如果你常去图书馆,自然感觉学风特别棒,而且要是你还愿意麻烦一点,还可以办两张相关的图书卡,因为毕竟UCL馆藏有限,而且有的时候还是从仓库调书过来。

那么你可以办另外两张证:

1.“1984的真理大厦”——伦敦大学行政中心 议会大楼(Senate House)

从学院楼步行两三分钟,带着UCL学生证,去学院后门的伦敦大学行政中心三楼办证。一分钟就搞定了你的图书证,不过没有脸的...所以不用担心着装和状态。

2.“马克思的图书室”——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

从学院步行十来分钟,办一张马克思都曾经去过而且还有坊间流言说把脚下的地毯都坐穿的公共图书馆办一张读者卡(reader pass),你可能更加会觉得学习氛围那是上至七老八十下至青葱少年,都有着对知识的憧憬与喜爱。不过请注意需要携带:找学校学生处开的学生证明、银行出具的最近一个月的账单流水、通过官网搜好自己想借的书,当然最最重要的是穿好你喜欢的衣服,最好也画个淡妆。

为了把我自己从说图书馆说个没完的老学究拉回现实,我最后加一句:hot desk responsibly。因为我非常讨厌在图书馆占座而且一个小时以上都不出现的人,简直可以让我觉得这个人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损人利己的典型代表呢。每当这时候就无比羡慕清华大学可以通过数字化的系统确定图书馆自习的位置是不是有空,据说UCL也在建立这样的系统了。

不过我觉得人性化一点,每次短时间离开(比如出去透个气喝杯咖啡、吃个三明治午餐、上个卫生间)的时候,贵重物品随身携带,书摊开放在位置上就觉得还可以接受。但如果是一小时以上,其实就很没有公德和私德,而且也挺没道理的。我的习惯是在博士生自习室里自习,我会把自己的东西放在一个小角落,或者收纳在桌子底下,然后写一个小条附上一个小表情:

Feel free to use this desk, please!

Sorry for saving my stuff around the corner/on the ground, I hope you enjoy this hot-desk!

毕竟我是没位置了,就自己换地方的人,而且不负责任也没有任何数据地猜想,除去一堆书在那里占座位的位置,应该还是有空位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爱在图书馆看书,有不少人只是爱在”死线“来临前挣扎一下求个心理安慰。你一旦错开课程论文截止日期前的三四天,那就可以承包一大片,虽然你其实只需要一小块。

学风这个问题,我觉得只能说你希望学风浓厚,那你就该去学风浓厚的人会去地方,无论是说近朱者赤还是人以群分,大学里常去图书馆的同学总是在默默努力着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老师

可以换个书袋来掉,这次引用刚刚提到的清华大学,民国时期的老校长梅贻琦说过的一句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只看排行榜上数据和质量的话,我们肯定轻松取胜其他所有教育专业。但更关键的是,我觉得你要找到适合你的老师,进而逐步成为你的导师,无论是学业还是人生上,我觉得有阅历和有能力的长者总是会让你“听君一席话”,就感觉之前看的书好像能理解得更深刻一些。然后如果你愿意做一些践行,那就真的提升到了“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了不让我听起来太一本正经枯燥无味,这里分享一个技巧:

http://www.ucl.ac.uk/ioe/about/ioe-life

我是当时听一个讲座之后搜这个教授发现的,除了UCL Iris这个官方的学者简历之外。UCL和IOE都有这样的通过简单问几个问题,一般来说是7个,让老师(学者)、学生、校友来分享他们在学校、学术、伦敦的体验。

这里既然提到了学校官网的打开方式,那么我再多说一句,你要是希望老师们多给你上课,那你要不考虑回国内去任何一个高考复读班,绝对体验从清晨到凌晨的满课。就我之前来研修,一堂课没上,现在读博士觉得IOE和UCL的课都不能算多的,但是有很多的讲座都很有意思呀。而这些信息在UCL和IOE官网的news and events都可以看到而且大部分都是免费、开放的,优先推荐去在Jeffery Hall办的活动,很多时候都有免费的饮料和零食,而且有时还有免费的餐食。

在强烈推荐多使用学校官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类相关活动之余,我还要称赞一下学院后门,和伦敦亚非学院交界处的免费餐车,虽然是印度素食咖喱为主,但也有简单的甜点和水果,但这几天冒着大雪和妖风也风雪无阻来给穷学生发放午餐,可以说是一个额外的福利。

主题是老师来着,我觉得在大学教书的人大都有理想有情怀,而且从事教育的,一般来说也都会关注到学生这一块。可我在这里要告诉你的是:

I come here to tell you, no one is coming. (借用哈佛大学公开课《积极心理学》中Tal的一句话)

等着老师来救你的想法根本就是不靠谱的,而且也不成立,一直这么想的话还有点道德绑架嫌疑。

老师顶多在你准备得差不多了,给你一点助力,就已经可以说是很负责任的大学老师了。什么叫做准备得差不多了,那就是你自己经过读书、思考、与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讨论,形成一两个具体的问题,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成一页纸,通过邮件在五句话以内结束战斗:

1.表示自己读了TA的研究并且做适当点评,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与最近的学习,

3.用问题的形式描述自己想与TA讨论的主题(顺带提详情见一页纸附件),

4.期待TA能否给一些评论或推荐某本书或某位学者,

5.礼貌提出是否可以预约见面只需要十分钟时间。

如果顺利约到了时间,那天带着你打印出来的一页纸,和你的笔记本,提前五分钟给自己买杯咖啡或茶提提神(顺便给老师也带个饼干或咖啡)去老师办公室讨论。讨论的时候要注重和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直埋头记笔记,实在不行就说老师您能不能说慢一点、再解释一下或者适当用上我从图书管理员(兼职读博)学来的国际学生必杀技:

I really appreciate you make time for me but the fact is I am feeling that I cannot catch up. But I really want to discuss with you rather than taking notes which i would not understand, so could you please bear with me using recording? Please feel free to tell me you don't like recording. If you agree, I won't send to anyone else except you. All I want is to enjoy our conversation.

我感觉自己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我想和您讨论,而不是一直纠结怎么记笔记。所以我能录个音吗?您完全可以拒绝。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不会发给除您之外的任何人,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充分理解您说的内容,享受我们的讨论。

如果达成了录音的小心愿,那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之后发邮件给老师,说我写了一页纸的笔记,想请您看看有没有听错或听漏什么内容,您看是不是能帮我纠正一下(因为很可能你觉得是重点的内容,TA觉得不重要)。一般来说,老师都会推荐你读书读文章,那之后也可以真的去读,就有再交流的机会。

另外,千万不要觉得老师必须答应你邮件里提出的额外见面请求,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话,课前课后也是很宝贵的交流时间。就连博士生,我们读教育的这些博士们都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

You spent your whole four years or maybe more on your project, let's say at least half your time, but you would be lucky if your supervisor is spending 0.1% in his or her time for your PhD.

是啊,你是四五年时间都耗在你的研究上了,可能大部分时间,至少一半吧,但你的导师和你的时间,重合的部分要是有百分之零点一,你就该偷笑了。

同胞

差不多到谈中国学生这个部分了,我没有过多接触硕士研究生,更少见到本科生,或许是因为我是个奇怪的孤(hua)僻(lao)女博士。但从我有限的经历来看,有勤奋好学常在图书馆的学妹,也有周游世界特别酷炫的学妹,都有各自的精彩。另外,不好意思我不认识学弟。

我觉得中国学生来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挺让我觉得激动而且开心的事情,但我很讨厌浮于表面的社交,而且本身也觉得自己时间很有限,不喜欢和人打太极来各种亲爱的那一套,所以再掉一次《论语》的书袋:

君子群而不党

关于如何组建学习小组或者定期保持学习交流,我觉得知乎上应该可以参考的信息很多很多,我自己也还在摸索,所以就不班门弄斧了。

或许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话有点太多了,今天正文先言尽于此。


——彩蛋——

短期访学 VS 长期读书

生活:

2015 之前来访学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在英国到处游荡,每到周五,甚至只要不见导师,项目没任务,我就扛着单车上火车到处玩耍,常用virgin media买青年人火车票(Young Person Railcard),偏爱选靠窗的安静车厢(forward facing, window seat,quiet coach),有时旅途比较长的话,比如去爱丁堡会带本书读读。

2017/18 现在我感觉自己特别无知又特别穷,所以竟然能够忍住从入学开始从来没有因为想出去玩就买火车票离开伦敦。当然这就导致我放纵自己读书和看电影的爱好——买了大英图书馆的会员(哈哈哈哈哈哈哈,为了不排队就可以直接看哈利波特展)和Cineworld连锁电影院的年卡会员(每个月20磅多一点,推荐给朋友还可以各自减免一个月,我电影年卡的优惠码就放在这里吧——Unlimited 'Recommend a Friend' promo code is RAF-18JJ-42XB-93WW-00EU)

同时在知乎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