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见诗社 |《通往未来的列车》——作者:曾杲,诵读:宋彧

供图作者:曾杲

▾  点击收听  ▾

通往未来的列车

作者:曾杲
诵读:宋彧

2017年年底到2018年初,我在澳大利亚待了一个多月。既为避寒,也是给自己放个假。

南北半球风光迥异,在成都寒风猎猎之时,澳大利亚正处炎夏。这种反差很有意思,这和冬天去海南度假不同,真是有时空颠倒之感。

澳大利亚立国时短,土著居民的文化基本没什么保留,因此这里谈不上什么人文风光,但澳大利亚自然景观绮丽,引人入胜。同时在这里,还能见到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的缩影。于我这个外国人而言,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每次在国外游历,总会加深我对国内的认识。这种认识并非对某一方面了解的增多,而是通过对比,能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很多平时以为常的情况。

或许相较西方,我们在社会心态、民众素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但若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却是已经超过西方大多数国家了。因此,我对那些妄自菲薄的言论,倒是有很多意见。若说国内不好,至少也应该走出去看看,没有对比哪来的发言权?

这次出游,我是从成都直飞墨尔本,在墨尔本游览后再转道悉尼,之后差不多走遍了澳大利亚全境。

曾经我一直以为悉尼是澳大利亚的首都,或许因为这个城市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太高了。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悉尼在澳大利亚的地位差不多等同于上海在中国的地位。

悉尼歌剧院极具特色的造型早已深入人心。这是我认识的第一座现代建筑。来到悉尼,对此多少有点期待。受朋友邀请,我在这里欣赏了一场演出。那几天悉尼歌剧院正在举行the opera gala,中文意思大致相当于“歌剧节”。

我已经记不得所看那场演出的剧目名。主要因为没有看懂,从而对故事根本没什么概念。但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舞台装置,以及呈现的舞台效果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因为悉尼歌剧院名声在外,已经成了澳大利亚的标志之一,这里的演出也都是具有世界级水准。台上的演员我叫不出来名字,但感觉得到他们的表演都很认真,自身也全情投入剧目角色当中。

从技术而言,悉尼歌剧院舞台上的效果,国内都能做到,但那种与演出节奏、内容相搭配的适宜度,确实在国内难见。并非视觉上带来了多大冲击,而是身在那种环境之中,还是受到了不少感染。

我在悉尼待了数天,普遍感觉这里的生活节奏要比国内慢,这与我在德国的感受很类似。老外们也并不像此前认为的那样富裕,最有意思的是,只要我在街头点上一根烟,总会有老外凑到身前来讨要一根。除了这里香烟实在昂贵之外,老外们大多没有余钱消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经济上不富裕,但他们却颇有些“安贫乐道”的味道。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这些国家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得好,生老病死都有依靠,因此人们内心的焦虑感较少,可以尽情享受生活。

我在悉尼迎接了2018新年的到来,悉尼每年跨年的烟火表演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旅游节目之一,每年都会吸引不少的游客前来观看。

2017年12月31日那天,我在游轮上欣赏到了这一人造奇观。

烟火并不算稀奇之物,但当烟火以极大的规模,精良的设计在一瞬间爆发出来时,带给人的震撼却是无与伦比的。

当天的烟火有两场,第一场在晚上8点,寂静的海面上,突然传来一声闷响,一朵烟花就在头顶绽开,接着朵朵烟花腾空,在天空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投射到海面上,一瞬间,仿佛人就置身于烟花海洋中。这时会让人感受到人类造物的伟大与神奇,也会为这些人类创造的美景奇观而惊叹。

8点的这场烟火表演持续了十五分钟。烟火表演后,船上的游客大多难掩心中激动,都还站在甲板上。

等到午夜时分,最重要的跨年烟火表演开始。12点整,烟花准时在空中爆开,或许是因为跨年的仪式感,感觉这比8点那一场表演更令人震撼,当然,也有可能规模确实要大一些。

虽然已经经过了一场烟火表演的洗礼,但再看到这种美景时,依旧让人激动,寂静的海面与热闹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映射在水面上的烟火再度将我环绕。我也确实沉醉其中。

相较于悉尼,墨尔本的知名度要小一些。但对澳大利亚来说,这个城市历史上的重要性却在悉尼之上。

墨尔本从建成至今不过一百余年,虽然做过二十余年澳大利亚首都,但在这个城市里感受不到什么政治气息。

墨尔本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金矿采掘,因此在这个城市里有大量的外来移民。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最初的移民主要来自英国。墨尔本则是有更多英国以外的移民,让这个城市的人文生态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

我在澳大利亚其余城市听到最多的就是英语——我不会说,但简单的区分做得到。在墨尔本,可以在英语之外听到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越南语,以及大量的中文。走在街头明显可以看到不同种群的人们,即便是白人,看得多了,也能区分出南欧、西欧之间微妙的差异,感觉有点像我们在国内看南方人和北方人。

虽然墨尔本的历史不长,但却浓缩体现了19世纪以来的近代化进程——由农业而到突然爆发的工业,而后发展到现代化城市。

放在其他地方,这一过程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要三四百年,而在墨尔本,这一切则被浓缩到不足百年。由此倒可以看到工业化对一个地区的促进。

1835年以前,墨尔本基本没有人居住, 1840年只有不到一万人,1847年才被命名,成了当时大英帝国下辖的一个城市。而1851年,这里发现了金矿,短短三年时间,墨尔本的人口就达到12.3万人,等到在1880年,墨尔本已经成了当时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被报道为当时全世界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大英帝国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走在墨尔本的街头,这种浓缩后的时空感特别明显,高楼掩映之间,还有不少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这些建筑现在普遍都被开辟为公共场所,徜徉其间,依稀可见昔日“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墨尔本的街头是澳大利亚移民文化的缩影,在距离墨尔本不远的疏芬山金矿,则展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1850年,在这里发现了黄金,一时间从欧洲、美洲和亚洲拥来大批淘金者,其中还有从我国的广东和福建等沿海地区来的四万多名华工,他们把疏芬山称之为“新金山”。

在这之前,畜牧业大发展促成澳洲经济的第一次起飞,疏芬山矿的“淘金热”则加速了澳大利亚全方位发展的第二次经济腾飞。这座金矿是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经济崛起最有力的见证者。

疏芬山距墨尔本市区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可以自驾或搭乘专列前往,我选择了后者。

这趟专列完全复原了19世纪的装潢与构造,从登上列车的那一刻开始,时空便在我眼前交错,一百多年的历史,被浓缩成了一段短短的旅程。

走入疏芬山金矿,便仿佛回到了19世纪。小镇上的建筑和人都保留了当时的原貌,让人似乎置身于那个遍地黄金的年代。小镇里的房屋都是木结构,就像是美国西部片里的画面。这里和美国西部也确有不少关系,毕竟当年来这里淘金的美国人居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墨尔本的发展正是旧金山发展史的复刻。

在现在电影、电视的描绘中,19世纪的西部小镇,是充满浪漫与英雄主义的地方,但真正走入其中,看到当年人们生活的原貌,才会真正理解他们当年生活的困难。这里交通不便,生活配套几乎完全没有,当年乌泱泱的人聚居在这里,吃喝拉撒都在不大的一片地方,环境十分糟糕。

当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早起去淘金挖矿,夜晚才能归来。估计其中还有不少为财富而发生的情仇故事。西方原始工业化的积累,并非如某些媒体粉饰的那样太平,其中也充满血腥。

但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积累,让墨尔本这个城市快速进入了工业化,从而从一个偏僻的边陲小城,在几十年时间里跻身世界大都市的行列。

沿着小镇走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商铺吸引了游客的眼球。这里保留有用19世纪方法制作面包的面包房,还有出售贵族服装的成衣店、铁匠铺、马具店等售卖当时生活必需品的商店。1970年,澳大利亚政府出资将疏芬山金矿古城修复,作为旅游观光景点对外开放,这里准确还原了当年探矿者在金矿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再现淘金热时代的景象。

在疏芬山还保留了19世纪金矿开采时的两个矿洞,矿洞不大,但很深邃,洞口用木条做了支撑,游客可以顺着洞口往下走,去参观当时开采的具体劳动场景。我也下去看了看,单纯的采掘作业现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逼仄、昏暗,空气不流通,所有的矿洞都是这般模样,但采掘出来的东西却又千差万别。

地下金矿环境非常简陋,空气比外面的湿冷许多,唯一的照明设施是蜡烛,而这也是矿工赖以生存的必需品,除了照明,还能检测矿洞里面的氧气含量,以及加温矿工们的饮水,让他们获取一丝热量。

这种沉浸式的旅游,让游客更能深入其中,当再度登上列车,返回墨尔本市区时,我都还依稀觉得自己还在19世纪。

列车缓缓向前,周围景物不断变化,逐渐靠近市区时,现代的气息又迎面而来。列车在穿越路径,车上的人却跨越了时空,到底我是属于昨天还是今天呢?如果真有19世纪的人登上这列火车,来到这样现代化的城市,他们又会做何感想?

这趟火车连接起来的,似乎并不是单纯的两个地点,而是墨尔本的过去与现在,从城市去矿区,那是直面历史,寻找根由。而从矿区往回时,过去被抛在身后,不复再现。于我而言,过去与今天的联系更为紧密。在传统艺术领域,追慕先人、言必称古,是通行的口号,可这种追古,又将今人的创造置于何地?

返回的列车,将我从过去带到了现在,但在我面前的,却说不清是不是真正的未来!

2018年7月于浣花溪

【作者简介】曾杲,《知见诗社》顾问。生于1969年。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西蜀印社社长、《印·道》主编。主要代表作有《曾杲篆刻——当代篆刻家自选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中国戏画》(中国世纪出版社),《器物》(中国摄影出版社),《永远不说再见——曾杲篆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旧时月色——曾杲纯银铸造篆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通往未来的列车》(四川文艺出版社)。

【诵读简介】宋彧,四川省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筹)负责人、「知见诗社」创始人、崇州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清明云诗会》《端午云诗会》特邀朗诵家、国家工信部抗疫纪录片配音员、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纪录片配音员。共青团中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人民邮电报、温州日报、红网等多家媒体读书音频主播。曾供职于CCTV、川报、川台。现主要从事组织策划政企文化艺术活动,喜欢文学,偶尔也有小作。

「知见诗社」

策划出品:「知见诗社」

品牌定位:中国首家全民原创精品文化艺术公益平台

文化宗旨:知天下,见未来,只要热爱,皆是诗人

合作平台: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方志四川》

法律顾问:成都蜂巢「青融易」

投稿邮箱:834498775@qq.com

编辑微信:x167917(知见君)

知见顾问:谭玉平 曹纪祖 秦刚 王景 尹祥林 王玉生 李福春 曾杲 孟庆忠 陈晓兵 郑光远 刘绥滨 王宝器 曲国强 施虹宾 徐惠君 鲁慕迅 刘一原 顾青蛟 戴镇谦 林茂森 肖明 杨虎 曾议 朱沛洁 巴胡子 紫笛 文南生 宋立新 周昭荣 舒昭玉 臧桂忠(本排名不分先后)

长期招募:作家、主播、画家、摄影师、各地社长


本公众微信平台音频、视频及活动图文信息报道系「知见诗社」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本平台所使用的诗歌、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事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