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都喜欢吃的“长沙臭豆腐”,背后竟然藏着这样的故事?

点击播放 GIF 0.0M
我家乡是在湖南的娄底。童年里,对省会充满着向往。
那会信息与交通都不方便,流行的风向是从高一级别的城市往下层层影响的。首都太遥远,省会已经是我想象力里最大的城市,漫画书里的“大都市”概念,我都会想当然认为是长沙模样。
大哥在长沙读大学,用空的罐头瓶装回来了一罐长沙的臭豆腐。我看着这密封在玻璃瓶里的臭豆腐,在家人要打开的那一刻我陡然屏住呼吸,下意识的害怕迎接那听闻中的臭味。省会的第一抹气息,可能就是从那一罐臭豆腐里让我体会到的。
从猎奇般的试探呼吸,再拿一块尝到嘴里。真香,就是香。只是根本就没有任何臭味。
后来长沙已经不再遥远,我大学在长沙,毕业后工作也选择留在长沙奋斗。
从井湾子坐602公交车去五一广场去上班,经过铁道学院附近,那里有个“他城”的小区建筑。我透过摇晃的公交车玻璃看着“他城”两字,总会想到自己只是这城市的外来者,看似长沙城就在脚下,依然还是他乡客。
这种意识的距离差,让我总想探索老长沙背后是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味道、怎样的传说。这是不是每一个想成为这座城的新长沙人,都需要去琢磨的?
从南门口尝到新华楼、火宫殿,从理工大学的街边到曾经河西的堕落街,我已知的有臭豆腐的摊点我都试过。并没有找到老长沙传言中臭豆腐的臭味。求知欲让我查资料典籍,才知道长沙臭豆腐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
在《长沙饮食志》里,我看到的是臭豆腐从湘阴县传过来的。
在一百多年前,清朝光绪年间,湘阴人姜永贵在长沙的落棚桥附近学做油炸豆腐。他做豆腐的原来很讲究,要求黄豆粒粒饱满无杂豆,没有霉变、没有虫或老鼠咬过。再磨成豆浆烹煮,点卤制作新嫩适中的豆腐。再用冬菇、冬笋、曲酒、浏阳的豆子做成活水(发酵水)去浸泡豆腐。再慢火油炸、点孔撒上剁椒、酱油等调味品。这是最开始一代做臭豆腐的工艺方法。
毛爷爷在1958年在长沙火宫殿品尝了臭豆腐,一句话的点评使臭豆腐在全国扬名“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1977年左右,日本一对夫妇来长沙吃了臭豆腐后念念不忘,回国后通过媒体报社大为夸赞湖南臭豆腐,使得那几年,让许多国际上的友人慕名而来。到了1979年十月,从美国来了二十多位食品杂志的记者,在火宫殿驻足考察品尝臭豆腐,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南门口五娭毑的臭豆腐无论何时,门口都会排满队伍。
新一代文和友的老长沙臭豆腐也宾客满楼络绎不绝。
在火宫殿里,姜永贵的传人们还在忙做。
现在我只钟爱在某个街边或小巷角,三两好友点几盘臭豆腐几瓶啤酒。吹着长沙的风,惬意的唠唠嗑,不再追寻哪家正宗不正宗的味道了。
可能这种自由自在不争不求的,才是老长沙人做的。
点击播放 GIF 0.0M
对了,其实除了臭豆腐,长沙的小龙虾也不错的,还有什么好吃的,突然有点想不起来了。
PS:要说臭嘛,还是觉得浙江那边臭豆腐是最极致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