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疑团重重——解读宋太祖遗嘱(五)

“金匮之盟”的大意是这样的: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赵匡胤的母亲——皇太后杜氏患病,赵匡胤日夜服侍,不离左右。杜氏聪明有智度,曾与赵匡胤一起参决大政。临终前,她将宰相赵普也召进宫来,做个证明。
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为什么能得天下吗?”
赵匡胤只顾呜咽哭泣,没有回答。
杜太后又说:“我自老死,哭也无益。我刚才问你以大事,为何只会哭泣?”。
赵匡胤只得回答道:“这都是托祖考与太后的福德。”
太后摇摇头:“不然。是由于柴荣让幼儿主治天下,以致群心不附所致使。倘若周有长君,你安得至此?你死后,皇位应传与你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是社稷之福。”
赵匡胤顿首哭泣道:“怎敢不听太后教诲。”
太后又对赵普说:“汝记下吾言,不可违也。”
赵普于是在床前写下誓书,并在纸尾署上“臣普记”。赵匡胤将其书藏于金匮之中,命谨密宫人掌管。
如果这一盟誓确实存在,它就是赵匡胤的书面遗嘱,显然比口头遗嘱更有说服力。

不过,关于“金匮之盟”的叙述也有多种说法。
其一,当事人不同。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称赵光义不在现场;真宗咸平元年(998年)重修的《太祖实录》说赵光义也参与顾命;《建隆遗事》则说赵光义和赵光美都一起聆听杜太后临终遗言;《续资治通鉴》的叙述中,当事人只有杜太后、赵匡胤和赵普。
其二,杜太后的遗言也不尽相同。《宋史·后妃传》中记载“将皇位传给你弟弟”。《涑水记闻》中记载“应当把帝位按次序传给你的两个弟弟及儿子”。《宋史记事本末》则说“应传位给光义,再由光义传给光美,光美传给德昭”。《续资治通鉴》则称“汝与光义皆吾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不同的记载给人们留下种种疑问,而“金匮之盟”本身又存在种种破绽。
(一)“金匮之盟”的时间是961年。杜太后临终时,赵匡胤年仅35岁,德昭11岁。杜太后难道希望赵匡胤早点死去吗?如果不是,何以有“不用幼儿而立长君”之语?若用常理推断,赵匡胤死时,儿子必已长大成人,岂能与柴氏幼子相提并论。杜氏的言语显然说不通。

不过,这一点似乎可用下列理由推翻:杜太后宠爱赵光义,但又不好找理由,所以故意说出这些话来,逼迫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光义。
(二)大宋王朝建立刚刚一年,杜太后也不过刚从一个家庭妇女跃升为太后。如果说她有智谋,可以让人相信,但如果说杜太后干预政事,竟可以一手促成发生在她死后十多年的“皇位继承”这种王朝第一大事,就有点神乎其神了。
(三)出示“金匮之盟”的时间大有问题。为什么赵普不在赵光义初即位时出示,而是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在赵匡胤已死去五年,赵光义想要清除反对派时,赵普才出示秘密?难道说赵普疏忽了吗?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赵普根本不知道“金匮之盟”是何等重要。这显然说不通。

“金匮之盟”出示前后,赵光义对赵普的态度大转弯也值得仔细推敲。
本来,赵普与赵光义为争权产生很大的矛盾。虽说赵普被罢相出镇河阳时,曾上书赵匡胤,说:“皇弟光义,忠孝兼全,外人谓臣轻议皇弟,臣怎敢出此?且与闻昭宪太后顾命,宁有贰心?知臣莫如君,愿赐昭鉴。”但这封奏书被赵匡胤藏于金匮之中,外人不能得知。它的公开面世是与“金匮之盟”一起出现的。那么,是不是赵普暗做手脚?
赵光义当皇帝后,对赵普的态度显然不怎么样。他曾对人说:“如果赵普还做宰相,朕不能坐皇位。”还说:“赵普向来与朕有不足,众人所知。”
但是,当赵普献上“金匮之盟”的厚礼,使赵光义之得位变得名正言顺后,赵光义马上改变态度,对赵普说:“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从今以后,才识卿忠。”
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修、五年(980年)成书的《太祖实录》(《旧录》)中只字不提“金匮之盟”。难道是史官们忘了吗?如果真的有,这样关乎一国命运的大事能被忘掉?后来,赵光义重修《太祖实录》,才在里面记载“金匮之盟”的内容。
赵光义即位之后,不过二个月,便迫不及待地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自古以来,新皇帝若非篡位,均以明年改元。赵光义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他曾回顾道:“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政,以其习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于是远近腾口,咸以为非。至于二三大臣,皆旧德耆年,亦不能无异。朕执手坚固,靡以动摇,昼夜孜孜,勤行不怠。”

据《辽史·景宗本纪》记载:“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遣使来告。”
遣派使者告诉邻国时,为什么不说“继位”而称“自立”?这又是对“金匮之盟”的一大否定。而这一否定又对“烛光斧影”的解惑不无启发。
“金匮之盟”是否是赵光义为巩固统治而与赵普商议的一个计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