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不会成为一片随波逐流的叶子

我当过20多年记者。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优秀的记者,但我自觉是一个比不少同行优秀的记者。希望你能正确地理解这句话,免得认为我是自吹自擂。
这句话抄袭自我的本家梁启超。梁启超上课时告诉学生:“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顿了顿又说:“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
以上算是开玩笑。不插科打诨了,言归正传。
想起这个题目,是因为前两天看了胡锡进的一个视频。针对病毒研究所沸沸扬扬的各种传闻,他在视频中说:“老胡是不会为病毒研究所的清白背书的,但我谴责那些造谣者。”我发现为数众多的自媒体在转发这个视频消息时,都纷纷把标题变成“胡锡进:我不为病毒研究所的清白背书”或“胡锡进称不为病毒所背书”。
这是老胡的原意吗?
我不无善意地认为,一些媒体这样改动,只是因为原来的标题太长。我在报纸工作时,的确经常为一些报道的长标题发怵,因为长标题影响版面,把报纸弄得像一份“关于……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的文件似的,更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就像有些人所“尖锐指出”的,一看那么长的标题就不想看了。
但我像鲁迅一样,不惮以最大的恶意,猜度这是一些自媒体“各取所需”的结果,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所致:它竭力要在传递这个信息时,把受众——据说现在叫“用户”——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引。
我还在刚入行当记者时,就写过一篇小论文《客观其皮,主观其质》,我一向认为“新闻事实”是客观的,但“新闻报道”却是主观的,所报道的事实经过了记者和编辑的筛选和剪裁,包括呈现时的标题字号、版面位置,都不无主观意图,当然这决不等于应该放弃“客观报道”的原则。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只想说的是,互联网时代让人看到了更糟糕的现象,太多所谓的新闻信息,为了先入为主的煽动情绪和表达立场,对事实毫无顾忌地掐头去尾,甚至大卸八块后重新组装。
以胡锡进的视频为例。稍微有一点语言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凡是出现“但是,只不过”等转折性的表述时,后头的话才是表达的重点。所以如果你要跟谁借钱,听到对方在表示充分的同情和理解之后,说出“不过”或“但是”时,你就知道应该扭头走了。
据说爱迪生关于天才那句话,就是这种情况。他的原话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但小时候贴在教室墙壁上的,只有前头半句。
胡锡进是舆论界的大咖,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所以他说了什么,人们都乐于传播。但有影响力的人,说出来的话,从效果上说,往往要比一般人“多义”。很多情况下,不是说的话本身有什么特别,而是人们习惯从他的职业、身份、背景、阅历、朋友圈,以及既往对一些问题或议题的态度和立场,判断他说话的意思。最后变成不管他说了什么,都会更加主观地去作各种解读甚至歪曲。
我想起那个关于总统与作家的笑话:一个作家将自己的新书送给总统,总统客气地表示:“谢谢!我会认真拜读的。”作家于是在报上做了个广告:一本总统表示要认真拜读的书出版。
第二次他又将新书送给总统,总统客气地接过来,一言不发。作家又在报上做广告:一本让总统完全无语的书出版。
第三次送书时,总统生气地责问他不应拿自己来炒作。作家回去还做广告:一本让总统勃然大怒的书出版。
第四次他继续给总统送书时,总统拒绝不再与他见面。但这一点也难不倒这个无赖,他照样做了一个广告:一本让总统气得与作者绝交的书出版。
谁叫你是总统呢!所以如果你看到大人物不太愿意说话,一定要理解他们说话的难处。
胡锡进痛责造谣者的本意,在一些自媒体的传播中,变成了不为病毒研究所背书的喊话。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时下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经常现象。互联网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几无障碍的便利,但因为信息量太过庞大,信息不对称无处不在,一些自媒体投机取巧,将影响力来源的公信力丢到了一边。
置身在这种舆情的混乱中,不少人感到不知所措,觉得自己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片叶子,张三这样说,李四那样说,冒出个陈五又是一种说法,所谓的真相在—而再、再而三,甚至三而四的反转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位朋友形容自己每天吹得像个风车一样,希望有一个大咖能“一锤定音”,提供关于真相的答案。
其实这只能说是奢望。一方面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另一方面大咖也有自己的立场。很多的真相,不过是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一个罢了。我们希望那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明白公信力的可贵。但更多的还是那句老话,求人不如求己。在各种芜杂的信息和汹涌的舆情面前,要学习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和判断。
我并没有什么招数传授,因为我自己也中过招。唯一可以交流的,就是对自己想了解的事情,不妨从技术上对事实作一些必要的求证和查证。比方前几天有一条疯传的湖北省会议实录的微信,主要领导当场责令一位常委兼公安厅长如何如何,我查了一下,现在那里的公安厅长并不叫那个名字。
如果不便查证,也有一些基本的招数。无非两条,一凭常识,二讲逻辑。凡是不符合常识和有悖逻辑的东西,先打起几分醒觉。
常识很好理解。鸡蛋碰在石头上会破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不管什么样的大咖告诉你,鸡蛋比石头硬,你都要打个问号。遇到这样的问题,不要以“谁谁说的”作为自己相信真有其事的理由。
讲逻辑也不复杂。对于任何“出格”的话,或有悖常理的事,都努力还原语境和场景,尤其要警惕那些“一边倒”的情形。接受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基于事实,避免被情绪带节奏,比如尽量不看那些“天啊、懵了、怒了、吓尿了、震惊了”作标题的东西,对一直流行不辍的“知音体”也要倍加警惕。
当然这不可能百分百之百有效,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百分百绝对的事情。我说过,信息社会是个海洋,每个人都要学会在这海洋里游泳,谁都有可能呛水,甚至于淹死。但你还是要学着游泳。
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想随波逐流。

常识和逻辑是最好的法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