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博之源及形神特色

中医脉象,是气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神志等理论总结表达。

一,中医对脉博的认识:

1.与肺宗气注心脉紧密联系。

肺朝百脉,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

心脉节律属性紧密联系。

与心肺关系,心肺之气的气化功能本质属性等相关。

2.与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升降出入气化相关影响。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

3.与肝疏泄,肝胆同源功能影响关系。

肝疏泄调节血量的作用。

4.与营卫津液,筋络,上中下焦等气机之充盛同源相关。

5.与中医整体观念之精气血神,精气血神互生。合形神体关系,及邪气特色。

动、静脉体系,代谢、排泄、分泌性,及天地四季、人习性,气一一阴阳、功能作用综合。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形态密切相关。

中医脉象,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神志等理论总结表达。

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等"象"维形态之质,有如频率、节律、形态、充盈虚实度,等表达、功能之形神变化特色特点。

二,现代医学对脉博,脉率,动脉博动。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而出现周期性的起伏搏动特色,形成了动脉脉搏之源。

脉搏的强弱等,取决于动脉充盈程度和周围血管的阻力率。

人体气血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等组成,负责人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及废物特色的运化输送。

三,中医、西医之特色。

1.中医脉象,主体是气血、精气神、志,形神综合功能特色特点。

2.西医之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也即脉率。

四,中医脉象应包括:

整体完整之脉象,是动与静态之形神。

也即是完整内动静各自的虚实结合统一。

包涵着动之虚实,静之宁守,二方面内容。。

才是中医之气阴阳本质属性特色。

六,生命中医脉象,是气的液与化 形 神表达。

传承发展脉象,守正创新。

1.依五脏“阴",六腑“阳"之贮藏与释放为特色主题。

2.依生、发特色,与形态、病理特点各自特色综合。

3.并从脉动为阳,脉静为阴,阴阳特色整合。

加强对脉象之静态、阴势层次因素,之代表阴守方面发展的研究探索发现。

本文为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用,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

原创作者 罗占光中医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