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泥土(散文)
王星超
村庄是我的诞生地,土生土长的我,从小啜饮着泥土的乳汁长大,吻闻着泥土的芬芳走上漫漫的人生路。泥土是我肌肤上一块浓重的胎记,我的乳名“坷垃”里蕴含着浓郁的泥土的气息,我的人生走向总和泥土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泥土是大地的魂,虽然表面上静默不语,可内在雄浑,底蕴深厚。面对一望无际的原野,我一直对泥土的形成和存在充满了莫大的敬畏。泥土多姿多彩,那些呈着黄褐色的泥土性温,红褐色的泥土柔韧,黑褐色的泥土性爽,松沙的泥土驯顺;平凡而质朴的泥土,它们以各自坚定的秉性,履行着肩负的使命,风雨兼程。泥土滋润着方言和水土, 它们是一方地域的标记和特征,它们内心积蓄的潜能和智慧,是促使万物生长的能源和力量。泥土有情有趣,泥土善解人意,只要人们不亏待泥土,适时的为泥土施肥、浇水、中耕除草,泥土就会不言苦累,以自己无私的奉献给人们以丰厚的回报。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对春和景明,燕子衔泥筑巢的歌吟;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对花开花落化为春泥融入泥土的馈赠。我辛勤劳碌的父亲和母亲,是泥土忠厚的仆人和使者,他们将信念和信仰皈依于泥土,在泥土的经典里潜心苦读,默默无闻地为泥土守岁。,他们将自己的一切交付于泥土,不厌其烦的在泥土之上耕耕耘耘,施肥播种,并细悉耐心的为泥土梳洗,陪泥土说话。每年里,那一派派青了又黄,黄黄成熟的庄稼和瓜果,是泥土公开的内心独白和豪迈的宣言。我农民的父老乡亲倾注毕生的精力,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补充着泥土的能量,协奏着泥土的呼吸,用真情和执念,至尊和虔诚一年又一年地在解读和破译着泥土内涵深厚的精神密码。广袤的原野是泥土思绪和思想拥有的版权,种籽的萌芽和禾苗的拨节,及焦麦炸豆的声音,是泥土心灵的歌吟。大地上的茏葱与蓬勃,是泥土情感的释放,根须们情思绵绵,以无限的可能性诠释着泥土深凝的典籍。在乡间,我曾看到一些有着胃火、湿热内盛的中老年人,寻找拥有红黏土的地处,在红土地深处挖出湿润润红艳艳的生土块,用手掰着含在嘴里细悉地咀嚼。他们吃土的姿态,像吃食物一样神情惬意,自然而安详。以吃食红土疗病的民间验方尽管不雅不科学,但和泥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农民,当他们将生涩的红泥土壤融入口腔的那一刻,方才真正的品尝到了泥土沁人肺腑的香气。我也曾看到患得感冒高烧不退,吃药扎针久治不愈,一些老年人借用民间单方,用红褐色的泥土和成糊状,先是在患者的前心和后背上贴敷上半个小时,后用湿软的红泥壤在患者的额头及前心和后背,以及手心和脚心反复揉搓。在翻来覆去的揉搓中,红褐色泥土的清凉清馨气浸润着肌骨,致使泥土被揉搓得发热,从而变得发黏发臭。据验方说明,那发黏发臭的气味就是从病人身上拔出的病毒,在此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病人就会明显地好转并痊愈。我还看到一些因水土不服的人,在外出打工时掬上一大把故乡的泥土包裹起来装入自己的行包,带向异地自己打工寄居的栖息地。之后将故乡的泥土和异乡的泥土相融汇,浇上开水加以沉淀、澄清,饮用上几次这样的混合水,就会减却因水土不服造成的饮食困窘。故乡的泥土是游子的根脉,不论你走的多久多远,总牵系着你的魂。据说人初始是泥胎造就,泥土没有隐私,人生于泥土归于泥土,泥土是大自然的母本,一切从泥土开始。泥土是有生命的畜禽、昆虫、动物繁衍生息的给养和庇护。泥土是人类繁荣昌盛、赖以生存的命运共同体。置身于村庄和田野之间,泥土的味道当属一种最纯正的味道。原野上的青翠和碧绿,被泥土的味道喂养着,愈发茁壮与蓬勃。奔走在田野之间的锄头,梳理着禾苗的思绪,在和土壤的亲切交谈中,无不留存着泥土的味道。蚯蚓和昆虫借助泥土的味道,在大地上且行且吟赞美诗。泥土的味道,是一种最本真最真切的味道,是故园稼樯最绵柔的味道,亦是乡音与乡情最浓醇的味道。数千年漫远的历史,泥土一直在做着对家园和稼樯的装缀和坚守。农人在泥土之上精耕细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辞劳苦的为社会生产了绵绵不绝的粮食。农人倾洒心血,或打土坯,或拢土筑樯,一层又一层的夯实加固,是泥土凝结成一个整体,坚强的站立起来,建造房屋和围墙,抵御着故园的风雨沧桑。在农耕文明日渐式微的当今,人们可以亵渎泥土,背弃泥土,但泥土从未怨艾,从不气馁,而是以自己的肥沃和丰腴,始终如一的芬芳着人间。向泥土鞠躬,为泥土下跪,是对泥土的感恩和感念;抓一把老娘土,将心灵安放,是对故乡泥土的寄托和眷恋。泥土是乡韵乡心相融的揉合,泥土是乡风和民俗真淳的延续。回望故园,思味故乡浓馨的泥土,我的脑际便萦回着诗人艾青的经典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简介】王星超,男,1967年生,洛宁县马店镇小街村农民,热衷新闻和文学,相继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洛神》、《百花园》、《牡丹》、《河南诗人》、《北京文学》、《奔流》、《十月》等省市报刊杂志及艺笋、天涯知己平台发表文学作品360余篇(首),其散文《远去的村姑》曾被《读者、乡土人文》杂志转载。系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市文学院特约创作员。